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模式”正“相宜”
发布时间:2023-08-21 08:59:13
来源:西湖报 点击率:

踏入夏日的西溪,萍荷处处,荻芦成片,林木深幽。不远处,一艘电瓶船穿行在西溪湿地的港汊河道中,荡漾起一圈圈涟漪;堤岸边,返航的摇橹船又一次满客,轻舟八尺,低棚三扇,摇晃着渐入荷塘深处;离船上岸,缓步徐行,有“三堤十景”和古建筑相伴,领略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

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如今的西溪湿地已是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和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一个湿地保护与利用双赢的“西溪模式”清晰地显现于眼前。

一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

西溪自古以来便是水乡泽国,村民世代生活其中,家家有小舟,户户有埠头,以养渔捕鱼为生,兼营农桑耕作,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家家户户都养猪,到处是臭烘烘的池塘,几万头猪的粪便直接排进河里,别提有多脏了。”39岁的蒋晨杰是西溪湿地的原住民,他皱着眉头回忆起当年,水面深灰冒泡,到处是油绿发亮的浮藻、随波漂浮的鱼甚至老鼠和猪狗的尸体。“除了环境污染,河道也被围塘修路破坏了,西溪渐渐萎缩,只剩下10多平方公里,是最早时期的六分之一。”

进入新世纪,这片湿地终于等来了蝶变的日子。2003年9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支持下,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4000多户原住民就近拆迁安置后,西溪湿地开始了“改头换面”。

“水是西溪湿地的灵魂,重点是改善水生态。”西溪湿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先是对池塘、河道进行清淤并打通部分池塘,并种植芦苇、茭白等根系密集发达的植物,有效抵御着河水对堤岸的冲击。同时,科学配比和放养鱼类,以恢复和重建西溪湿地历史上最佳的湿地生态系统,强化西溪湿地净化能力。

2005年5月,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园。开园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杭州市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做好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把西溪变得更美,把杭州扮得更靓。”

于是,2006年、2008年,西溪湿地先后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在生态方面下了更大功夫:2007年,杭州市实施了引水入城工程,把钱塘江水引到西溪,让西溪的水“活”起来;2016年,西湖区又建成了东穆坞沉砂池工程,钱塘江的水通过净化处理后再流入西溪,进一步提升了湿地的水质……

西溪湿地保护效果如何?鸟类给出了答案。如今漫步湿地,你可能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白尾海雕擦肩而过,也可能偶遇“鸟界国宝”东方白鹳。

水清河畅,稀有鸟类不断“落户”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先是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又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绿肾”功能回归,城市中又多了一个“人民的大公园”。

一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境

“我老家就在西溪湿地深潭口的老樟树下,从小在这长大,闭上眼睛都知道河道往哪边拐。一听说老西溪人重返湿地创业就业行动,我就义无反顾回来上班了,西溪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也想为它做点什么。”2005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开园,蒋晨杰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观光车驾驶员。

“环境好了,游客越来越多,观光车一波波接人不停歇的。”在蒋晨杰多年驾驶观光车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坐着他开的车考察了湿地。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他强调,要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成为西溪湿地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工作的行动总纲。西溪湿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湿地在管理体制、规划建设制度、保护制度、利用管理制度方面做了进一步完善,比如严格控制湿地公园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统筹考虑湿地公园周边道路交通优化以及配套服务设施设置……”

湿地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共生共荣,成功探索了一条从“湿地公园”向“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旅游、求学、居住、创业等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

如今的西溪已不仅仅是一个公园、一个景点,它早已悄然融入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中。西溪周边,一条条美丽绿道纵横交织,浙江大学、西溪文化创意产业园、西溪谷、蚂蚁集团、阿里云等名校名企名园依次落户,新兴住宅集聚区吸纳了20多万常住人口,“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两化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形成。

