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MB1836395/2021-16118 文号:
公布日期: 2021-07-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 统一编号:
 
 
紫金港科技城暨西湖大学城“十四五”发展规划


 

紫金港科技城暨西湖大学城“十四五”发展规划

紫金港科技城管理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六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1

(一)发展基础.......................................................................... 1

(二)面临形势.......................................................................... 5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战略定位.......................................................................... 9

(三)基本原则........................................................................ 10

(四)发展目标........................................................................ 11

三、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 14

(一)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14

(二)积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18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9

四、空间优化与总体布局.............................................................. 22

(一)空间优化思路................................................................ 22

(二)总体空间布局................................................................ 23

五、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 25

(一)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 25

(二)实施数字改革赋能行动................................................ 28

(三)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行动................................................ 31

(四)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行动................................................ 32

(五)实施产业层次提升行动................................................ 34

(六)实施质量品牌升级行动................................................ 36

(七)实施开放合作发展行动................................................ 37

(八)实施产城融合发展行动................................................ 39

六、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43

(一)加强组织引导................................................................ 43

(二)完善扶持政策................................................................ 43

(三)强化要素保障................................................................ 44

(四)加强监测分析................................................................ 45

(五)优化发展环境................................................................ 4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紫金港科技城全面增强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跃升蝶变的关键五年。根据《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自2018年2月挂牌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苦干、科学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产业链联动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高速发展,努力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在应对困难挑战中实现创新驱动新发展。

(一)发展基础

紫金港科技城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总规划面积约21平方公里,涵盖西湖科技园、云谷两大核心区块,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同组成了“两校两区”的产学研一体化集聚区。截至2020年底,紫金港科技城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3家,占全区的43.4%;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5.04亿元,占全区的34.6%,是西湖区制造业发展的主平台。

1、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提升明显

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方向,已集聚铖昌科技、浙大网新、银江股份、永创智能、图谱光电、富特科技、迪安诊断、艾康生物、安捷伦生物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重点企业。2020年,科技城实现财政总收入14.97亿元,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5.7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2.4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5.0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3.79亿元。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拥有超10亿元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52家,上市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

2、创新主体培育成效好,高端人才加速集聚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稳步提升科技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创新主体活跃,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8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2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95家,市级以上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4家。高端人才众多,拥有国家、省市区各级领军型人才152人(含西湖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其中,辖区内浙江大学拥有两院院士41人、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稳居全国高校前三甲。

3、产业平台能级再提升,特色载体建设加快

积极推进产业平台和特色小镇等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为产业发展积聚强大动能。在重大产业平台方面,成功创建西湖区唯一一个省级高新区——杭州紫金港数字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紫金港数字信息产业平台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在融合发展平台方面,紫金科创小镇成功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云谷小镇将打造成为全国计算机和大数据的产业中心,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入选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特色试点平台方面,成功创建省级“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和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

4、重点项目建设速度快,基础配套不断夯实

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增强科技城发展后劲。在项目推进方面,阿里云总部、个推、蘑菇街、二更、天堂镓谷等重大项目稳步实施,西科园区块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其中,阿里云计算产业园项目主体已完工,精装修进场,将于2021年8月投入使用;个推、二更、蘑菇街、天堂镓谷4个项目顺利推进,基本完成地下室施工,2021年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重点工程推进顺利,西湖大学一期主体于2020年6月30日结顶,二期开工建设,计划于2021年四季度投入使用;云谷学校项目(一期)完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墩余路、荆大路、云大路、云创路等4条约10公里道路主体建设,开工建设良祥路、绕城高速三墩互通改建工程、云洪路等3条道路。紫金港科技城220kV架空线上改下工程稳步推进,并成功发行专项债券10亿元,年内完成土建工程的50%。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完成麻皮港、油车桥港、下确桥港和肖家坝临时河道等4条河道的整治工作。

5、创新创业活动影响大,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以“三服务”“三个年”等活动开展为抓手,全面提升科技城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双创氛围方面,以创业大赛和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加强人才服务和创新创业支持,努力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的虹吸效应;2020年成功举办首届紫金港科技城科技生态节活动,通过科技生态节进一步落实区校合作,推动科技城、浙江大学、辖区企业间的产学研融合。在政策服务方面,出台了科技城首个综合性平台政策——《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紫金港科技城2.0版建设的政策意见》,紫金港科技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补助等6条政策已成功在亲清在线上线;同时,主动上门为企业送服务、送政策,帮助企业办理各有关事项,开展各类申报培训,并积极兑现落实各类财政补助资金。

科技城发展取得了一定基础,且区位、教育、人才、空间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对标珠三角先进地区和市内的滨江、未来科技城,按照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一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各片区功能特色不突出,未形成城市与产业互动、空间有序优化的发展格局;基础配套不够完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配套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存在龙头企业少、科技含量低、厂房老旧、产能减弱等现象,没有呈现欣欣向荣的科技新城面貌。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激荡期,是我国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期,紫金港科技城应全面把握历史大势,着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全球经济贸易形势趋于复杂多变

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中,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重构。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计划”、日本“再兴战略”以及欧盟“欧洲工业复兴战略”,都预示着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5G、物联网技术、先进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让以绿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为科技城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但中美贸易摩擦进入常态化阶段,紫金港科技城发展开放型经济将面临全新挑战,受市场需求萎缩、贸易成本上升、订单向东南亚其他国家转移等因素制约,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这也给科技城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带来了新挑战。

2、国内国外双循环新格局加快重构

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浙江贯彻落实双循环战略部署,重点打造独立性与开放性结合的全球产业链体系。立足国际国内大循环此消彼长的形势,紫金港科技城应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实现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构建特色化“内循环”体制,重塑国际竞合新优势。杭州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发展数字产业化的城市,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以阿里巴巴等企业为中心,形成了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安防等产业集群;同时,发布了“新制造业计划”,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为紫金港科技城发展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为核心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氛围。

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2020年3月,浙江发布《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站在新的起点上,科技城应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支持制造业集群化、数字化、规模化、创新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全、产业空间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等问题依旧突出,严重制约了科技城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西湖全面“北强”是当前紫金港科技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4、数字化改革驱动产业全方位变革

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是浙江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以省域现代化先行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路的内在要求。站在改革新风口,科技城应主动抢抓发展机遇,以制造业为突破口,以产业大脑为支撑,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以“未来工厂”、数字贸易中心及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

5、区域一体化加速高端创新要素集聚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积极会同上海、江苏、安徽等兄弟省份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面对深度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紫金港科技城要准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州都市圈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等机遇,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突出项目支撑力,强化创新驱动力,厚植企业成长力,才能乘势而上、赢得主动。当然,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融合发展的趋势,很多地区形成竞相发展态势,科技城、高新区、开发区等产业载体面临着更广领域、更大范围的竞争,跨越发展压力增大。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势必加大科技城创新突破、脱颖而出的难度。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决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责任担当,坚持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导向,落实省、市政府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新制造业计划”、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决策,按照区委区政府“北强南启中兴”战略部署,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构建形成产业链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315”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八大行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强化要素保障,高质量推进科技城2.0版建设,全力将紫金港科技城打造成全区产业发展新高地、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国创新一流科学城。

(二)战略定位

——全区产业发展新高地。发挥科技城全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主战场定位,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高端人才和前沿技术,加快构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全力做强以科技城为核心的北部区域,助力“数字科创引领地”建设步伐,将科技城打造成全区产业发展新高地。

——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丰富教育、创新资源,加快与高校创新资源对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校经济培育,努力构建人工智能、“互联网+”、生命健康等领域科创高地,将科技城打造成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

——全国创新一流科学城。紧抓“西湖大学”城建设契机,对标、借鉴美国硅谷、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等发展路径,全力探索“高等院校+产业园区→科学城”发展模式,将科技城打造成全国创新一流科学城。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充分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支持企业推进技术、产品、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各种创新要素集聚,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动能和后劲。

——坚持人才为本。加快培养紫金港科技城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数字经济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坚持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紫金港科技城建设发展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形成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氛围,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推进数字赋能。坚定落实“数字化改革”行动部署,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着力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渗透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率。

——坚持协调发展。既要坚持龙头带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智能终端、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又要坚持分工协作,发挥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专业化作用,促进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通过三到五年努力,科技城经济规模质量明显提升、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城2.0版基本建成。

——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投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力争到202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0亿元。

——产业发展实现新进展: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为特色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占全区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培育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个,形成1家百亿级大集团、10家十亿级大企业和10家左右上市公司。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高端人才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集聚,创新投入水平和研发成果产出水平显著提高。力争到2025年,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6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000件、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2000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600家,省级研发中心和省级企业研究院分别达到35家、15家,高层次人才达到100人以上。

——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力争到2025年,科技城营商环境全面优化,道路、交通、公园、河道、电力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宜养、宜居、宜行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人才、居民和企业归属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表1 “十四五”时期紫金港科技城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

1

经济规模

迈上新台阶

技工贸总收入

1000亿元

2

财政总收入

50亿元

3

固定资产投入

150亿元

4

产业发展

实现新进展

规上工业增加值

40亿元

5

服务业增加值达

50亿元

6

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1个

7

百亿级大集团数

1个

8

科技创新

取得新突破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4.3%

9

发明专利授权量

2000件

10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

250家

11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600家

12

省级研发中心数

35家

13

省级企业研究院数

15家

三、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

瞄准重大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立足科技城现有产业基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以智能化、高新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特征的“315”现代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按照“集群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思路,积极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为契机,推动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融合发展,构建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1、数字经济

