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首战告捷
发布时间:2018-12-20 09:04:41
来源:区科技局(区地震局、区知识产权办) 点击率:

近年来,我区把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重要抓手,为全区企业科技创新汇聚资源、创造条件,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升级之路。今年4月,我区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 (2018—2020年),明确三年时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新增308家的目标,为全区民营企业发展培育新动能。截至目前,全区新认定国家高企124家,完成第一年目标任务的149.4%,较上年增长34.78%,居全市前列,顺利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开门红”。

一、主要做法

(一)精准发力,密织工作落实保障网

1、加速释放政策红利。制定出台《“小微企业成长”“雏鹰计划”“凤凰行动” 三年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将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纳入实施方案,明确高企扶持政策,对首次认定国家高企的奖励提高到60万元/家。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杠杆作用,持续推进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征计所得税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提高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今年1-10月,全区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额为14.66亿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5.49亿元。

2、全面凝聚工作合力。组建由分管区领导为组长,各镇街、平台及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推进小组,切实加强对推进高企发展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面对高企申报时间集中、数量多、任务重的实际,建立网格化联系服务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化服务格局。先后召开全区动员部署会和工作推进会,按镇街、平台分三年逐一分解任务指标,并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一项核心工作加大其在镇街平台年度综合考评中的得分权重,力争高企培育实现新突破。

3、积极优化政务环境。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切入点,强化部门联动,在企业财务、专利创造、信用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完善高企申报服务体系,加快申报、审查时限。强化“创新券”、专利资助等政策兑现服务,其中知识产权资助项目从原来的窗口审核、后台审批、财务开具支付凭证的流程,实现当场受理、当场审核、当场办结、当场补助,办件总体提速达30%,跑出全市最快速度。

(二)引育并重,打造梯次培育创新群

1、排摸入库挖潜力。通过镇街推荐、实地排摸等方式,建立国家高企培育库。按照认定条件和要求,从知识产权、企业所得税纳税额等核心指标发掘初步符合条件,且有申报意愿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等潜力企业,将其纳入全区高企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形成“发现一批、服务一批、申报一批、认定一批”全面推进的培育体系,为三年高企申报提供持续储备。截至目前,全区已入库培育企业305家。

2、重点服务破难题。紧抓每年两次的申报时机,采取集中培训、个体走访、单点辅导、多面宣传的措施,广泛动员、深入辅导,确保高企认定数量。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申报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先后举办5场次申报辅导培训会,全区600多家科技企业参与培训。同时借助园区、众创空间等力量,通过微信公众号、发送宣传海报等形式全面发动企业申报。经过多方努力,两批共计154家企业申报,按照“宽进严管”的工作思路予以全部推荐,最大限度确保申报总量。

3、梯队培育谋后劲。按照科技型企业做强、扶优、孵化的培育思路,实行“初创企业—优强企业—隐形冠军”梯次培育,全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力量。重点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在项目资助、创业服务、融资担保等方面给予支持,扶持其快速成长为“国高企”。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省科技型企业、市级高企等科技型中小微企业1332家,其中7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113家市级高企成功升格为国家高企。

(三)平台联动,构筑产业发展策源地

1、创新平台带动,集聚“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在促进高新产业形成特色和优势方面的作用,主动在平台升级、产业引导、项目引进上加大作为,打造成为我区发展高新产业的主阵地,着力培育民营企业集群。今年以来,通过紫金港科技城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云栖小镇打造“城市大脑”示范区等项目,实施独角兽等优质企业高新化提升。目前,紫金港科技城创建省级高新产业园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云栖小镇作为云计算大数据等集聚地,吸引阿里云入驻,据国际知名调研机构Gartner显示,2017年阿里云跻身全球云计算领域前四,位列亚马逊、微软、谷歌之后;互联网金融小镇汇集了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等知名企业。

2、双创平台推动,打造“成长摇篮”。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为创客、初创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助力快速孵化和成长。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8家,科技孵化企业、团队分别为3000多家、1159个,提供孵化场地及创业空间共计52.54万平方米,培育了全省第一个上市民营孵化器—银江孵化器。

3、金融平台撬动,打破“融资藩篱”。加大“联合天使担保”风险池、“科技贷”风险池对科技初创企业的金融扶持力度,给予科技型企业基准利率、单个企业贷款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的融资优惠,重点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融资困境。同时增设知识产权风险池,鼓励引导企业运用专利等作为质押,开辟融资新途径。全区三个风险池基金共为154 余家企业提供融资贷款共计24 亿元,其中12家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质押金额3.0106亿元。

二、工作成效

1、产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高企三年倍增计划加速全区高企队伍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逐年增加,从“十三五”初的57.91%,增长到目前(2018年1-9月)的64.3%,三年提高6.39个百分点。同时,培育了一批行业骨干、领军型企业,全区目前上市企业20家,其中国高企8家,占比40%,在香港上市的“有赞科技”今年被新认定为国高企;全区新三板上市企业50家,其中国高企31家,占比为62%。

2、优势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科技服务业为主导的 “4+1” 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全区432家国高企中,属于“4+1”产业企业比重达90%以上。尤其是科技服务业逐步成为我区高新技术特色主导产业,今年1-10月,全区科技服务业占规上服务业比重达51.9%,走在省市前列。

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通过加大研发补助、推动产学研合作、建设研究院等举措,积极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2017年全省科技进步监测统计报告显示,我区“每千国家标准为主或则参与制定”数量全省第一,R&D经费支出达45.8亿元,同比增长181%,占GDP比重4.22%,较上年度增长2.59个百分点。14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1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