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一):杭州住保房管部门努力让美好人居梦想成为现实
发布时间:2019-05-08 00:00:00
来源:杭州市住保房管网 点击率:



房子对中国人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杭州住保房管部门为杭州人民的美好人居梦想努力奋斗,使杭州人民的住房面积、住房品质、住房环境等方面发生了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经历了“越住越宽敞、越住越美好、越住越舒心”的变迁。


人均居住面积翻7倍,家越来越宽敞

每年春天,当西湖景区桃红柳绿之时,年近60岁的杭州市民张勤芳都会想到自家的老房子。

“出门就是西湖,真正的好地段。”张勤芳笑着说,“就是住得拥挤。”

张家的老房子,位于柳浪闻莺对面,吴山脚下的荷花池头1号,是张勤芳的奶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房管站租的。“那时候荷花池头里都是典型的榫卯结构老房子,我们1号比较大,一共有5个天井,总共住了9户人家,有近50口人。” 张勤芳说,“我们住的那个天井,原来是厢房,后来用木板隔出了楼梯和墙壁,3户人家一起住。20多平方米的空间,至少要住一家5口人。烧饭用的还是煤饼炉,一到饭点,满院子都是烟灰。”

除了张家的这种木质老房子,杭州人民拥挤的居住局面还体现在上世纪70年代的筒子楼,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上班面对面,下班门对门,挤公共厕所,去公共澡堂”,也成为那一代人忘不了的记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张家搬到了庆春路附近的青春坊,50平方米;2006年,张家又搬进了位于三里亭附近的新房子,90平方米,住房越来越宽敞。


曾经简陋的居住条件2.jpg

(曾经简陋的居住条件)


据统计,1949年杭州市区人均居住面积4.15平方米,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人均居住面积11.7平方米,到2017年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36.4平方米,杭州人均住房面积比解放初期翻了7倍多,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2倍多,显著反映杭州人民越住越宽敞。


木房子、单元房、商品房……家不断迭代更新

 “荷花池头的老房子没有厕所,我们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刷马桶,洗澡就在天井放个大盆子。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隐私的概念,用木板隔出的墙壁那么薄,谁家有个动静都听的一清二楚。” 张勤芳回忆起当年老房子里的生活,似乎还历历在目。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政府出资建造以福利形式分配给城市居民居住的公房,成了城市里最基本的住宅模式。由此,很多人住进了单元房,人们的居住条件上了一个大台阶。张勤芳所住的荷花池头,也开始逐渐冷清下来。

“很多邻居申请到了单位分房,就开始一个个搬家了。”张勤芳说,老房子虽然位置好,但是生活非常不方便。有独立卫生间和厨房的单元楼,是每个人梦想中的家。

1989年左右,张勤芳也搬出了荷花池头,搬到了庆春路附近的青春坊,房间内有了抽水马桶、煤气瓶、客厅、沙发……从此踏上了越住越有品质的道路。


新时代崭新的居住小区.jpg

(新时代崭新的居住小区)


直到1993年,杭州开始实施住房制度改革,挥手告别了“公房时代”。自此,杭州政府部门从房地产政策改革、房地产市场培育、房地产市场规范和发展等方面着手努力,逐渐形成了商品房体系这一住房供应模式。杭州的住房,也开始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从现代化小区、漂亮公寓、电梯高楼,到多层洋房、阔气排屋、洋气别墅……住房产品迭代更新,使很多人从昏暗逼仄的房子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从“蜗居”实现了“广厦”。


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温暖保障家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杭州房地产市场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壮大、商品房供应体系逐步得到完善的同时,杭州住保房管部门坚持市场化改革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相结合,将发展房地产市场与健全住房保障相结合,将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与增强人民群众住房消费能力相结合,逐步构建了具有杭州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为中低收入人群实现“住有所居”的梦想。

1999年,杭州推出经济适用住房,作为面向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普通微利住房,成为了这一阶段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杭州出台《杭州市市区廉租住房管理试行办法》,通过租金补贴、实物配租等途径,在全国率先将低保标准1.2倍以下家庭纳入廉租住房保障,并逐步扩大为1.4倍、1.7倍、2倍、2.5倍以内,实现了“应保尽保”。廉租房的配租标准也从最初的人均使用面积6平方米扩大至人均建筑面积15平方米。货币补贴标准从每月每平方米20元提高到60元。

2009年,杭州推出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大学毕业生和创业人员群体。2013年,由市住保房管局负责统一建设管理的田园公租房正式交付使用,标志着杭州“公租房时代”的真正来临。


