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乡”“融”出“向往的生活”
发布时间:2023-08-07 09:10:05
来源:西湖报 点击率:

早上6时,首班1404路公交车迎着朝阳,从双浦镇新浦沿站准时发车,经桑园地、杭江村,驶向地铁6号线双浦站,最终到达转塘。

“以前大家常常结伴坐公交去城里卖蔬菜、见世面,现在城里人坐公交进村赏景、研学、逛市集。”紧邻1404路桑园地站的蚕桑公园里,村民吴姐看着正在拍照打卡的游客,期待着暑期大批研学队伍的到来。

城与乡的“握手”,在此写下生动一章。

20年来,从盘活乡村沉睡资源,到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从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到挖掘美好生活新场景……西湖区用好城乡统筹这把“金钥匙”,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画卷。

“南乡北城”奔共富

这里有星空下、茶园里的最佳露营地,有面朝茶山、开阔大气的派对场地,有围炉夜话、闻香烤羊的小酌空间,还有奇思妙想的文创周边……

这里便是转塘街道上城埭村。二十年前,它还是个偏僻的龙坞茶村。

“龙坞茶村茶叶品质一直很好,但是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通且知名度不高,大部分茶叶只能卖给中间商,村民收入仅够温饱。”上城埭村党总支书记陈卫说,“‘美丽乡村’建设和‘一村一品’全域整治,给村庄的‘茶旅’经济腾飞插上了‘金翅膀’。”

拓宽改造道路、翻新老旧建筑外立面……在“美丽乡村”建设期间,上城埭村的环境和设施焕然一新,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游玩。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我们注意到城里人很喜欢茶村的历史、风景和茶叶,于是开始发展‘茶养生’‘茶休闲’‘茶文创’等茶文化产业。”陈卫说,村庄引入了大批优秀民宿和精品茶楼入驻,游客群体逐渐年轻化,游客旅游消费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升级趋势,上城埭的民宿发展也因此迎来了“春天”。

全新的装修模式和经营理念为茶村经济发展带来一波巨大的红利。上城埭村因势利导,对内收集优质房源,对外引进优质资本及有经验的旅游投资者,共同挖掘本村的旅游潜力。同时,村庄邀请行业专家定期为民宿、茶楼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开展安全生产、营销、服务等培训,切实提升文旅工作者的专业化能力和素质。

短短几年,村庄经营了精品茶楼近30家、特色民宿30余家,还有茶吧、咖啡吧、轰趴馆、网红面馆、手作室、露营基地等等。2018年,上城埭村作为龙坞茶镇的核心区块,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景区,2022年,上城埭村被评选为杭州市首批共富村,全年接待游客总量超30万人次,带动旅游经营收入近3000万,人均年收入超5.8万元。

如何续写茶香情缘?上城埭给出的答案是“茶+旅游”。而转塘街道桐坞村的答案则是“茶+文化”。

桐坞村是“万担茶乡”的茶商发源地,经过一代代茶人的传承创新,村中出过大小不一的茶行商铺上百家。从小在桐坞村长大的樊生华耳濡目染,从试炒第一锅茶到如今,已过去四十多年,而他也早已成为西湖龙井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

据樊生华回忆,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湖考察途经炒制龙井的摊位时,曾对他说,“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有些科技还是无法取代的”,并鼓励他把传统手艺传承下去。

对非遗技艺来说,“年轻化”是延续传承的命脉所在。多年来,樊生华广收弟子,在龙坞茶镇举办的炒茶王大赛上,带徒弟一起参赛;他还通过在职业学校讲课、给茶农培训授课等方式,毫无保留地分享传授独家经验心得,推动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的持续传承。

旅游业将茶香带出茶村,茶文化将茶叶传向世界。在龙坞茶镇内一个个茶村和一位位茶匠人的努力下,如今的龙坞茶镇已成为西湖龙井开茶节、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华茶奥会等各类茶事活动的集聚地,西湖龙井品牌真正走向了年轻化、国际化。

西湖南部续写着茶乡情缘,此时的西湖北部正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围绕10%留用地开发抓发展,让“寸土”变“寸金”。

三墩镇五幸社区有一块留用地,由于面积小,村民对如何改造利用意见不统一,长时间以来未能产生有效收益。

聚焦新市民和年轻人群体“租一个好房难”的难点痛点问题,西湖区探索将村级留用地“变身”保障性租赁住房,既增加住房供给,又为村里带来增收。于是五幸社区的留用地摇身一变,变成了西悦公寓:北欧风、轻奢风、简约风,装修风格多样;健身房、台球室、洗衣房,生活娱乐设施应有尽有。