立足西湖区数字经济产业优势,积极招引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加快建设“云计算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天堂镓谷芯片产业园”等平台。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依托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科研转化,谋划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形成特色突出、融合紧密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大数据。充分发挥浙江大学软件技术和个推、每日互动等企业基础,引培壮大一批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数据企业。重点发展大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分布式数据汇聚与交换(信息中间件技术)、工业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技术、数据中心无阻塞组网技术等共性技术。强化大数据应用,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创新大数据交易模式,从教育服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智慧旅游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开展大数据存储、采集加工、资产定价、资产交易、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云计算。以云谷小镇及阿里云产业园区的重大产业平台为依托,引育一批云计算企业。大力支持阿里云、盈越信息科技等重点企业建立科技金融基础设施生态共享平台,打造一流的互联网办公云平台。重点突破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协同创新与应用,加速“云边协同”;持续探索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在车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场景的创新应用;支持企业率先开展边缘计算研究及相关产品研发,力争在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率先实现规模应用。

——人工智能。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世界一流专业学科及其带头人,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方向,积极谋划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培育新型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商务、医疗、教育、民生智能化应用,加快智能政务建设步伐与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重点支持阿里云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统。

——集成电路。以高水平推进“浙江镓谷射频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铖昌科技、杰华特、英飞特等企业为依托,打造自主可控的射频芯片产业链。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重点开展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产品设计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重点突破汽车电子、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移动通讯、物联网等关键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紧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发展需求,逐步布局通信芯片、物联网传感器芯片等高端芯片设计领域,打造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2、智能制造

依托科技城现有制造业基础,以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全过程中的应用,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做大智能终端产业。推进智能制造产业集约化发展,打造全省智能制造示范区。

——高端装备制造。顺应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围绕智能监测、智能控制、远程运维等功能的实现,引进和培育一批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制造方向的优秀企业,重点突破人机交互技术、环境感知技术、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以华新科技、国电机械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起重设备、智能物流设备等产品;以集智机电、富特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电机、全自动平衡机、智能充电机等智能化汽车零部件产品;以浙大鸣泉、微兰环境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检测用电子仪器、环保检测设备等智能检测产品;以永创智能、拓峰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在鼓励企业提升高端装备产品性能的同时,积极支持开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开放式智能制造软件平台等智能制造关键业务管理软件与系统,提升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化水平。

——智能终端制造。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面对娱乐、运动、医疗、养老、安全监测等领域智能终端应用新需求,引进和培育智能可穿戴终端骨干企业,重点开发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智能交互技术、微型集成技术、柔性电子技术、虚拟现实和数据处理技术,探索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以远图互联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远程监控设备、显示设备(LED显示屏)等智能屏显终端;以轮语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平衡车等智能移动终端;以丰禾石油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油测井仪器等智能探测终端;以指安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指纹模块、图像识别模块等智能识别终端。

3、生命健康

紧跟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趋势,依托西湖大学施一公、饶毅等全球顶级生命科学研究团队科研实力和迪安诊断、艾康生物等现有知名企业,加强生命健康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和体外诊断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生命健康研究中心。

——生物医药。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国内顶级的生物医药领域科研实力,推动区内高校的生物和医学科研攻关及成熟技术产业化,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融合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医学、药物研发领域应用,力争将科技城打造成在细分领域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体外诊断。紧抓人口老龄化、保险覆盖率及支出不断增加、收入增长等趋势,以建设国家级体外诊断应用示范中心为目标,打造以体外诊疗试剂、基因检测、健康管理为核心,融诊断咨询、研发制造、产业孵化、健康管理、智慧医疗共享为一体的体外诊断生态圈。依托迪安诊断、艾康生物、安捷伦生物等企业,快速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外诊断试剂,大力推进体外诊断大型精密医疗器械研发。以浙江求是数理医学研究院、浙江基因健康创业中心等为龙头,重点发展精准医疗,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重大疾病的体外快速准确诊断。

(二)积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以“新制造业计划”实施为契机,全力推进西科园提升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教学实验仪器领域产品智能化、电子元器件领域产品高性能化、家具及配件制造领域生产智能化、印刷出版领域加工绿色化。

——教学实验仪器领域,以天煌科技等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在高校教研装备和生命科学仪器深耕细作,鼓励企业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电子元器件领域,以图谱光电、南德电气、光泰激光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元件、组件企业向微型化、模组化方向升级,器件企业向集成化、智能化、高性能化方向提升,努力打造自有品牌,提升行业影响力。

——家具及配件制造领域,以德昌五金等企业为重点,支持企业通过采用工业机器人、高精密加工机床等先进设备,加快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

——印刷出版领域,以美浓世纪、富春电子印务、海虹彩色印务等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印刷,努力实现印刷技术更加环保、包装耗材不断节约、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或可自然降解。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数字化、网络化、外包化为发展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的良好局面。

1、科技服务

以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检测服务市场化,为制造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测试、验货等一条龙服务。开展面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专利运营、分析评议、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全链条的科技服务。

2、电子商务

以蘑菇街等企业为重点,深化电商拓市、跨境电商等工程,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和模式创新。提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推动电商平台品牌化、国际化。完善电子商务行业管理、统一监测和市场监管方式,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管理机制,推进电子口岸等数据平台整合。

3、金融服务

抓住西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契机,加快发展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企业上市融资等服务。完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鼓励设立融资租赁企业,积极开展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建立系统性行业风险防范机制、融资租赁业统计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

4、工业设计

重点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密切相关的模具设计、机械设计、UI设计、包装设计、网站设计等工业设计。加快发展与服务结合的高端装备设计,加快发展包含设计、设备集成、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备维护和管理运营的一体化服务,加快推进集装备、软件、在线服务为一体的集成设计。

5、咨询服务

以浙江城建煤气热电设计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支持企业上市咨询、业务咨询、管理培训等业务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咨询服务机构入驻,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流程优化、业务重组等业务升级,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培训。

四、空间优化与总体布局

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2016年修订)、《西湖分区规划(2017-2020年)》和产业发展现状,按照“造城、建区、创镇、兴园”的思路,着力构建“一心、两镇、三区”的空间格局。

(一)空间优化思路

以“造城、建区、创镇、兴园”为指引,通过小微园改造提升和特色小镇建设,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全面提升科技城产业平台能级。

造城——高质量打造紫金港科技城。对标国内外知名科技城,充分发挥科技城现有产业基础和两所高校优势,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高质量建设紫金港科技城2.0版。

建区——高水平建成省级高新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是科技城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把创建这两大省级平台作为科技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创镇——高标准创建特色小镇。以紫金科创小镇和云谷小镇的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推进科技城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人文底蕴和生态环境水平。

兴园——高要求整合提升特色微园。西科园是科技城产业存量所在,针对现有工业地块空心化、涉及行业杂、产出效益低、规模低小散等突出问题,围绕主体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微园。

(二)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科技城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园区的自然地形、资源状况和功能布局,着力构建“一心、两镇、三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1、“一心”

指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浙江银江科技孵化器、创业梦工场、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为载体,主要承载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对接和科技服务等功能,成为科技城科技创新以及创业服务的地标性区域。

2、“两镇”

指紫金科创小镇、云谷小镇两大特色小镇。

——紫金科创小镇,依托浙江大学的资源优势,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打造重点打造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众创服务平台,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机制。小镇内重点布局智慧联创平台,组建多个战略产业联合研发中心,积极推动科技城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标杆。

——云谷小镇。布局打造一个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特色小镇,依托阿里云、菜鸟等独角兽企业的集群效应,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中心和数字经济高地。

3、“三区”

指三大产业发展区,包括数字经济产业区、生命健康产业区和智能制造产业区。其中,数字经济产业区重点布局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为特色的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产业区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体外诊断为代表的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区重点培育以高端装备、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业。

五、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

围绕科技和产业两条主线,重点实施创新体系建设、数字改革赋能、企业梯队培育、高端人才集聚、产业层次提升、质量品牌升级、开放合作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八大行动,全面提升紫金港科技城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水平,高质量推进科技城2.0版建设。

(一)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

充分发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两所高水平大学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依托两所高校和众多创新型企业,打造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科技城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

1、打造浙大创新生态圈

以紫金科创小镇创建为依托,聚焦脑机智能、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深化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行动中的全方位合作,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道,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双向联动,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创业全产业链,实现区校企合作多赢。

2、加快建设西湖大学城

对标借鉴剑桥大学城、斯坦福大学城等世界知名大学城,围绕全力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目标,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产业园区→科学城”发展模式,将高教、研究实验、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载体等紧密结合,谋划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将科学研究与科技城产业发展紧密联动,打造以新经济策源为目标、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原始创新为支撑,面向未来的人才、创新和产业高地。到2025年,确保云谷校区交付使用,建成66万平方米产学研接产基地,集聚260位以上高端人才,建成260个实验室。

3、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一是积极打造各类高水平研发平台。采取企业主导、高校协作、军民融合、成果共享等模式,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积极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与应用,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二是探索建设技术共享平台。探索建设共享实验室、共享专业设施等技术共享平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重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及装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跨地区、跨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三是鼓励创建海外技术研发平台。鼓励和支持有实力龙头企业到海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大力培养自有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企业核心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

