![]() |
|
西审公告〔2017〕4 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和浙江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西湖区审计局对西湖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现将审计结果公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评价意见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西湖区实施“文化名区”战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现已达到《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5—2020年)》。
(一)完善公共文化的体制和机制
围绕“文化名区”战略和十三五规划目标,按照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性示范项目创建要求,建立了由区政府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成立了区长担任组长,四套班子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文广新局等24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继2015年浙江省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后,2016年区政府制定并印发了《西湖区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省级综合性示范项目创建实施意见》(西政办〔2016〕47号),细化分类标准,进一步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内容和职责分工。区文广新局出台了《西湖区公共文体事业发展扶持办法》、《西湖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和体育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文体活动相关费用列支标准的说明》、《公共文化跨区域服务规范》等相关文件,进一步推动区域文化发展。
(二)健全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形成了“四馆、一场、一站、一室”的公共文化设施格局,已拥有区级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体育场,其中西湖区图书馆和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全区11个镇街均建有独立多功能综合文化站,其中省特级文化站8个,一级文化站3个;全区187个村社建有文化活动室,其中省级文化示范村社4个,市级文化示范村社45个。区委宣传部积极拓展文化阵地,现已建成18个农村文化礼堂,其中外桐坞村文化礼堂、东江嘴村文化礼堂已被评为杭州市“四星级”农村文化礼堂。2016年为展示和宣传西湖文化、西湖风采,组织第三届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活动,承办了杭州市农村文化礼堂“双十佳”现场发布活动、浙江电视台公共新农村频道“流动大舞台”走进东穆坞村农村文化礼堂等省市活动。
(三)多举措优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将11个镇街与18个文化礼堂结对,实行区域内公共文化跨区域服务(文化走亲),该服务模式入选2016年杭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示范项目。二是与区教育局、区总工会、区风景旅游局、区残联等单位联合举办文体活动,与各单位联合组建社工艺术团、残联艺术团、教师歌舞艺术团等业余文艺团队,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多种行业及各类弱势群体的覆盖。三是探索“互联网+图书”新模式,采用市场化经营模式,设立全省首家互联网“筑梦书屋”,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3D多媒体技术和实体图书资源,提供服务新亮点。四是打造西湖交享阅、戏聚群音汇、文化三堂、一十百千万、三送三到、群众文化艺术节、“清风颂”等品牌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五是推进“三网合一”的西湖区智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通了数据库、网站、触摸显示三大平台,创新西湖区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管理和应用平台。六是非遗和文物保护成效明显,创建了1个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个非遗旅游景点景区、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基地。
(四)创新载体丰富博物馆展览和活动
湿地博物馆在展览内容和展览模式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展览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自然文化、人文艺术和跨境合作等多个类型,包括珊瑚文化展、海洋生物展、荷文化展、蝴蝶文化展等多个精品展,连续7年获得浙江省级精品展览奖项。同时立足湿地,以“世界湿地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环境日和世界文化遗产日”为依托,开展“绿色起航”品牌科普活动,借助中国湿地博物馆和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两大平台,开展“进课堂、进社区、进社团”的三进活动,组织青少年进行全球性的湿地科普和环境教育交流的绿色体验第二课堂活动。
二、审计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1、资金绩效方面。一是部分专项资金执行率不高。2015—2016年,个别单位的部分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率为64.66%。二是文化礼堂后续运营经费引导不明显。调查发现文化礼堂后续运营经费按每村2万元标准拨付,未根据每个文化礼堂的活动场次、参与人数、规模大小、影响等情况开展分类补助。
2、政策制定与实施方面。一是两馆建设标准制定未考虑各地区现有文化资源。西湖区辖区内有丰富的文化社会共享资源,浙江省图书馆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座席1700余个、文献450万册;杭州少儿图书馆建筑面积5482平方米、文献30万余册;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5000平方米。截至2016年年末,西湖区常住人口81.37万人。按现有资源,已基本能满足辖区居民的需求。二是全国文化馆建设标准与评级标准不一致。《2015年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中对县(市、区)文化馆一级馆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与《文化馆建设标准》(2010年)要求不一。前者为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者为审批核准文化馆建设项目的依据,前后政策冲突,造成未达建设指标对一级馆的评定不构成影响。三是区级图书配备指标完成率较低。11个镇街平均完成指标率42.17%。
3、设备设施绩效方面。一是博物馆4D影院利用率不高,设备及影片的投资与运营收入不配比。二是博物馆观光塔影院季节性闲置。三是村社图书流通不均衡。部分村社自有图书存在闲置情况,这些书籍未带防盗磁条,不能进行流通且相对老旧,大多堆入仓库,未能对图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4、人员配备方面。一是人员存在占编不到岗情况。二是事业人员未能及时到编。三是部分专职宣传文化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三、审计建议
1、加快专项资金执行进度。一是针对省市转移支付资金应与财政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协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案,确保专项资金用真正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出台农村文化礼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已建农村文化礼堂的运营补助,采用活动验收机制,根据活动开展评定情况,分别给予相应补助。三是进一步完善区级文化建设的考核力度,充分利用年度综合考评、专项工作考核等手段,加大考核力度,不断提升镇街文化氛围和人员管理水平。
2、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一是制定科学标准,在政策的制订上,应考虑到省市区三级的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和辐射范围,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图书馆和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二是按地域面积、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调整,在实行全省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基本服务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
3、整合资源,提高文化服务设施利用率。一是统筹社区图书资源,对位于区图书馆、镇街图书分馆服务半径内的各社区图书室,协调各图书室房产资源,健全图书资源、流通量、建筑占地面积的共享机制,强化文化阵地的辐射作用。二是统筹镇街文化站房产资源,对人口密集、辖区内资源丰富的老社区,综合考虑人口、辖区面积、外部资源等因素权重,科学确定文化站活动场地的建设面积,从指标建设向绩效建设转变,鼓励有条件的镇街与社区联建共创共享。三是加强对博物馆闲置设施的可行性研究,明确下一步运营方向,确需继续使用的,要及时提出具体的改造或维修方案,确保设施能继续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