田园公租房.jpg

(田园公租房)


从河南来到杭州的阮先生一家四口就住在公租房小区——肖苑。“住在干净舒适的新房里,看着双胞胎儿子认真地看书、快乐地玩耍,我真的觉得自己是真正的‘新杭州了’。这种感觉8年来是第一次!”阮先生于2010年到杭州,家庭收入不高,还要供养一对孩子,生活压力较大,之前一直租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农居房,一个房间20平方米每月房租1400元,地段远租金高,居住条件很不理想。后来,阮先生了解了杭州公租房保障政策,凭“高级厨师证”申请到了公租房,并于2018年5月搬进了新家。住了近一年公租房的阮先生说:“杭州这个城市很温暖,短短几年,让他安居,让他乐业,今后他还想要创业,攒钱开个小餐馆,定居在杭州。”

像阮先生这样受益于杭州保障房政策的家庭还有很多。据统计,截至2019年3月,公共租赁住房已累计保障6.76万户家庭;廉租住房累计保障住房困难家庭约1.5万户;经济适用住房累计惠及约8.5万户家庭。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让那些昔日躺在人们心底的美好居住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


物业服务、危旧房改善、加装电梯…… 家越住越舒心

随着历史变迁,很多老旧住房经历风雨侵蚀难以承载现代生活的居住要求。同时,随着人民对美好居住生活的向往,对家的需求逐步从“有的住”到“住得美”转变。对此,杭州住保房管部门精耕细作、尽心竭力从提升物业服务规范和水平、改善治理危旧房、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杭州人民的人居品质、优化人居环境,让家越变越美。

张勤芳家位于三里亭附近的新房子,小区有个大院子,绿化很好,到了春天,老父亲在小区里也能看见桃红柳绿。如此美丽的人居环境离不开优质的物业服务。

1994年10 月,杭州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杭州星岛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同月,紫金小区成为杭州市第一个实行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杭州实现了从物业服务缺位到专业化物业服务的广泛覆盖。据统计,全市实施物业管理的项目总面积已超 3.4 亿平方米,登记备案的专业化物业管理项目达到约 3000 个,登记备案的业主委员会 1470 个,在杭实际经营物业管理项目的物业服务企业达到约 800家,物业服务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物业服务已经渗透在杭州的城市基因里,成为了杭州的“美丽名片”之一。在此基础上,杭州又在创新探索以党建引领推进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建设的“杭州模式”,努力为居民提供更优质、贴心的服务。

为了让城市告别危房、让旧房提升品质,杭州住保房管部门于2007年开始实施危旧房改善工程。十多年来,从最初的主城区非成套房“拼厨接卫”,解决居民“拎马桶、挤公厕”的生活困难,逐步将危旧房改造区域从主城区扩展到十三个区、县(市),改造对象扩展到所有危旧住房,改造内容不断丰富,不仅让每家每户都有了独立厨房和卫生间,还居住环境也变得越来越安全干净和美观通畅。到2018年底,已发现的危旧房基本完成治理改造。



馒头山社区改善前后对比图.png

(馒头山社区改善前后对比图)


68 岁的金美荣奶奶在城隍牌楼 127 号住了整整 42 年,三个儿子都在这里出生,20 多平米的屋子,最多的时候住了 6 个人。“里外两间房都摆满了床,没有卫生间,马桶就只能放床边,那样的日子现在没办法想象。”金奶奶说。2008 年,皇城根下的百年民宅迎来了一次变革,经过危旧房改善后的房子“变”出了厨房和卫生间,又装上了抽油烟机、煤气灶、抽水马桶、洁白的瓷砖,金奶奶的笑容漾在脸上。

据统计,杭州累计改善住房177万平方米,修复老街巷约50万平方米。在保障居住安全的同时,3.5万户居民享受到了“厨卫设施进户、排污设施进院、消防设施进墙门”的现代生活。

“我88岁了,做梦都想坐电梯上下楼,今天终于实现了,感谢党和政府!”这是家住潮鸣街道锦园27幢90单元一位居民的幸福感言。2018年5月底,对于锦园27幢90单元的居民来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今往后,出门不用爬楼梯了。


锦园27幢90单元加装电梯.jpg

(锦园27幢90单元加装电梯)


为了让更多杭州人民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日俱增的幸福感,杭州自2017年开始试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这项民生实事。如今,已探索出了“业主主体、社区主导、政府引导、各方支持”的独有体系,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加装电梯模式。据统计,截至2019年3月底,全市累计645处加梯项目通过联合审查,177处正在施工,332处项目完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