4、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强化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协同机制,通过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明确激励方式,吸引海内外最强大脑解决科技创新中的难题,引导企业将收集到的技术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后积极发榜、引导更多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踊跃揭榜,积极与省、市海内外引才活动同谋划、同推进,巩固“揭榜挂帅”机制在全区畅通循环,加速人才、科技要素的流动。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等国家政策,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改变科技投入扶持方式,探索建立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风险补偿机制,提高企业承担开发失败风险能力。支持企业依托各类创新载体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大力鼓励企业开展进口替代产品的研发。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审查的质量和审查效率,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知识产权权利的稳定性和授权的及时性,从源头上保护好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运用平台,规范知识产权转化市场,鼓励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推进知识产权转化。

5、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深化区校合作。加大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的对接协作,分别与两校联合开展“科技生态节”,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科研成果在科技城落地。坚持引资与引智一体推进,发挥两所高校的资源优势和聚才作用,依托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西湖园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培育引进一批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完善科技城人才层次和结构。二是构建孵化体系。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培育一批成长前景较好的小微企业,为产业的发展壮大输送新鲜血液。发挥各类创业园、小微园的平台作用,构建“初创在孵化器、跃升在加速器、壮大在产业园”的科技企业成长形态与格局。三是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基础上,支持产学研联合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技术、数据、重大仪器设备等资源,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领域创建省级、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二)实施数字改革赋能行动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引导企业练好智能制造“内功”,提升对外的服务型制造能力,构建高效协同的特色产业生态链,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1、深入推进智能制造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鼓励企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分行业、分企业规模推进“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等行动。一是积极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打造一批离散型和流程型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探索打造人、机、物智能化协同的“未来工厂”,开展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创新应用。二是加强“机器换人”试点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推进医疗器械、教学仪器、家具制造等行业“机器换人”工作,通过示范推广、技术对接,推进一批智能工厂示范样板建设,加快智能制造普及。

2、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鼓励制造企业围绕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展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加快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信息增值服务提供商转变,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是推行“互联网+”协同制造模式。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发展,引导互联网的创新基因注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二是推行“互联网+”协同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引进或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协同管理平台,整合企业、员工、客户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信息,打通相互之间数据交互、信息共享,实现事务的大协同,提升管理水平和企业价值。

3、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按照“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实施转型升级。一是推进特色产业链打造。利用云谷区块土地资源,招引一批重量级的未来产业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或头部企业,并以此为核心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从龙头到配套企业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打造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链。二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按照“亩均论英雄”有关实施意见加以整治,全面整治“低散乱”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清退一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低小散企业,加快淘汰国家和省市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类产品、工艺和装备,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培育数字应用新场景

积极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积极发展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抢抓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开发机遇。一是推进数字智造模式变革。聚焦高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产品生产等重点产业链,鼓励传统企业与电商平台、科技企业合作探索C2M模式,积极培育建设C2M超级工厂,实现以消费端数据驱动产业链上游生产制造,激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二是加快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围绕居家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需求,开发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推进产业价值链重构。壮大直播电商产业生态,鼓励传统产业触电触网触屏,推动直播电商与本地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实施跨境电商营销,借力跨境电商构建“买全球卖全球”市场体系。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平台建设。打造包含数据资源、分析评价、智能征集、精准推送、投资路演、交易清算、产业化服务、高校院所专利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等子系统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产学研用的对接桥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体制改革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板块。

(三)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行动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坚守主业、专注实业,以领军和高成长型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梯队培育,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相互协作的格局。

1、加快企业梯队培育

一是培育一批国际化领军企业。以永创智能、迪安诊断、艾康生物等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强化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其向专业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自主化创新、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主业领域的示范作用。二是培育一批高成长型企业。以铖昌科技、集智机电、浙大鸣泉等高成长型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围绕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隐形冠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三是培育提升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紧紧围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选一批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上规”发展,激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智能制造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股份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支持上市挂牌公司并购重组、资本运作,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科技城板块,带动全行业规范化运作。二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全面推行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为重点的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行以柔性制造、准时制生产、仓储智能化等为重点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卓越绩效管理。

3、培育高素质企业家

一是健全企业家培育梯队。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对企业家开展分领域、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健全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工作机制,构建新生代企业家联系服务机制,促进新生代企业家健康成长,做好民营企业家代际传承。二是建设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着力优化成长环境,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建设高素质队伍;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水平职业经理人,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和潜力。

(四)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行动

坚持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招引培育具备专业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以及技术丰富的在岗人力资源,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规章制度,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等融合,强化高端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1、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深入贯彻落实《西湖区关于引进海内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325”计划实施意见》《关于实施“西湖英才”引智工程聚力打造国际人才港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进一步创新招才引智方式,大力引进符合科技城产业导向的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二是创新人才招引方式。进一步优化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机制,积极开展活动引才、赛事引才等新模式探索。做好人才企业绩效评价,加强人才企业发展过程性跟踪,进一步实现精准服务。探索“人才飞地”建设。鼓励各创新平台建立海外孵化器和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与海外人才社团等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大力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与一批国际顶尖人才开展合作并落地项目,加强人才扶持,加快创新资源的集聚。

2、立足西湖培育高技能技术人才

一是大力培育技术带头人和骨干人才。鼓励企业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人才和中青年行业技术带头人,在重点发展产业和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行业技术和学科带头人。二是积极培育产业技能型人才。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重点发展领域,实施高级技师紧缺人才的培养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企校合作,加大政府面向青年人才和企业一线人才技能培训的倾斜支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引入市场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育面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工人技术水平。

3、加快构建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设为抓手,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健全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并落实高层次人才到紫金港科技城创新创业的教育、医疗、交通、落户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二是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机制。试行事业单位录用特殊人才备案制,完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密切对接的联动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便捷高效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以稳定高端人才之心,长期服务于科技城科技创新工作,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优化完善人才评审制度。突出高端引领、以用为本、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重数量更重质量,重引进更重服务,增加行业专家、风投专家等评价权重。

(五)实施产业层次提升行动

以科技城现有特色产业为基础开展产业招商,加大对符合发展定位项目的招引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保障项目落地,加快形成更高层次的现代产业发展结构。

1、优化项目结构

一是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切入点,开展精准招商,建立企业信息库,绘制招商地图,推进以商招商,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二是提升产业平台招商能力。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扩张并重,以西科园片区和云谷区块为重点,优化组合、提高实效,进一步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紧抓“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创建契机,做精平台、做出特色,以高能级的平台招引“大好高”项目。

2、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推进新建项目建设。要重抓落实,明确时间节点、把握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方法、确保要素保障到位,以强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完成西湖大学、阿里云总部、云谷学校、天堂镓谷、个推、蘑菇街、二更等项目,保障新引进项目尽快落地投产。二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大对企业技改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传统产业“机器换人”步伐,对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市技改项目计划。三是鼓励企业推进“软实力”建设。鼓励企业采用众创、众包、众扶等融资聚智,加大研发设计平台建设、系统集成应用、品牌经营、营销渠道开发等软实力投资。

3、提升招商水平

一是实施精准服务,保障项目落地。建立重点企业精准服务项目库,明确责任人,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开发一块、建成一块,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二是加强项目服务,了解项目动态。建立项目动态调整制度,掌握各在引、在建项目进展情况,严格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督查考核,执行月通报制度,实施跟踪服务,切实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丰富招商形式,拓宽招商渠道。创新赛事招商、活动招商、中介招商等新型招商形式;建立企业招商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参加产品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以商引商;加大对企业上市募投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以对接资本市场的形式引进项目。

(六)实施质量品牌升级行动

以提升发展质效为中心,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推进标准提档升级,强化制造业品牌建设,推进优质制造,促进供给高端化,全面塑造科技城发展新形象。

1、全面提升标准水平升级

一是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制(修)订。支持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龙头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市场、品牌等方面,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制(修)订,以及“浙江制造”团体标准的制定。二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鼓励和指导企业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涵盖技术、管理和经营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2、着力推进产品质量升级

一是推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等活动,打造一批示范企业和基地。二是加强质量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各类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作用,组建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专家库,开展质量管理轮训,为培育企业创建“浙江制造”精品提供智力支撑。三是鼓励企业申报政府质量奖励。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省市区政府质量奖,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企业。

3、大力推动制造品牌升级

一是积极开展区域品牌建设。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为重点,通过打造省级高新区和“万亩千亿平台”,积极塑造科技城数字经济区域品牌,加大区域品牌宣传和开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浙江制造”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二是加强企业品牌塑造。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有实力企业开展“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建设、保护、运用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进高端装备、智能终端、生命健康、电子元器件、家居用品等领域制造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运营,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三是提升品牌保护能力。大力推进品牌保护法制化,加大品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监管和司法维权保障“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进一步优化品牌培育的法制环境,切实降低企业品牌维权的难度和成本。

(七)实施开放合作发展行动

发挥科技城交通区位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加强和周边区域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城西科创大走廊重要节点建设,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空间。

1、积极优化国际市场

一是优化现有国际市场。围绕教学实验仪器、电子元器件、家具及配件制造等特色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引领市场走向,不断提升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二是搭建对外开放平台。依托省级高新区和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主动对接浙江自贸区,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通过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走出去”。支持中小企业拓展数字化国际营销渠道,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促使优势产品走出去,开拓全球市场。

