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204-7/2022-22745 文号:
公布日期: 2022-07-1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西湖区财政局 统一编号:
 
 
区财政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


 

一、2021年主要工作

(一)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取得新实效

一是涵养财源优化结构。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等惠企助企政策,坚持“放水养鱼”,增强可持续发展后劲,不断优化收入结构,着力提高收入质量。全年财政总收入实现 345.67 亿元,同比增长 8.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75.67 亿元,同比增长 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比重进一步提高,税占比94.19%,分别高于全省7.39个百分点、全市0.60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数字经济行业发展势头强劲,税收同比增加38.16%,占比40.18%;房地产业税收同比下降5.57%,占比11.05%。二是完善政策促进发展。新出台、修订飞天企业培育工程、高校经济、特色小镇、街区改造等产业扶持政策17条。优化出台《进一步理顺镇街间企业属地管理的意见》,建立招引项目“首谈备案制”,在保持现有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初步形成资源共享、权责明晰、统筹发展的税源招引扶持机制。建立企业生命全周期的体系化基金布局,新设直投基金,创投引导基金支持初创期企业,产业基金支持成长期企业,支持上市公司稳健发展基金缓解大股东流动性风险。撬动社会资本25.80亿,已投资项目金额19.60亿元,已投项目估值同比增长57%。目前已完成上市过会审批4个,处于上市培育梯队项目12个。三是加速加力提升能级。全年累计兑现各级各类产业扶持资金27.74亿元,同比增长21%。坚决贯彻全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锚定夺取“科技创新金鼎”目标,加大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级。切实保障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系统、“民呼我为”智治平台、智慧“三件套”等数字化改革经费。全年落实区级科技支出6.70亿元,同比增长32.07%。积极推进政策性融资担保,为全区小微企业提供担保额首次突破1亿元,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全年目标任务。

(二)有力保障改善民生取得新实绩

积极谋划共同富裕示范区首善之区建设“扩中、提低”新要求,全年落实民生支出合计109.54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31%,较上年提高约四个百分点,坚实保障西湖民生综合体建设等工作。一是持续加大教育和人才保障支出。统筹落实教育支出31.03亿元,较上年增加1.65亿元。集中财力落实西湖大学建设工程三期债券资金15亿元、西湖大学市级补助资金6.76亿元。落实新引进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租房补贴,以及其他人才补贴等7.55亿元。二是全力落实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保障支出。全年落实医疗卫生支出6.90亿元,切实做好政策和资金保障。其中,统筹落实疫情防控经费0.77亿元,医务人员一次性核增绩效工资0.17亿元,确保新冠疫苗全民免费接种、核酸检测、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落实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T购置,双浦、文新两家中心整体搬迁,省市医疗协作经费等1.67亿元,进一步提升全区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水平。三是高效推进两直资金和民生兜底保障支出。全年争取各类直达资金2.20亿元,按照“资金不过夜”原则,及时下达区级相关部门。全年累计拨付2.19亿元,执行进度达99.6%,超省市平均执行进度2.80个百分点。通过“乡镇公共财政服务平台”等系统,按月“点对点”直接拨付困难群众临时生活补贴,临时救助资金,低保人员、低保边缘家庭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各项兜底保障经费。