“综合保护工程刚启动的那几年,湿地里面变化翻天覆地,外面一成不变,但最近10年里,里头外头倒过来了,西溪湿地始终保持原生态,外头倒是日新月异。”原住民沈魏刚是西溪湿地的一名电瓶船驾驶员,在西溪湿地开了多年船,也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纪了,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变化,她很幸运。”沈魏刚说,老西溪人的回迁房就在湿地边上,不仅上班近,周边的生活配套也越来越好,商场、学校、地铁接连启用,逛街、出门、生活更方便了。

十几年间,生态环境保护助力城市发展的同时,也全面盘活了湿地的动植物资源。截至2022年底,西溪湿地有维管束植物739种、昆虫911种、鸟类203种。

一条人文旅融合一体化发展之路

今年7月,2023年“西溪艺术节”如约而至,此次的主题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相宜”,意为“合适”。常来西溪湿地散心的小张惊喜地说:“没想到能在一个风景区中看到有着戏剧展演、文旅演艺和大型展览的艺术节,水乡的风景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合在一起,特别相宜。”

如今,每逢周末、节假日,数以万计的游客选择走进西溪湿地,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与怡然,体验充实丰富的文旅活动,共享生态宜居之美。

“第一次来我就爱上了西溪,这里的自然风光‘原汁原味’,像郁达夫说的,充满了‘野趣’。”小张说,“走累了,我就会去河渚街坐一坐,学学编花篮。”

巧手一捻一挑,竹篾上下翻飞,一个造型古朴的小花篮逐渐成型。“小花篮是我们老西溪人用来捕鱼、装菜的篮子,我6岁就跟着奶奶学习编织小花篮这门手艺了。”小花篮竹编铺前,“西溪小花篮编织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小花篮竹编铺店主洪立萍正熟练地展示这项几近失传的编织技艺,被游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洪立萍说,店内主要以现场教学为主,也会售卖一些竹艺制品,生意好时一年营业额可达20万元。

原始的农耕方式在家门口转型升级,成了文旅产品,提升了经济效益。“湿地农民”也摇身一变成为“湿地经营者”,将西溪的“乡土文化”发扬光大。

如今,已成为省级非遗旅游经典景区的西溪湿地,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龙舟胜会”,每年端午会吸引大批游人千里迢迢赶来围观;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西溪小花篮编织工艺、蒋村炝柿制作工艺、西溪花朝节;还有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西溪水上人家习俗、西溪小划船交通习俗。

“西溪湿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主要集中分布在河渚街、西溪人家和绿堤三个区域,这些‘沉浸式’感受西溪传承千年的农耕渔事传统、充分领略西溪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之美的展示点大受游客欢迎。”西溪湿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一部《水浒传》,半部见杭州,三分在西溪。

西溪湿地充分挖掘西溪与水浒的文化渊源,聘请中国水浒学会常务理事、浙江水浒研究会会长马成生担任顾问,仅用5个月时间高标准完成了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的建设工作。“馆内有‘西溪百场水浒故事会’、水浒108将的木雕作品、施耐庵故居等,让观众穿越千年,做一场‘水浒英雄梦’。”西溪湿地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非遗文化”和“水浒文化”,西溪湿地内还有展现了文人士大夫意气与审美的文人别业类景点,湿地通过对“福堤和绿堤、高庄和洪钟别业、曲水庵和交芦庵、中国湿地博物馆、河渚街、蒋村集市”景点的恢复、建设,演绎出市井文化与“士”文化之间的融合与碰撞,使游客不仅可以充分领略湿地的生态风貌,更可感受西溪深厚的“士”文化底蕴。

行至西溪湿地河渚街,青瓦白墙上的五个黑色大字“西溪且留下”,格外引人注目。相传南宋时期,宋高宗看到了芦花似雪的西溪美景,故曰:西溪,且留下。

如今,西溪的生态环境留下了,花鸟鱼虫留下了,老西溪人留下了,络绎不绝的游人也“留下”了。城市融入自然、自然延伸入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真正成为了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