2、奋力开拓国内市场

一是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进口替代。支持有实力的通信、电子、芯片等行业优势企业开发进口替代产品,以高技术产品纳入华为、海康、大华等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开拓进口替代市场。二是拓宽“百网万品”线上市场,推进“春雷计划”“严选计划”等系列活动,利用B2B电商平台开展产销对接、推介专场活动,打造一批C2M“超级工厂”。推广平台企业联合出口企业运作品牌模式和协同制造模式,支持淘工厂、网易严选、联华鲸选、顺丰优选等平台深化与优势产业集群企业对接合作。三是支持外向型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大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力度,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全面打通标准不一致、销售渠道不熟悉、品牌不响亮等堵点,积极帮助外贸企业转内销。

3、着力推进区域合作

一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吸引长三角更多创新资源合作落地,不断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支持辖区内高等研究院所建设,吸引长三角区域顶级科学家和高端人才集聚,强化与长三角高端科研平台的互动,加强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争取国家面向2030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共同举办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活动品牌。借力杭州都市圈建设、云城建设机遇,促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二是全力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龙头。充分发挥紫金港科技城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和西湖主城区优越条件,紧紧围绕将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成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的建设目标,树立一流标准,认真谋划布局,抢抓发展机遇,竭尽全力推进紫金港科技城2.0版建设。

(八)实施产城融合发展行动

坚持协调发展,加快现有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设服务与生产服务、项目配套与生活配套、发展保障与社会保障并重,按照“造城、建区、创镇、兴园”空间优化思路,进一步增强科技城综合配套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

1、加快推进平台整合提升

依托“创新型产业用地”和“新制造业计划”两条路径,转型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在充分沟通、酝酿的基础上,因企施策,抓主动的、推想动的、研究不动的。一是建设企业小微园。紧抓“新制造业计划”政策窗口期,结合西科园区块提升改造,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一批符合科技城三大产业导向的特色小微园。加大政府引导作用,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导交大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科技型园区运营单位与绿方科创、奥强等即将完成改造的园区合作,打造产业微园;推进“紫金港科技城生命健康产业园”建设,力争建成科技城小微园样板工程。二是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对照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导则和命名办法等相关要求,以浙大紫金科创小镇命名为目标,推进小镇3A级景区建设及产业发展,争取紫金科创小镇早日验收命名;做优做实云谷小镇,联合尚坤做好小镇客厅装修经营及众创空间打造,加快小镇生态建设和产业配套等软硬件建设,争取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2、提高平台配套服务能力

谋划推进紫金港科技城全域未来社区建设,高标准配置九大场景元素,打造生态宜居、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杭州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样板。一是加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影响和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集聚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为契机,重点增强公共服务平台在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支撑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生活娱乐服务配套。建成之江新实业项目,完善商业配套。大力提升科技城要素吸纳能力、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社区功能,促成科技城向开放型、现代化的新城区升级。四是探索社区管理模式。对照城西科创大走廊全域未来社区建设相关要求,加快科技城内西湖大学、云谷、双桥、紫金4个未来社区实施方案编制和审查,将未来社区的具体建设要求、规划指标等落实到未来社区涉及的产业、商业商务和基础配套用地的规划条件中,为未来社区建设打好基础。同时依托三墩镇紫科社区的成立,进一步完善西科园区块管理职能。

3、提升园区智慧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紧抓“新基建”政策契机,加快建设 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新设施、新技术、新应用上抢占先机。全面布局5G基站建设,推动5G宏基站和C-RAN机房建设,整合提升存量基站,培育5G产业发展,推进5G融合应用。加强科技城5G、物联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推进区内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合理部署和建设,为企业开展机联网、厂联网等高水平智能制造提供基础,打造智能制造园区。二是建设智慧园区。利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控制、整合园区各个关键环节的资源,打造园区管理大脑,将园区管理者、运营商、政府、业主、企业和入园人员通过园区管理平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对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使园区整体的运行具备自我组织、自我运行、自我优化的能力。

4、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按照绿色低碳园区标准推进紫金港科技城建设,支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构建绿色高效产业体系,构建园区产业循环体系,全面提高资源产出率。一是推行绿色制造模式。大力研发和推广应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的加工工艺,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实现绿色生产。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完善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加快淘汰国家和省市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类产品、工艺和装备。坚决关闭能耗高、工艺设备落后、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新的发展空间。

六、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撑,破解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制约,推动紫金港科技城实现质量优、效率高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组织引导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重视数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具有科技城特色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部门间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聚力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落实实施主导产业链长制,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方案,强化部门协同、分层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加强规划引导。围绕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制定重点行业专项规划。进一步制定各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完善产业准入条件,明确重点发展、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的领域。加快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通过重点邀请、单位推荐、社会征集等方式组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组织部门工作分工。

(二)完善扶持政策

——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以全区现有政策为基础,围绕科技城产业发展重点,发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体制机制和政策先行优势,在《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紫金港科技城2.0版建设的政策意见》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科技城特色产业发展出台专项政策。

——加大财政政策扶持。整合现有财政扶持资金,加快设立并有效运作产业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协同组建产融基金,联动各类资金集中支持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大平台、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强劲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项目、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重点企业发展。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和公正性,规范化实施申报、初审、审批、拨付流程,做好“专项资金”的信息公开工作。

(三)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人才要素保障。发挥科技城高端人才集聚引领作用,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资源辐射,加快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和紧缺急需的各类人才和科技项目;积极采取柔性人才引进方式,搭建柔性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适合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积极培育“工匠精神”。

——加强资本要素保障。积极推进政府基金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参与科技城的建设。搭建投融资服务体系,举办银企对接会、项目路演等活动,打通银企沟通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积极防范和稳妥处理各类金融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跟踪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争取将双桥(云谷)单元远期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到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范围。深化“零土地技改”,全面推行“亩产论英雄”的导向机制,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从龙头骨干企业扩张和现有企业提质两方面入手,强化投入产出约定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增加生产空间、提高企业容积率、更新生产设备、提升生产工艺等方式进行自我转型,加大低效用地再开发、批而未供土地再利用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创新土地供应模式,推行“标准地”制度,明确企业投资项目亩均税收等“硬约束”控制指标,以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完善激励倒逼机制,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加强监测分析

——强化运行监测分析。设计适合科技城行业特点的运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月度工业数据跟踪力度,实时掌握工业企业运行状况。建立百家重点工业企业监测平台,密切跟踪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工业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情况。

——完善经济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分析预测工业经济走势,对工业经济走势和重要经济指标变化等及时做出预警,提出应对政策措施的建议。健全区域贸易运行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

(五)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建立“三服务”活动长效机制,落实“最多跑一次”,扎实开展“双千”活动,与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积极对接各职能部门,主动送服务进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公共服务平台(赋能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一键智治”知识产权板块)场景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产学研用的对接桥梁。

——优化行政服务流程。以政务数字化改革为统领,建立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明确重点或特定领域内企业投资禁止性或限制性准入门槛。建立科学的项目遴选制度,建立“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部门联审”的审核程序,探索产业项目“供地”与“供楼”双轨并行的方法,确保项目落地的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

 

索引号

文号

公布日期

2021-07-01

公开方式

发布单位

统一编号

紫金港科技城暨西湖大学城“十四五”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7-01 11:01

浏览次数:

紫金港科技城暨西湖大学城“十四五”发展规划

紫金港科技城管理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六月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1

(一)发展基础.......................................................................... 1

(二)面临形势.......................................................................... 5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9

(一)指导思想.......................................................................... 9

(二)战略定位.......................................................................... 9

(三)基本原则........................................................................ 10

(四)发展目标........................................................................ 11

三、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 14

(一)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14

(二)积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18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9

四、空间优化与总体布局.............................................................. 22

(一)空间优化思路................................................................ 22

(二)总体空间布局................................................................ 23

五、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 25

(一)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 25

(二)实施数字改革赋能行动................................................ 28

(三)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行动................................................ 31

(四)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行动................................................ 32

(五)实施产业层次提升行动................................................ 34

(六)实施质量品牌升级行动................................................ 36

(七)实施开放合作发展行动................................................ 37

(八)实施产城融合发展行动................................................ 39

六、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43

(一)加强组织引导................................................................ 43

(二)完善扶持政策................................................................ 43

(三)强化要素保障................................................................ 44

(四)加强监测分析................................................................ 45

(五)优化发展环境................................................................ 45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紫金港科技城全面增强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跃升蝶变的关键五年。根据《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自2018年2月挂牌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锐意进取、扎实苦干、科学发展,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产业链联动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高速发展,努力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开创转型升级新局面,在应对困难挑战中实现创新驱动新发展。

(一)发展基础

紫金港科技城位于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总规划面积约21平方公里,涵盖西湖科技园、云谷两大核心区块,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同组成了“两校两区”的产学研一体化集聚区。截至2020年底,紫金港科技城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3家,占全区的43.4%;全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5.04亿元,占全区的34.6%,是西湖区制造业发展的主平台。

1、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提升明显

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三大产业方向,已集聚铖昌科技、浙大网新、银江股份、永创智能、图谱光电、富特科技、迪安诊断、艾康生物、安捷伦生物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重点企业。2020年,科技城实现财政总收入14.97亿元,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5.7亿元,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2.4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25.04亿元,服务业增加值23.79亿元。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企业梯队,拥有超10亿元企业6家、超亿元企业52家,上市企业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3家。

2、创新主体培育成效好,高端人才加速集聚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稳步提升科技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创新主体活跃,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拥有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8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20家,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研究院)95家,市级以上孵化器6家、众创空间4家。高端人才众多,拥有国家、省市区各级领军型人才152人(含西湖大学);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其中,辖区内浙江大学拥有两院院士41人、整体教学科研水平稳居全国高校前三甲。