(三)数字赋能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

按照“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管用实用”的目标,系统提升财政业务智治能力。一是全面推进财政数字化转型。制定《西湖区财政数字化改革方案》,组建专班统筹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浙里担、浙里报、资产云等“1+6”应用场景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数字化改革,在全省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单位96个市、县(市、区)中位列前茅,成功争创作为全省资产云、浙里报等工作试点区县。二是全力打造资产云管家。建成集预算、采购、登记、处置、核销为一体的,具有西湖特色的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获得省委改革办《竞跑者》和杭州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得到财政部官网肯定推广,获得杭州市改革突破奖,并入选数字化改革成果展。三是深化会计改革发展。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行业监管力度,推动会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全区会计从业人员70000余名,其中培养高端会计人才60人、高级职称111人,注册会计师行业从业人员累计达到10840人,注册会计师行业收入年均增长率17.7%,代理记账行业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39.5%,代理记账机构行政许可工作实现“零次跑”,满意率达到100%。围绕“高效率、低成本、全透明、促廉洁”的目标,推广“政采云”电子卖场平台应用,扎实推进“政采云”在线监控系统建设,连续三年荣获全国政府采购百强县荣誉称号。五是全面落实财政电子票据改革。精准上线“核算云”,全区348个预算单位稳妥完成新旧核算系统切换,顺利实现核算数据统一归集。400多家单位全面上线财政电子票据,累计开具财政电子票据500余万笔,开票金额超175亿元。

(四)除险固安财政平稳开创新局面

一是全面加强清廉国企建设。出台20余项涉及企业改革、重大事项管理等国资监管制度,认真落实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压紧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有关工作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和省纪委《反腐败导刊》刊登。二是有力推进债务风险防范。提前一年实现省政府风险等级橙色以上市、县(市、区)清零目标。三是科学监管指导多元融资。制定并出台《西湖区区属国有企业融资管理指导性意见》,通过核定年度融资计划、优化融资备案审核、做好成本管控预警等方式规范激发国企发展。不断优化存量债务结构比例,继续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全年节约财务成本约2.1亿元。积极支持国企做大做强,通过资产整合等举措,助推之江经管集团完成AA评级工作,实现区属国企评级全覆盖,成功发行全市首单绿色债券。

(五)绩效引领财政管理取得新进展

按照“精打细算、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讲求绩效”的原则,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财政政策和资金,坚持过紧日子思想,积极助力打造绩效政府。一是激励引导,提升资金绩效。落实绩效闭环式管理,全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新出台《西湖区镇街、平台财政管理绩效考评办法(试行)》,创新设立区级基层财政管理奖补资金1000万元,通过奖励先进,引导激励镇街进一步增强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预算绩效管理关口前移,组织第三方专家选取重点项目进行事前绩效评估,2021年评估核减率达16.7%。二是开展“五个一”活动,基层财政强基固本。通过开展一次政策辅导、组织一次专项资金检查、集中开展一系列宣传、出台一个镇街财政管理办法、建立一套考评机制等“五个一”专项活动,扎实推进我区“基层财政强基固本落实年”工作。全年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兑现承担比例等方式向镇街平台倾斜财力超2亿元,全面优化基层财政管理和防范基层财政风险。三是争先创优,努力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在全省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试点大比武工作中,我区民生实事项目事前绩效和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试点工作,在全省4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改革试点方案。编写的《西湖区民生实事项目事前绩效评价探索》在全省绩效管理改革大会上展示交流。

(六)变革型财政组织建设展现新气象

重点聚焦党史学习教育,按照中央省市区委工作要求,奋力打造财政铁军升级版。一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财政业务深度融合,强化学史力行意识,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坚持实行重大决策部署任务项目清单,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二是培育党建特色品牌。精心培育“财+红”彩虹系列党建项目,初步形成税源小博士、红色早餐、项目小管家等特色财政党建文化。扎实推进“三聚三联促三力”活动,推出党员干部“有志气、展才气、接地气”量化考核表和支部评比“N+1”指标表。三是拓展党建工作载体。“财税助企党建联盟”助企服务再升级,践行“民呼我为”民本宗旨。成立注会评估行业党委,以党建共建为纽带,探索实践“党建业务双融合“发展道路,行业所被评为“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发挥财政会计学会专业平台和组织优势,吸纳全区纳税大户会计行业领军人才,通过课题研讨、政策宣讲交流等活动,共建共享美丽西湖成果。