2022年,西悦公寓创造收益2000余万元,村民真正从留用地项目中受益。

“富生活”也“富脑袋”

“大老远就听到震天的锣鼓和音乐。”三墩镇华联村村民王叔回忆起2020年初举办的“我们的村(春)晚”,仍记忆犹新:数十个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各有各的“绝活”;本村的、邻村的观众从四面八方涌来,把设在村文化礼堂的舞台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春晚,现在家门口有了乡村春晚,我们当观众当得特别有劲儿!”

2015年起,西湖区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几年间建成32个农村文化礼堂,覆盖近6万农村人口。文化礼堂不仅作为村民展现自我的舞台,还聚力终身教育,在促进农村居民精神共富、提升“创富”本领上下足了功夫:西湖职高走进多个文化礼堂,开设非遗课堂,对村民们进行茶艺培训;华联村文化礼堂开展以“长者智能手机”为主题的科普讲座,提高老人对智能设备的运用能力……

与此同时,在村民最关心的医疗、教育领域,西湖城乡的“跑速”也已趋近。

2014年,西湖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直到今天,作为三墩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医生的丁姬萍,每个星期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前往周边村子的失能老人家,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并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19年,丁姬萍被评为“杭州市最美签约医生”,带领团队共签约管理三万多名居民,其中80%为农村居民。

走进三墩镇德泽社区的婴幼儿成长驿站,裹着防撞条的豆绿色墙壁、柔软的桌椅……处处细节都彰显出温馨与和谐。“附近大多是新杭州人,还是满需要这么一个地方来照护小孩的。”德泽社区书记陈锋介绍,如今驿站平均每周接待200多名3岁以下婴幼儿,可以提供育儿技能指导、亲子游戏陪伴、儿童健康教育、科学养育公益课等服务。

目前,西湖区已实现家庭医生签约32.7万人,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92.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92万份;新增婴幼儿成长驿站12家,完成率145.2%。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3.9个,示范型婴幼儿成长驿站镇街占比100%。

点亮农村社区幸福生活

在城区基本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缩小农村与城区养老差距,近几年,西湖区着力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电视里播放着戏曲,空调往外呼呼吹着冷气,双浦镇桑园地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里,十几位老人正在享受着午餐。“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10元/餐,90岁以上免费,每天为四五十位老人供餐。”桑园地村村委委员郑相强介绍,养老中心有两层,内设老年食堂、心理咨询室、法律援助室、康复训练室、洗衣房等功能室,以满足老年人的各类生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照料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养老中心不仅安装了自动上下楼的座梯,还设置了托养室,配有四张护理床。

为了更好地实现从传统的“物质养老”向更高层次的“文化养老”转变,养老中心还配备了书画室、守艺坊、棋艺室、图书预览室、网络室,努力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一时间,在双浦镇东江嘴村的乡情食堂里,老人们正拿着“同款”食盒排队取餐。从2020年6月乡情食堂开张起,全村80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行动不便的低保残保困难老人都可以到食堂免费打餐。截至2022年12月底,累计供餐100771份,送餐2274份。

如今,西湖区32个行政村已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1家、老年食堂32个,上门养老服务全覆盖。

除了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漫步桑园地村,桑蚕博物馆、百姓广场、健康小屋、无人商超、共享菜园、智慧跑道等民生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如何推动农村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转塘街道桐坞村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模式,走出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村民心齐力量大,有了他们的参与,不论发生多大的矛盾和纠纷都能在内部得到解决。”桐坞村党委书记金樱娜表示,为激发村民自治意识,桐坞村通过多方收集、听取民意,依法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创作成快板作品,让村民学起来、记起来、用起来,在文化礼堂,村民可参与议事,村级事务全程“晒”在阳光下。

与此同时,桐坞村聘用法律顾问为村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让法治走进群众身边;以文化礼堂为载体,举办民俗节等具有桐坞特色的民俗活动;积极探索数字化治理,搭建了线上“桐富云”平台,打造“互联、互助、互动”的村民共享体系。村民真正成为共建共享的主体。

如今的西湖区,“城”与“乡”“无缝对接”,乡村社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徜徉西湖大地,城与乡宛如并蒂莲,花开两处各自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