3、产业平台能级再提升,特色载体建设加快

积极推进产业平台和特色小镇等重大平台载体建设,为产业发展积聚强大动能。在重大产业平台方面,成功创建西湖区唯一一个省级高新区——杭州紫金港数字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紫金港数字信息产业平台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在融合发展平台方面,紫金科创小镇成功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云谷小镇将打造成为全国计算机和大数据的产业中心,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成功入选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特色试点平台方面,成功创建省级“新侨创新创业基地”和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

4、重点项目建设速度快,基础配套不断夯实

全面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增强科技城发展后劲。在项目推进方面,阿里云总部、个推、蘑菇街、二更、天堂镓谷等重大项目稳步实施,西科园区块改造提升步伐加快;其中,阿里云计算产业园项目主体已完工,精装修进场,将于2021年8月投入使用;个推、二更、蘑菇街、天堂镓谷4个项目顺利推进,基本完成地下室施工,2021年完成主体结构施工。重点工程推进顺利,西湖大学一期主体于2020年6月30日结顶,二期开工建设,计划于2021年四季度投入使用;云谷学校项目(一期)完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成墩余路、荆大路、云大路、云创路等4条约10公里道路主体建设,开工建设良祥路、绕城高速三墩互通改建工程、云洪路等3条道路。紫金港科技城220kV架空线上改下工程稳步推进,并成功发行专项债券10亿元,年内完成土建工程的50%。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完成麻皮港、油车桥港、下确桥港和肖家坝临时河道等4条河道的整治工作。

5、创新创业活动影响大,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以“三服务”“三个年”等活动开展为抓手,全面提升科技城营商环境,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双创氛围方面,以创业大赛和创新服务平台为依托,加强人才服务和创新创业支持,努力形成创新创业人才的虹吸效应;2020年成功举办首届紫金港科技城科技生态节活动,通过科技生态节进一步落实区校合作,推动科技城、浙江大学、辖区企业间的产学研融合。在政策服务方面,出台了科技城首个综合性平台政策——《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紫金港科技城2.0版建设的政策意见》,紫金港科技城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补助等6条政策已成功在亲清在线上线;同时,主动上门为企业送服务、送政策,帮助企业办理各有关事项,开展各类申报培训,并积极兑现落实各类财政补助资金。

科技城发展取得了一定基础,且区位、教育、人才、空间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对标珠三角先进地区和市内的滨江、未来科技城,按照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一些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各片区功能特色不突出,未形成城市与产业互动、空间有序优化的发展格局;基础配套不够完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公用设施和服务配套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存在龙头企业少、科技含量低、厂房老旧、产能减弱等现象,没有呈现欣欣向荣的科技新城面貌。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激荡期,是我国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关键期,紫金港科技城应全面把握历史大势,着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全球经济贸易形势趋于复杂多变

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进程中,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逐渐兴起,国际经济新秩序正在重构。当前,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计划”、日本“再兴战略”以及欧盟“欧洲工业复兴战略”,都预示着世界已经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5G、物联网技术、先进计算、新能源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让以绿色、健康、智能和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为科技城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但中美贸易摩擦进入常态化阶段,紫金港科技城发展开放型经济将面临全新挑战,受市场需求萎缩、贸易成本上升、订单向东南亚其他国家转移等因素制约,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这也给科技城部分出口导向型企业带来了新挑战。

2、国内国外双循环新格局加快重构

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浙江贯彻落实双循环战略部署,重点打造独立性与开放性结合的全球产业链体系。立足国际国内大循环此消彼长的形势,紫金港科技城应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基于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提升实现产业集群的自我强化,构建特色化“内循环”体制,重塑国际竞合新优势。杭州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发展数字产业化的城市,正在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以阿里巴巴等企业为中心,形成了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安防等产业集群;同时,发布了“新制造业计划”,形成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双引擎”,为紫金港科技城发展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为核心的实体经济营造良好氛围。

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建设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2020年3月,浙江发布《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站在新的起点上,科技城应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支持制造业集群化、数字化、规模化、创新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大力振兴实体经济,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全、产业空间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相对滞后等问题依旧突出,严重制约了科技城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园区空间布局、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西湖全面“北强”是当前紫金港科技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4、数字化改革驱动产业全方位变革

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是浙江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以省域现代化先行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路的内在要求。站在改革新风口,科技城应主动抢抓发展机遇,以制造业为突破口,以产业大脑为支撑,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以“未来工厂”、数字贸易中心及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的高效协同。

5、区域一体化加速高端创新要素集聚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积极会同上海、江苏、安徽等兄弟省份在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面对深度协作的区域发展格局,紫金港科技城要准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杭州都市圈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等机遇,坚持高质量发展,提升经济综合实力,突出项目支撑力,强化创新驱动力,厚植企业成长力,才能乘势而上、赢得主动。当然,面对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融合发展的趋势,很多地区形成竞相发展态势,科技城、高新区、开发区等产业载体面临着更广领域、更大范围的竞争,跨越发展压力增大。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不断推进,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势必加大科技城创新突破、脱颖而出的难度。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决扛起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责任担当,坚持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导向,落实省、市政府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新制造业计划”、城西科创大走廊等重大决策,按照区委区政府“北强南启中兴”战略部署,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构建形成产业链完整、分工合理、布局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315”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八大行动,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强化要素保障,高质量推进科技城2.0版建设,全力将紫金港科技城打造成全区产业发展新高地、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全国创新一流科学城。

(二)战略定位

——全区产业发展新高地。发挥科技城全区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主战场定位,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高端人才和前沿技术,加快构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全力做强以科技城为核心的北部区域,助力“数字科创引领地”建设步伐,将科技城打造成全区产业发展新高地。

——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丰富教育、创新资源,加快与高校创新资源对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校经济培育,努力构建人工智能、“互联网+”、生命健康等领域科创高地,将科技城打造成全省科技创新策源地。

——全国创新一流科学城。紧抓“西湖大学”城建设契机,对标、借鉴美国硅谷、新加坡纬壹科技城等发展路径,全力探索“高等院校+产业园区→科学城”发展模式,将科技城打造成全国创新一流科学城。

(三)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充分发挥创新的引领作用,支持企业推进技术、产品、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各种创新要素集聚,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制高点,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动能和后劲。

——坚持人才为本。加快培养紫金港科技城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数字经济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坚持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紫金港科技城建设发展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形成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氛围,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推进数字赋能。坚定落实“数字化改革”行动部署,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着力建设“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现代政府,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渗透融合,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内涵和效率。

——坚持协调发展。既要坚持龙头带动,加快发展高端装备、智能终端、生命健康、数字经济等领域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又要坚持分工协作,发挥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专业化作用,促进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通过三到五年努力,科技城经济规模质量明显提升、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城2.0版基本建成。

——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投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力争到202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0亿元。

——产业发展实现新进展: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为特色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占全区5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培育超500亿元产业集群1个,形成1家百亿级大集团、10家十亿级大企业和10家左右上市公司。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高端人才和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集聚,创新投入水平和研发成果产出水平显著提高。力争到2025年,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25亿元,占规上工业的60%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0000件、5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突破2000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600家,省级研发中心和省级企业研究院分别达到35家、15家,高层次人才达到100人以上。

——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力争到2025年,科技城营商环境全面优化,道路、交通、公园、河道、电力等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宜养、宜居、宜行的生态体系基本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人才、居民和企业归属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表1 “十四五”时期紫金港科技城主要发展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2025年

1

经济规模

迈上新台阶

技工贸总收入

1000亿元

2

财政总收入

50亿元

3

固定资产投入

150亿元

4

产业发展

实现新进展

规上工业增加值

40亿元

5

服务业增加值达

50亿元

6

超500亿元产业集群

1个

7

百亿级大集团数

1个

8

科技创新

取得新突破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4.3%

9

发明专利授权量

2000件

10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

250家

11

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600家

12

省级研发中心数

35家

13

省级企业研究院数

15家

三、发展方向与重点领域

瞄准重大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立足科技城现有产业基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以智能化、高新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特征的“315”现代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按照“集群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思路,积极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为契机,推动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融合发展,构建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1、数字经济

立足西湖区数字经济产业优势,积极招引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加快建设“云计算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天堂镓谷芯片产业园”等平台。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依托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科研转化,谋划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形成特色突出、融合紧密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大数据。充分发挥浙江大学软件技术和个推、每日互动等企业基础,引培壮大一批具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数据企业。重点发展大数据采集与挖掘技术、分布式数据汇聚与交换(信息中间件技术)、工业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技术、数据中心无阻塞组网技术等共性技术。强化大数据应用,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创新大数据交易模式,从教育服务、金融服务、物流配送、智慧旅游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开展大数据存储、采集加工、资产定价、资产交易、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应用。

——云计算。以云谷小镇及阿里云产业园区的重大产业平台为依托,引育一批云计算企业。大力支持阿里云、盈越信息科技等重点企业建立科技金融基础设施生态共享平台,打造一流的互联网办公云平台。重点突破边缘计算与云计算的协同创新与应用,加速“云边协同”;持续探索云计算和边缘计算在车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场景的创新应用;支持企业率先开展边缘计算研究及相关产品研发,力争在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场景率先实现规模应用。