一年来,我区财政工作先后获得全省财政系统先进集体、全省党建成果创新创优展示银奖、西湖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优秀、全国政府采购百强县区等荣誉。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财政管理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预算刚性约束不强,个别项目实施预算执行进度偏慢,年度执行率未达到预期;还有个别单位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分配、轻绩效”意识,资金绩效管理不够完善。对此,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当家思维担当管家责任,对标对表区委、区政府各项重点工作抓好落实,稳住收支大盘子,扭住改革牛鼻子,守住风险硬底线,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新思维、更强力度,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首善之区新征程中彰显财政新担当和新作为,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杭州2022年第十九届亚运会的顺利举行。

(一)优收支管理,做大分好财政“蛋糕”

一是高质量组织财政收入。按照“匹配性、均衡性、可持续性”原则,调整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其中税收收入预期183亿元,非税收入预期10亿元,税占比达94.82%。不断健全财政税务协同机制,落实“既稳又增、有质有量”要求,切实提高收入质量,确保税收占比不低于前三年平均水平。二是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紧盯全年重点筹资地块,狠抓做地出让,增加可用收入。按照“应报尽报”原则,组织区属国有企业和平台梳理摸排潜在项目,积极开展政府债券项目申报工作。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用于保障西湖大学等重点民生项目建设。三是激励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紧抓全省落地财政部《支持浙江探索创新打造财政推动共同富裕省域范例的实施方案》细则机遇期,积极对接好西湖政策,争取西湖利益最大化。充分发挥向上争取资金考核办法的导向作用,激励部门加强与上级间的沟通对接力度,积极争取各类项目政策资金。四是持续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不折不扣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的通知》,继续实行部门预算公用经费定额统一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非重点项目,原则不得新增安排支出;新建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政府投资项目“三个不得立项”的要求。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既做大财政“蓄水池”,也算好财政“精细账”,确保财政收支平稳运行。五是持续深化“全面绩效”理念。以绩效为导向,强化“零基预算”“统筹管理”等要求,聚焦“产业立区”、“科创强区”、“生态美区”、“民生优区”、“改革兴区”等五大战略,集中财力持续加大对西湖大学,“一湖三镇”,“两老”改造,数字经济等现代产业体系,亚运会,数字化改革等区委、区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项目的财力倾斜。

(二)强创新引领,助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贯彻落实“科创强区”战略,持续加大区级科技投入。拟安排区级科技支出9.31亿元,同比增长近40%。通过政府投入引领撬动全社会科技投入。重点支持西湖大学人才、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高校经济建设,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壮大高校经济生态圈。支持全区数字化改革纵深推进,聚焦“七大领域”,坚持顶层设计,确保“党政机关整体智治综合应用”、“西湖码”、“城市大脑企业风险监测防控西湖平台”等项目按时序进度落实好资金保障。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协同优势。坚持减负加力,强化财税政策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区域政策等政策协同性;做到政策清单化、一体化、精准化,通过减税降费、基金引导、产业扶持等手段强化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做到精准扶持、精心培育、精细服务,进一步增强财政服务经济发展的动能,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三是提升优化产业资源配置。统筹安排区级产业发展资金10.51亿元,紧扣四大特色产业、新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区级产业政策,更大力度支持“4+1+1”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化产业生态、做强产业集群,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加快产业政策兑现速度,充分释放财税金融政策红利,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强对数字经济、空天信息、生命健康和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支持,提升全区产业能级。四是聚焦助力平台发展能级。围绕 “三城一谷六小镇”主平台高质量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各平台“招大引强”,争取用好省市特色小镇政策红利。多元化筹措资金,支持紫金港科技城和西湖大学城的运行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落实“两老”政策,做好提升改造的后半篇文章,确保文三数字生活街区精彩亮相。不断优化建设资金投入方向,助力高效率、高标准、高品质实施“北强、南启、中兴”发展战略。

