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第一季度进展情况 | 责任单位 | 责任人信息 |
1 | 深化“高校经济”发展,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示范区。 | 纵深推进高校经济“三百行动”,加快形成一批“标杆项目、标杆园区、标杆活动”,实现载体提能、百企提质、成果提效、服务提档。 | 1-3月已落地高校经济项目59个,其中优质项目32个,促成产学研项目40个。 积极推进浙财大金融科创园、铂悦城科创园、三墩产学研服务中心、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等首批标杆园区建设,明确建设任务、各阶段目标,每月跟进建设情况。目前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已评选成功标准型孵化器,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在评选专业化孵化器,校地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 举办“西湖科创杯”第八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 | 区校中心 | 鲍剑凌 |
拓宽高校经济外延,做精做深“一链一院一基地”模式,着力构建环浙大、环浙工大、环西湖大学创新圈。 | 专题研究讨论《西湖区产学研创新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申报指南、绩效考核标准等内容。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项目在人工智能细化领域已经实现初步的产业化。 | 区校中心 | 鲍剑凌 |
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市场化运营,政企校联合推动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示范区。 | 深挖高校和企业成果需求内容,由专人一对一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成果转化主管处室对接,梳理征集一批原创性成果。实时跟踪高校最新成果和产学研合作情况,掌握产业前沿技术成果和需求信息。 推动概念验证中心建设,与浙大控股集团多轮对接,推动西湖启真概念验证中心落地运营,按照项目共选、成果共培、团队共建、项目共育”合作模式,系统推进原创科技成果在西湖区落地产业化。 | 区校中心 | 鲍剑凌 |
2 | 深化创新主体梯次培育,实施“双倍增”计划。 | 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和“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加大科技型企业上市挂牌培育,构建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 组织开展国高企申报认定培训,并开展预申报排摸。组织科技综合培训和主体培育专项培训共4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123家。 | 高新科 | 余达新 |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投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型,全方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1-2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为81.9%。1-2月,规上工业和服务业研发费用32.8亿元,同比下降16.75%)。其中工业2.88亿元、同比增长22.5%,服务业29.92亿元、同比下降19.26%。 | 科技科 | 伍海舟 |
3 | 深化“116N”实验室体系,国家实验室挂牌运行。 | 围绕“315”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国家实验室挂牌并入轨运行,加快西湖实验室、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 国家实验室已于今年2月挂牌并入轨运行。已新增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杭州智元研究院),2家机构参加新型研发机构分级分类(西湖试验室、国科大杭高院)。 | 农社科 | 相宏毅 |
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及产业链其他企业开展联合创新,构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研发中心、市级研发中心多层次企业研发机构体系,全方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 浙江省数据资源体系创新联合体由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牵头单位组建。已推荐上报市级研发中心39家,待市科技局认定。 | 科技科 | 伍海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