——人工智能。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世界一流专业学科及其带头人,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发展方向,积极谋划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培育新型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推动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商务、医疗、教育、民生智能化应用,加快智能政务建设步伐与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重点支持阿里云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打造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工智能公共系统。

——集成电路。以高水平推进“浙江镓谷射频产业园”建设为契机,以铖昌科技、杰华特、英飞特等企业为依托,打造自主可控的射频芯片产业链。完善集成电路设计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重点开展量大面广的集成电路产品设计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重点突破汽车电子、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移动通讯、物联网等关键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紧跟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业态发展需求,逐步布局通信芯片、物联网传感器芯片等高端芯片设计领域,打造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

2、智能制造

依托科技城现有制造业基础,以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全过程中的应用,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做大智能终端产业。推进智能制造产业集约化发展,打造全省智能制造示范区。

——高端装备制造。顺应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围绕智能监测、智能控制、远程运维等功能的实现,引进和培育一批机器视觉、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制造方向的优秀企业,重点突破人机交互技术、环境感知技术、驱动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以华新科技、国电机械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起重设备、智能物流设备等产品;以集智机电、富特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电机、全自动平衡机、智能充电机等智能化汽车零部件产品;以浙大鸣泉、微兰环境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汽车检测用电子仪器、环保检测设备等智能检测产品;以永创智能、拓峰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设备等智能制造装备。在鼓励企业提升高端装备产品性能的同时,积极支持开发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开放式智能制造软件平台等智能制造关键业务管理软件与系统,提升智能装备生产企业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化水平。

——智能终端制造。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面对娱乐、运动、医疗、养老、安全监测等领域智能终端应用新需求,引进和培育智能可穿戴终端骨干企业,重点开发基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智能交互技术、微型集成技术、柔性电子技术、虚拟现实和数据处理技术,探索差异化细分市场需求。以远图互联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远程监控设备、显示设备(LED显示屏)等智能屏显终端;以轮语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平衡车等智能移动终端;以丰禾石油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石油测井仪器等智能探测终端;以指安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指纹模块、图像识别模块等智能识别终端。

3、生命健康

紧跟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趋势,依托西湖大学施一公、饶毅等全球顶级生命科学研究团队科研实力和迪安诊断、艾康生物等现有知名企业,加强生命健康领域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和体外诊断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的生命健康研究中心。

——生物医药。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国内顶级的生物医药领域科研实力,推动区内高校的生物和医学科研攻关及成熟技术产业化,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拥有融合发展潜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精准医学、药物研发领域应用,力争将科技城打造成在细分领域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体外诊断。紧抓人口老龄化、保险覆盖率及支出不断增加、收入增长等趋势,以建设国家级体外诊断应用示范中心为目标,打造以体外诊疗试剂、基因检测、健康管理为核心,融诊断咨询、研发制造、产业孵化、健康管理、智慧医疗共享为一体的体外诊断生态圈。依托迪安诊断、艾康生物、安捷伦生物等企业,快速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外诊断试剂,大力推进体外诊断大型精密医疗器械研发。以浙江求是数理医学研究院、浙江基因健康创业中心等为龙头,重点发展精准医疗,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支撑重大疾病的体外快速准确诊断。

(二)积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以“新制造业计划”实施为契机,全力推进西科园提升改造,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教学实验仪器领域产品智能化、电子元器件领域产品高性能化、家具及配件制造领域生产智能化、印刷出版领域加工绿色化。

——教学实验仪器领域,以天煌科技等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企业在高校教研装备和生命科学仪器深耕细作,鼓励企业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

——电子元器件领域,以图谱光电、南德电气、光泰激光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元件、组件企业向微型化、模组化方向升级,器件企业向集成化、智能化、高性能化方向提升,努力打造自有品牌,提升行业影响力。

——家具及配件制造领域,以德昌五金等企业为重点,支持企业通过采用工业机器人、高精密加工机床等先进设备,加快提升企业智能化生产水平。

——印刷出版领域,以美浓世纪、富春电子印务、海虹彩色印务等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绿色印刷,努力实现印刷技术更加环保、包装耗材不断节约、印刷品废弃后易于回收再利用或可自然降解。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数字化、网络化、外包化为发展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科技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工业设计、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的良好局面。

1、科技服务

以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为依托,积极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提升科技服务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推进检测服务市场化,为制造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测试、验货等一条龙服务。开展面向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专利运营、分析评议、专利代理和专利预警等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发展全链条的科技服务。

2、电子商务

以蘑菇街等企业为重点,深化电商拓市、跨境电商等工程,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和模式创新。提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推动电商平台品牌化、国际化。完善电子商务行业管理、统一监测和市场监管方式,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管理机制,推进电子口岸等数据平台整合。

3、金融服务

抓住西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契机,加快发展基金融资、债券融资以及企业上市融资等服务。完善融资租赁服务体系,鼓励设立融资租赁企业,积极开展大型制造设备、施工设备、运输工具、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建立系统性行业风险防范机制、融资租赁业统计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

4、工业设计

重点发展与传统产业转型密切相关的模具设计、机械设计、UI设计、包装设计、网站设计等工业设计。加快发展与服务结合的高端装备设计,加快发展包含设计、设备集成、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备维护和管理运营的一体化服务,加快推进集装备、软件、在线服务为一体的集成设计。

5、咨询服务

以浙江城建煤气热电设计院等企业为龙头,重点支持企业上市咨询、业务咨询、管理培训等业务发展,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咨询服务机构入驻,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流程优化、业务重组等业务升级,加强对中高层管理人员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培训。

四、空间优化与总体布局

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2016年修订)、《西湖分区规划(2017-2020年)》和产业发展现状,按照“造城、建区、创镇、兴园”的思路,着力构建“一心、两镇、三区”的空间格局。

(一)空间优化思路

以“造城、建区、创镇、兴园”为指引,通过小微园改造提升和特色小镇建设,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全面提升科技城产业平台能级。

造城——高质量打造紫金港科技城。对标国内外知名科技城,充分发挥科技城现有产业基础和两所高校优势,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高质量建设紫金港科技城2.0版。

建区——高水平建成省级高新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是科技城实体经济的主战场,把创建这两大省级平台作为科技城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

创镇——高标准创建特色小镇。以紫金科创小镇和云谷小镇的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推进科技城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人文底蕴和生态环境水平。

兴园——高要求整合提升特色微园。西科园是科技城产业存量所在,针对现有工业地块空心化、涉及行业杂、产出效益低、规模低小散等突出问题,围绕主体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微园。

(二)总体空间布局

根据科技城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结合园区的自然地形、资源状况和功能布局,着力构建“一心、两镇、三区”的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1、“一心”

指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浙江银江科技孵化器、创业梦工场、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为载体,主要承载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对接和科技服务等功能,成为科技城科技创新以及创业服务的地标性区域。

2、“两镇”

指紫金科创小镇、云谷小镇两大特色小镇。

——紫金科创小镇,依托浙江大学的资源优势,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资源,打造重点打造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众创服务平台,全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校企合作机制。小镇内重点布局智慧联创平台,组建多个战略产业联合研发中心,积极推动科技城产业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打造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标杆。

——云谷小镇。布局打造一个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特色小镇,依托阿里云、菜鸟等独角兽企业的集群效应,打造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中心和数字经济高地。

3、“三区”

指三大产业发展区,包括数字经济产业区、生命健康产业区和智能制造产业区。其中,数字经济产业区重点布局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为特色的数字经济,生命健康产业区重点发展以生物医药、体外诊断为代表的生命健康产业,智能制造产业区重点培育以高端装备、智能终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业。

五、主要任务与重点举措

围绕科技和产业两条主线,重点实施创新体系建设、数字改革赋能、企业梯队培育、高端人才集聚、产业层次提升、质量品牌升级、开放合作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八大行动,全面提升紫金港科技城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水平,高质量推进科技城2.0版建设。

(一)实施创新体系建设行动

充分发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两所高水平大学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依托两所高校和众多创新型企业,打造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科技城创新能力跨越式提升。

1、打造浙大创新生态圈

以紫金科创小镇创建为依托,聚焦脑机智能、数字经济、医疗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深化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行动中的全方位合作,共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加快推进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引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道,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孵化双向联动,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创业全产业链,实现区校企合作多赢。

2、加快建设西湖大学城

对标借鉴剑桥大学城、斯坦福大学城等世界知名大学城,围绕全力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目标,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产业园区→科学城”发展模式,将高教、研究实验、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载体等紧密结合,谋划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将科学研究与科技城产业发展紧密联动,打造以新经济策源为目标、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原始创新为支撑,面向未来的人才、创新和产业高地。到2025年,确保云谷校区交付使用,建成66万平方米产学研接产基地,集聚260位以上高端人才,建成260个实验室。

3、创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一是积极打造各类高水平研发平台。采取企业主导、高校协作、军民融合、成果共享等模式,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积极构建新型实验室体系和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与应用,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二是探索建设技术共享平台。探索建设共享实验室、共享专业设施等技术共享平台,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关,重点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工艺及装备,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跨地区、跨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三是鼓励创建海外技术研发平台。鼓励和支持有实力龙头企业到海外设立、兼并和收购研发机构,引进和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大力培养自有的科技人才队伍,推动企业核心研发能力的快速提升。

