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看西湖 |
|
![]() 媒体看西湖 |
|
西湖法院执前督促智能化项目成效初显 |
发布日期:2020-10-28 |
4个月内督促2190件案件,总案件标的4037万余元 杭州日报讯 西湖区人民法院执前督促智能化项目的一通语音电话,帮小谢拿回了一笔2万元欠款。这笔钱不算多,却被拖欠了一年多。 2018年8月,小谢来到某装饰设计工程公司做木工,次年8月完成了所有工程,可公司却没有如期支付劳务报酬。之后,小谢多次电话沟通,该公司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一直不予支付,无奈之下,小谢向西湖法院提起诉讼。经调解,双方达成了还款协议,但之后,装修公司仍拖延不支付欠款。眼看着自己拿不到钱了,今年8月底,按照法律程序,小谢将申请执行文书送到了西湖法院,法院当天立案受理,并启动了执前督促智能化项目。 “你好,这里是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法院自动语音督促程序,为保护您的合法权益,请耐心接听。”当天,被执行人某装饰设计工程公司就接到了执前督促智能化项目自动拨打的电话,“若不及时履行文书义务,申请人有权向本院申请强制执行,本院立案强制执行可依法采取强制措施——视情限制高消费行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规避执行的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拒执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你有履行的意愿,请联系申请人……”听完这通“催收”电话,公司负责人了解了不履行法律义务的严重后果,立马联系小谢,支付了2万元工程款。 “法院会根据执行申请的具体情况,在一些有主动履行可能的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程序前,全面告知当事人不履行义务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法律义务。”西湖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倪惠岗说,“运用了智能化技术的执前督促能获得多赢的效果。对申请人来说,短短15天,甚至是几天内就能实现胜诉权益,削减了当事人之间的冲突对抗;而对被申请人来说,在执行案件立案前就知晓不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法定义务所产生的后果,能有效提高被申请人自觉履行义务的积极性;对法院来说,节约了大量的司法资源和司法成本,可以集中精力把其他的执行案件办好办精。” 倪惠岗介绍,执前督促智能化项目采用AI语音机器人模拟人工座席,进行批量性外呼工作,将生效的文书内容进行有效传达。同时,系统还会发送相关短信,让被执行人查看执前督促通知书及生效裁判文书,根据指引进行下一步操作。除此之外,系统还会实时归档督促过程中生成的文书、证据材料等,将实际完结案件进行流转、归档,对未督促成功案件则进行记录跟进等。 执前督促智能化项目自今年6月上线、7月运行以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10月20日,西湖法院共督促2190件案件,涉及860名被申请人,总案件标的金额4037万余元,催收到位金额111万余元。 据悉,除了智能与数据,西湖法院还试行在审判阶段向有履行义务的当事人发送《自动履行指引及拒不履行后果预告书》,以被告为核心,通过自动履行可获得正向激励与拒不履行的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两方面监督来提高履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