(三)促共同富裕,服务保障重大决策部署

一是推进区域协调,夯实财政平稳运行基础。充分发挥财政体制统筹协调作用,不断优化完善区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缩小地区基本财力差距。继续加大对薄弱地区、平台建设期等区域的财政政策倾斜力度。通过调整优化区级、镇街财力分配关系,调动镇街增收节支积极性,激发平台发展内生动力,确保基层财政运行健康有序。二是推动城乡融合,助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持续统筹资金高质量建好管好西湖民生综合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领作用,集村社、社会化力量等构建全人群、全周期、全链条的民生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统筹安排教育支出33.10亿元,同比增长6.67%。稳步提高各阶段生均经费标准,优化教师工资待遇保障等,助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教育城乡优质均衡发展的难题,实现优质资源均衡分布。持续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不折不扣落实疫情防控、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等保障。发挥财政资金积极引导作用,累计投入合作资金4.97亿元,用于发展医疗协作,系统性建立市妇产科医院与城西医院等五大体系。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统筹安排养老一体化经费7100万元,同比增长10.30%。依托信息化技术,建立养老服务电子津贴制度。为区内生活困难老人家庭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提高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补助范围等,实现政策全覆盖。三是推动精准保障,缩小居民基本生活差距。安排就业再就业专项、应届毕业生生活和租房补贴等2.76亿元,加大就业、创业优先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民生保障,围绕“提低”目标持续提高社会救助精准度,打造多层次和多类型的社会救助体系,足额保障低收入、特殊群体等兜底民生政策。四是推动文旅融合,提升城乡环境大美宜居。持续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安排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41亿元,同比增长24.03%。统筹落实“礼堂、家园、书房、百姓健身房”等建后运行保障经费,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基层文体新型空间,丰富百姓生活。持续加大城乡一体化建设。年统筹资金超2亿元,落实现代农业发展及美丽田园建设扶持政策,加大乡村多元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良好互动、共治共享”原则,落实长效管养经费,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落实精品村创建、未来乡村创建奖补经费,支持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不断丰富“乡村振兴”内涵。

(四)谋改革突破,提升激发国企经营能力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聚焦党的领导。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要求,明确区属国企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进一步压紧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人人有责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经营能级,激发活力动能。明确区属国企“两升、两增、两降”的目标,要求营业收入上升和净利润上升,总资产增加和净资产增加,资产负债率下降和亏损企业数量下降。持续推进各国有集团市场化转型升级,提升国有企业自主造血能力,进一步加强区属国企在资本市场的筹融资能力。持续发挥制度的基础性作用,通过优化和完善国有企业年度考核体系,扭住关键、突出实效,激发国有企业发展和创新活力;三是完善制度建设,抓实权力制约。推进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建设,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防国有资产流失。指导各区属国有企业健全完善规划投资、产权管理、财务评价、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国资国企数字化监管系统改革。着力打造上下贯通、层层负责、有效追责的责任传导链条,提升国有企业市场化能力。

(五)树底线思维,系统防范化解区域风险

一是财政监管更智能。以数字化监管系统为抓手,充分利用鹰眼护航系统、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系统、财政部监测平台进行全区债务数据的定期归集和分析,实现全区债务风险情况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及时跟踪政策变化,提前谋划化债方案,通过真金白银还贷、筹划合规项目转型方案等方式全力完成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建立健全镇街(平台)“三保”风险管控机制,继续对红码单位实施风险提示。二是融资结构更优质。指导国有企业积极推进绿色债券、中期票据等期限长、成本低的融资工具发行工作,通过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优化债务结构,延长债务期限,降低筹资成本,有效缓解企业流动性风险。三是国资管理更精细。建立“国资监管大脑”,研究大额资金支出动态检测、以及财务、产权、投资、责任追究等系统应用建设,增强国资国企监督信息系统数据的可靠性,增强持续运作能力,为持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现代化企业制度提供坚实基础。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立国有房产管理、办公资产使用、资产管理效能三大维度评价体系,生成资产画像,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