4、推进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强化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组织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探索构建“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协同机制,通过发布企业技术需求,明确激励方式,吸引海内外最强大脑解决科技创新中的难题,引导企业将收集到的技术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后积极发榜、引导更多高层次人才和科研机构踊跃揭榜,积极与省、市海内外引才活动同谋划、同推进,巩固“揭榜挂帅”机制在全区畅通循环,加速人才、科技要素的流动。二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等国家政策,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改变科技投入扶持方式,探索建立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风险补偿机制,提高企业承担开发失败风险能力。支持企业依托各类创新载体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和再创新,大力鼓励企业开展进口替代产品的研发。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知识产权审查的质量和审查效率,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知识产权权利的稳定性和授权的及时性,从源头上保护好知识产权。建立知识产权运用平台,规范知识产权转化市场,鼓励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推进知识产权转化。

5、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深化区校合作。加大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的对接协作,分别与两校联合开展“科技生态节”,搭建成果转化平台,推进科研成果在科技城落地。坚持引资与引智一体推进,发挥两所高校的资源优势和聚才作用,依托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西湖园区)、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培育引进一批高端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完善科技城人才层次和结构。二是构建孵化体系。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培育一批成长前景较好的小微企业,为产业的发展壮大输送新鲜血液。发挥各类创业园、小微园的平台作用,构建“初创在孵化器、跃升在加速器、壮大在产业园”的科技企业成长形态与格局。三是创建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杭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基础上,支持产学研联合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技术、数据、重大仪器设备等资源,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等领域创建省级、市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二)实施数字改革赋能行动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引导企业练好智能制造“内功”,提升对外的服务型制造能力,构建高效协同的特色产业生态链,全面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水平。

1、深入推进智能制造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鼓励企业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分行业、分企业规模推进“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等行动。一是积极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打造一批离散型和流程型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探索打造人、机、物智能化协同的“未来工厂”,开展人工智能、5G、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创新应用。二是加强“机器换人”试点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推进医疗器械、教学仪器、家具制造等行业“机器换人”工作,通过示范推广、技术对接,推进一批智能工厂示范样板建设,加快智能制造普及。

2、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

鼓励制造企业围绕生产制造全过程、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展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加快由单一的产品制造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和信息增值服务提供商转变,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一是推行“互联网+”协同制造模式。推进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发展,引导互联网的创新基因注入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二是推行“互联网+”协同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引进或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协同管理平台,整合企业、员工、客户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各种信息,打通相互之间数据交互、信息共享,实现事务的大协同,提升管理水平和企业价值。

3、提升产业发展质量

按照“企业主导+政府引导”的方式实施转型升级。一是推进特色产业链打造。利用云谷区块土地资源,招引一批重量级的未来产业的龙头企业、领军企业或头部企业,并以此为核心引进上下游关联企业,形成从龙头到配套企业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打造云计算、大数据、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链。二是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按照“亩均论英雄”有关实施意见加以整治,全面整治“低散乱”企业和淘汰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清退一批不符合产业导向的低小散企业,加快淘汰国家和省市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类产品、工艺和装备,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培育数字应用新场景

积极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积极发展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新业态,抢抓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开发机遇。一是推进数字智造模式变革。聚焦高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产品生产等重点产业链,鼓励传统企业与电商平台、科技企业合作探索C2M模式,积极培育建设C2M超级工厂,实现以消费端数据驱动产业链上游生产制造,激发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潜力。二是加快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创新。围绕居家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需求,开发数字化消费新场景,推进产业价值链重构。壮大直播电商产业生态,鼓励传统产业触电触网触屏,推动直播电商与本地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外贸企业实施跨境电商营销,借力跨境电商构建“买全球卖全球”市场体系。三是积极推进数字化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平台建设。打造包含数据资源、分析评价、智能征集、精准推送、投资路演、交易清算、产业化服务、高校院所专利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等子系统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产学研用的对接桥梁、推进知识产权综合体制改革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板块。

(三)实施企业梯队培育行动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坚守主业、专注实业,以领军和高成长型企业为重点,加快企业梯队培育,形成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相互协作的格局。

1、加快企业梯队培育

一是培育一批国际化领军企业。以永创智能、迪安诊断、艾康生物等龙头骨干企业为引领,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强化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引导其向专业化生产、精细化管理、自主化创新、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其在主业领域的示范作用。二是培育一批高成长型企业。以铖昌科技、集智机电、浙大鸣泉等高成长型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围绕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隐形冠军”,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三是培育提升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紧紧围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优选一批科技型、创新型小微企业“上规”发展,激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活力和动力。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智能制造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2、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是推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股份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支持上市挂牌公司并购重组、资本运作,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科技城板块,带动全行业规范化运作。二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全面推行以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为重点的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行以柔性制造、准时制生产、仓储智能化等为重点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卓越绩效管理。

3、培育高素质企业家

一是健全企业家培育梯队。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对企业家开展分领域、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高素质企业家;健全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工作机制,构建新生代企业家联系服务机制,促进新生代企业家健康成长,做好民营企业家代际传承。二是建设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着力优化成长环境,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建设高素质队伍;引进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高水平职业经理人,创新激励机制,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热情和潜力。

(四)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行动

坚持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招引培育具备专业资格的科技人力资源以及技术丰富的在岗人力资源,构建完善的人才服务规章制度,推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等融合,强化高端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1、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创新人才

一是加大高层次人才招引力度。大力引进和培育国内外顶尖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和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深入贯彻落实《西湖区关于引进海内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325”计划实施意见》《关于实施“西湖英才”引智工程聚力打造国际人才港的若干意见》等政策,进一步创新招才引智方式,大力引进符合科技城产业导向的海内外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激励。二是创新人才招引方式。进一步优化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评审机制,积极开展活动引才、赛事引才等新模式探索。做好人才企业绩效评价,加强人才企业发展过程性跟踪,进一步实现精准服务。探索“人才飞地”建设。鼓励各创新平台建立海外孵化器和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积极与海外人才社团等机构开展对接合作,大力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与一批国际顶尖人才开展合作并落地项目,加强人才扶持,加快创新资源的集聚。

2、立足西湖培育高技能技术人才

一是大力培育技术带头人和骨干人才。鼓励企业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人才和中青年行业技术带头人,在重点发展产业和领域,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中青年行业技术和学科带头人。二是积极培育产业技能型人才。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重点发展领域,实施高级技师紧缺人才的培养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企校合作,加大政府面向青年人才和企业一线人才技能培训的倾斜支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引入市场化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育面向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行业的高技能人才,提升数字经济产业工人技术水平。

3、加快构建人才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建设为抓手,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健全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并落实高层次人才到紫金港科技城创新创业的教育、医疗、交通、落户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二是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机制。试行事业单位录用特殊人才备案制,完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密切对接的联动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便捷高效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机制,以稳定高端人才之心,长期服务于科技城科技创新工作,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优化完善人才评审制度。突出高端引领、以用为本、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重数量更重质量,重引进更重服务,增加行业专家、风投专家等评价权重。

(五)实施产业层次提升行动

以科技城现有特色产业为基础开展产业招商,加大对符合发展定位项目的招引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保障项目落地,加快形成更高层次的现代产业发展结构。

1、优化项目结构

一是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围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以延链、补链、强链为切入点,开展精准招商,建立企业信息库,绘制招商地图,推进以商招商,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二是提升产业平台招商能力。坚持存量优化和增量扩张并重,以西科园片区和云谷区块为重点,优化组合、提高实效,进一步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紧抓“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省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创建契机,做精平台、做出特色,以高能级的平台招引“大好高”项目。

2、推进项目建设

一是推进新建项目建设。要重抓落实,明确时间节点、把握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方法、确保要素保障到位,以强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完成西湖大学、阿里云总部、云谷学校、天堂镓谷、个推、蘑菇街、二更等项目,保障新引进项目尽快落地投产。二是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加大对企业技改的支持力度,稳步推进传统产业“机器换人”步伐,对企业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市技改项目计划。三是鼓励企业推进“软实力”建设。鼓励企业采用众创、众包、众扶等融资聚智,加大研发设计平台建设、系统集成应用、品牌经营、营销渠道开发等软实力投资。

3、提升招商水平

一是实施精准服务,保障项目落地。建立重点企业精准服务项目库,明确责任人,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推进中的突出问题,做到开发一块、建成一块,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二是加强项目服务,了解项目动态。建立项目动态调整制度,掌握各在引、在建项目进展情况,严格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督查考核,执行月通报制度,实施跟踪服务,切实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三是丰富招商形式,拓宽招商渠道。创新赛事招商、活动招商、中介招商等新型招商形式;建立企业招商激励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参加产品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活动以商引商;加大对企业上市募投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以对接资本市场的形式引进项目。

(六)实施质量品牌升级行动

以提升发展质效为中心,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推进标准提档升级,强化制造业品牌建设,推进优质制造,促进供给高端化,全面塑造科技城发展新形象。

1、全面提升标准水平升级

一是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内标准制(修)订。支持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龙头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的研发、设计、制造、市场、品牌等方面,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制(修)订,以及“浙江制造”团体标准的制定。二是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鼓励和指导企业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涵盖技术、管理和经营的企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2、着力推进产品质量升级

一是推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推广首席质量官制度,开展质量风险分析与控制、质量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升级等活动,打造一批示范企业和基地。二是加强质量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各类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作用,组建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专家库,开展质量管理轮训,为培育企业创建“浙江制造”精品提供智力支撑。三是鼓励企业申报政府质量奖励。积极组织企业申报“中国质量奖”、省市区政府质量奖,培育一批质量标杆企业。

