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近月,一直忙着小儿的“学区房”,几乎跑遍了整个杭州,似乎也已经忘记几年前信誓旦旦地以为“家里的书房就是最好的学区房”的理念。
婆婆在念叨把大房子换成“老破小”的遗憾,要把外公去世后留下来的房子卖掉的钱拿来资助我们;而他们自己由于老旧小区改造也跟我们住在一起,算起来我们目前人均住房面积仅10余平方。
仔细想来,我们家这四代人的住房经历似乎正是我国住房七十年的真实写照。
七八九十年代,外公外婆的“房改房”。
外公外婆是真正的“老革命”,外公在解放前参加战争,解放后在家乡的县城公安机关服务;外婆也是老一辈的革命家,解放后就从事妇女工作,一心扎根工作以至于婆婆的生日也不记得。
他们的房子是县城最早的楼房,那时候,单位分配住房,两室两厅、南北通透,如今看来也是很好的户型。
其实那时候,所有的房产都是归国家和集体的,不存在个人房产。直到八十年代,国务院颁发一系列住房体制改革的设想和文件;到九十年代,省市县各级完善公有住房管理办法,出台出售公有住房实施办法。外公外婆的房子也从公有住房变成了私房。到外公外婆去世,婆婆三姐弟也将房子放到市场。
外公这一代基本上都是从公有住房到参加房改变成房改房,甚至也有人一辈子没有把公有住房买进,他们那一辈人觉得房子只是用来住的而已,并非资产。
如今,杭州每年也还有近2000套的公有住房出售,“房改房”是历史却也是当下,只是像外公这一辈的人一样,越来越少。
世纪之交,公公婆婆的集资建房。
据说最早的时候,公公婆婆刚结婚的时候,也是住在单位的宿舍里,那里厨房和卫生间是公用的,餐厅客厅卧室全部在一个房间里,所幸只有两个人住倒也不显得拥挤,但是周边的环境却无法恭维。后来,公公下海没有再分配到单位住房,婆婆的单位从国有到集体所有,也没有自己的住房。
到九十年代末,实物分房已经明确停止,而公司职工对住房需求日益凸出,婆婆所在单位便与房地产开发商合作,把一个项目的其中两栋作为职工的集资建房,给职工争取了一定的优惠,能够以比市场略低的价格买入。
那个房子,80余平方,两室两厅,就在婆婆单位旁边,上班只要步行2分钟,周边都是单位同事。
两年前,这个小区被认定为危旧房,整个小区都要拆除重建,未来这个地块会被更高层更新的住宅代替,而公婆随着年龄增长也希望搬进电梯房。未来这个小区将成为县城最繁华的地段,而婆婆的同事们也会分散到更大的小区里,找不到“单位”的印迹,也会有更多年轻人的加入。
这个世纪之交就像房地产市场,在探索摸索中前行,商品房逐步代替之前的集资建房、安居房、解困房、经济房等住房形式,住房按揭贷款、公积金、税费改革、土地招拍挂等成为新时代的“宠儿”。
当下,我跟先生的商品房。
我跟先生是大学同学,当初义无反顾地决定在杭州安定,而结婚时也并没有“婚房”。直到结婚后,觉得房子这个事情实在无法再拖,于是在2016年,两个人从横跨杭州近百公里的工作地中间挑了房价最低的青山湖科技城买了一套打折的现房,准备马上装修。而谁知,一个月以后我的工作单位就调整至主城区,我们又变成了无处安家。
于是,揣着手里本来准备用于装修的钱,在主城区搜罗一圈,挑了能承受的二手房,那年过年已经搬了进去,如今随着儿子出生、公婆入住,这个房子也已经嫌小了。
而这几年,也是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波动期。市场的冷与热、政策调控的松与紧、人口结构的新变化、土地供给的范围、城镇化的扩大等自变量交替出现,房地产市场也出现更多新的变化。
2018年,杭州二手房交易量约7万套,市服务中心房产相关的窗口始终是排长队;而另一方面,土拍双限等政策也在不断更新。这个市场,给予了更多的空间,也带来更多挑战。
如今,买房贷款、公积金已经成为每个有安居梦的人的首选,而需求却日益多样化:生活医疗教育的配套、交通的便利、区域位置等等。而仔细想来这个政策也才经历20年,又是一代人。
未来,子孙会怎样。
传统观念中,待到子女长大成人父母都会为其准备成家立业的资本,而房子就是最基础的条件,所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被戏称为“丈母娘市场”。
但是也有传统文化教导我们,像《三字经》所言“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
如今,房地产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没有停止:购租并举的新住房制度设计、“房住不炒”的新观念渐入人心、住房保障的新体系日渐完善、共有产权住房的新尝试、年轻人对住房的新理解……,再一个20年,住房必定将产生更多新的变化,将朝着更加科学、理性、完善的住房体系发展。
但是不论怎么发展,本质都应该是居住属性,是为了满足市民的住房需求,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如此看来,似乎当下也不必过于执着“学区房”了。
(作者:杭州市住房保障办公室 茅娜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