3、大力推动制造品牌升级

一是积极开展区域品牌建设。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产业为重点,通过打造省级高新区和“万亩千亿平台”,积极塑造科技城数字经济区域品牌,加大区域品牌宣传和开发力度,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浙江制造”品牌。完善品牌服务体系,扶持一批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二是加强企业品牌塑造。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鼓励有实力企业开展“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建设、保护、运用意识和能力。大力推进高端装备、智能终端、生命健康、电子元器件、家居用品等领域制造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引导企业注重品牌运营,加强品牌保护和宣传,推动企业从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向质量竞争、品牌竞争转变。三是提升品牌保护能力。大力推进品牌保护法制化,加大品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企业自我保护、政府依法监管和司法维权保障“三位一体”的品牌保护体系,进一步优化品牌培育的法制环境,切实降低企业品牌维权的难度和成本。

(七)实施开放合作发展行动

发挥科技城交通区位优势和平台优势,积极加强和周边区域合作,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城西科创大走廊重要节点建设,拓展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新空间。

1、积极优化国际市场

一是优化现有国际市场。围绕教学实验仪器、电子元器件、家具及配件制造等特色产业,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引领市场走向,不断提升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二是搭建对外开放平台。依托省级高新区和万亩千亿产业平台,主动对接浙江自贸区,支持有条件的大企业通过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走出去”。支持中小企业拓展数字化国际营销渠道,开展跨境电商业务,促使优势产品走出去,开拓全球市场。

2、奋力开拓国内市场

一是支持企业积极开展进口替代。支持有实力的通信、电子、芯片等行业优势企业开发进口替代产品,以高技术产品纳入华为、海康、大华等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开拓进口替代市场。二是拓宽“百网万品”线上市场,推进“春雷计划”“严选计划”等系列活动,利用B2B电商平台开展产销对接、推介专场活动,打造一批C2M“超级工厂”。推广平台企业联合出口企业运作品牌模式和协同制造模式,支持淘工厂、网易严选、联华鲸选、顺丰优选等平台深化与优势产业集群企业对接合作。三是支持外向型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加大支持出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力度,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全面打通标准不一致、销售渠道不熟悉、品牌不响亮等堵点,积极帮助外贸企业转内销。

3、着力推进区域合作

一是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吸引长三角更多创新资源合作落地,不断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支持辖区内高等研究院所建设,吸引长三角区域顶级科学家和高端人才集聚,强化与长三角高端科研平台的互动,加强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争取国家面向2030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共同举办长三角国际创新挑战赛等活动,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创新活动品牌。借力杭州都市圈建设、云城建设机遇,促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二是全力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龙头。充分发挥紫金港科技城位于城西科创大走廊东首和西湖主城区优越条件,紧紧围绕将城西科创大走廊打造成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的建设目标,树立一流标准,认真谋划布局,抢抓发展机遇,竭尽全力推进紫金港科技城2.0版建设。

(八)实施产城融合发展行动

坚持协调发展,加快现有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设服务与生产服务、项目配套与生活配套、发展保障与社会保障并重,按照“造城、建区、创镇、兴园”空间优化思路,进一步增强科技城综合配套能力和产业承载能力。

1、加快推进平台整合提升

依托“创新型产业用地”和“新制造业计划”两条路径,转型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在充分沟通、酝酿的基础上,因企施策,抓主动的、推想动的、研究不动的。一是建设企业小微园。紧抓“新制造业计划”政策窗口期,结合西科园区块提升改造,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一批符合科技城三大产业导向的特色小微园。加大政府引导作用,为企业牵线搭桥,引导交大科技园、北大科技园等科技型园区运营单位与绿方科创、奥强等即将完成改造的园区合作,打造产业微园;推进“紫金港科技城生命健康产业园”建设,力争建成科技城小微园样板工程。二是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对照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导则和命名办法等相关要求,以浙大紫金科创小镇命名为目标,推进小镇3A级景区建设及产业发展,争取紫金科创小镇早日验收命名;做优做实云谷小镇,联合尚坤做好小镇客厅装修经营及众创空间打造,加快小镇生态建设和产业配套等软硬件建设,争取纳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2、提高平台配套服务能力

谋划推进紫金港科技城全域未来社区建设,高标准配置九大场景元素,打造生态宜居、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杭州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样板。一是加强平台基础设施建设。严格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影响和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产业集聚发展要求,统筹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为契机,重点增强公共服务平台在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试验验证、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服务支撑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生活娱乐服务配套。建成之江新实业项目,完善商业配套。大力提升科技城要素吸纳能力、产业支撑能力,逐步增强社区功能,促成科技城向开放型、现代化的新城区升级。四是探索社区管理模式。对照城西科创大走廊全域未来社区建设相关要求,加快科技城内西湖大学、云谷、双桥、紫金4个未来社区实施方案编制和审查,将未来社区的具体建设要求、规划指标等落实到未来社区涉及的产业、商业商务和基础配套用地的规划条件中,为未来社区建设打好基础。同时依托三墩镇紫科社区的成立,进一步完善西科园区块管理职能。

3、提升园区智慧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园区信息基础设施布局。紧抓“新基建”政策契机,加快建设 5G 网络、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在新设施、新技术、新应用上抢占先机。全面布局5G基站建设,推动5G宏基站和C-RAN机房建设,整合提升存量基站,培育5G产业发展,推进5G融合应用。加强科技城5G、物联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推进区内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合理部署和建设,为企业开展机联网、厂联网等高水平智能制造提供基础,打造智能制造园区。二是建设智慧园区。利用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控制、整合园区各个关键环节的资源,打造园区管理大脑,将园区管理者、运营商、政府、业主、企业和入园人员通过园区管理平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对各种需求做出智慧的响应,使园区整体的运行具备自我组织、自我运行、自我优化的能力。

4、推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按照绿色低碳园区标准推进紫金港科技城建设,支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构建绿色高效产业体系,构建园区产业循环体系,全面提高资源产出率。一是推行绿色制造模式。大力研发和推广应用绿色工艺、技术和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的加工工艺,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实现绿色生产。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亩均论英雄”为导向,完善落后产能退出补偿机制,加快淘汰国家和省市明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淘汰类产品、工艺和装备。坚决关闭能耗高、工艺设备落后、污染重、治理无望的企业和生产线,为产业转型升级腾出新的发展空间。

六、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撑,破解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制约,推动紫金港科技城实现质量优、效率高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组织引导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重视数字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具有科技城特色的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部门间统筹协调、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领导。聚力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落实实施主导产业链长制,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方案,强化部门协同、分层落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加强规划引导。围绕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制定重点行业专项规划。进一步制定各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完善产业准入条件,明确重点发展、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的领域。加快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通过重点邀请、单位推荐、社会征集等方式组建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组织部门工作分工。

(二)完善扶持政策

——完善产业政策体系。以全区现有政策为基础,围绕科技城产业发展重点,发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体制机制和政策先行优势,在《关于加快推进杭州紫金港科技城2.0版建设的政策意见》基础上,进一步聚焦科技城特色产业发展出台专项政策。

——加大财政政策扶持。整合现有财政扶持资金,加快设立并有效运作产业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协同组建产融基金,联动各类资金集中支持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大平台、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强劲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项目、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较强带动力的重点企业发展。同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和公正性,规范化实施申报、初审、审批、拨付流程,做好“专项资金”的信息公开工作。

(三)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人才要素保障。发挥科技城高端人才集聚引领作用,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资源辐射,加快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和紧缺急需的各类人才和科技项目;积极采取柔性人才引进方式,搭建柔性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培育一批适合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积极培育“工匠精神”。

——加强资本要素保障。积极推进政府基金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参与科技城的建设。搭建投融资服务体系,举办银企对接会、项目路演等活动,打通银企沟通渠道;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或发行债券融资。积极防范和稳妥处理各类金融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加强土地要素保障。跟踪国土空间规划调整,争取将双桥(云谷)单元远期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到杭州市国土空间规划范围。深化“零土地技改”,全面推行“亩产论英雄”的导向机制,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从龙头骨干企业扩张和现有企业提质两方面入手,强化投入产出约定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增加生产空间、提高企业容积率、更新生产设备、提升生产工艺等方式进行自我转型,加大低效用地再开发、批而未供土地再利用力度,积极盘活存量用地。创新土地供应模式,推行“标准地”制度,明确企业投资项目亩均税收等“硬约束”控制指标,以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完善激励倒逼机制,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四)加强监测分析

——强化运行监测分析。设计适合科技城行业特点的运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月度工业数据跟踪力度,实时掌握工业企业运行状况。建立百家重点工业企业监测平台,密切跟踪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进展情况,及时反映工业空间布局、产业组织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情况。

——完善经济预警机制。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分析预测工业经济走势,对工业经济走势和重要经济指标变化等及时做出预警,提出应对政策措施的建议。健全区域贸易运行预警体系和摩擦应对机制。

(五)优化发展环境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建立“三服务”活动长效机制,落实“最多跑一次”,扎实开展“双千”活动,与企业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积极对接各职能部门,主动送服务进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深入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公共服务平台(赋能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一键智治”知识产权板块)场景建设,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产学研用的对接桥梁。

——优化行政服务流程。以政务数字化改革为统领,建立企业投资管理负面清单,明确重点或特定领域内企业投资禁止性或限制性准入门槛。建立科学的项目遴选制度,建立“项目申报-专家评审-部门联审”的审核程序,探索产业项目“供地”与“供楼”双轨并行的方法,确保项目落地的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