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值超3亿元!西湖区这片“绿叶子”致富有门路
发布时间:2024-04-15 09:19:51
来源:西湖网 点击率:

4月,西湖区茶山吐翠,薄雾萦绕间,郁郁葱葱的茶树层层叠叠。

茶田里,采茶工采摘下一抹抹新绿;炒锅里,飘出缕缕茶香;茶企里,制茶设备运转正忙;茶园里,漫山遍野的绿色成为绝佳背景……如今,西湖区拥有茶园面积1.66万亩,涉及转塘、留下、双浦、灵隐四个镇街。2023年西湖龙井品牌价值评估达82.64亿元,连续5年蝉联国内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榜首。这片“绿叶子”不仅成为西湖区的一张“金名片”,更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群山育好茶,数字赋能让茶叶更香

好山好水育好茶。西湖龙井茶生长在三面环抱的群山中,峰峦叠翠,依山傍水,茶园与森林相连,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出众的茶叶品质。

每年,从清明节前一直到谷雨,是西湖龙井采制的黄金期。在留下街道杨家牌楼,山坡上到处是茶树。

连日来,头戴斗笠,挎着茶篓的采茶工们一早便上山采茶,他们穿行于茶园间,指尖娴熟地采摘着新鲜细嫩的叶芽。一芽两叶,一提一捏,不一会儿,篓里盛满了青叶。最近,采茶季接近尾声,采茶工们也乘上返程的大巴车,只待来年开茶时。

好茶不仅源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也离不开背后的科学管护。

赵忠平是土生土长的茶人,自小就与茶打交道,他的石人坞茶社便位于自家茶山旁。

放眼望去,茶社门口的茶田上架着白色的支架,与周边的茶田相比,尤为突出。“支架是备用的,夏天用来防晒,倒春寒的时候拿来防寒。”赵忠平说,这片茶田也是他的试验基地,“像一些有机肥产品我也会在片田进行试验,看看成效怎么样,再用到其他茶田上,这样可以减少开支,也能让茶叶的品质更好。”

眼下,赵忠平经营着30亩的茶园,当了十一年植保员的他更是茶农们眼中的“植物医生”。“施肥我们用菜籽饼等有机肥,防治有智慧生态防治平台,植保还有无人机喷洒,药物管控更科学,防治效果也更好。”现在,不少茶农跟着赵忠平管护茶树,不仅花费成本低,产量和品质也大大提高了。

事实上,西湖区的茶叶种植早已装上了“智慧大脑”。红黄色板、绿色“路灯”、船型诱捕器……这些智能防控“管家”在西湖区的茶园里随处可见。目前,西湖区建立茶园智能监测站10个,布点茶园气象、土壤和虫情等监测设备30套,天敌友好型杀虫灯738盏,声光防控设备12套,视频监控设备3套,依托物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移动端远程操控,构筑西湖龙井茶园智慧防控网,让茶叶更安全、茶园更生态,同时也为西湖龙井的品牌保护增添了一份保障。

手艺炼茶香,两个巴掌间有温度

山上,新鲜的青叶随春风摇曳;山下,茶香也在炒茶师的手中弥漫。

前不久,2024年西湖区西湖龙井茶炒茶王大赛落幕,赵忠平蝉联“炒茶王”称号。紧接着,他又参加了“越乡杯”2024浙江省龙井茶炒制技能大赛,获得“浙江省龙井茶制茶大师”荣誉称号。

从13岁炒茶至今,炒茶四十几年的赵忠平,对这两个巴掌间的功夫早有领悟。“炒茶要用心对待每一颗茶叶,把形、汤、香、味、底这五个基本方面做到最好。”只见他将筛好的茶叶洒入预热好的铁锅中,全凭一双手,在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出带有兰花香的西湖龙井茶。最近,赵忠平天天守着炒茶锅,十余日连轴转,还成功减肥15斤。

2008年,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成功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加以保护。2022年,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为更好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西湖龙井茶文化,越来越多的大师云集,西湖区现有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7人、九曲红梅非遗传承人7人、西湖龙井炒茶大师8人。

通过开展西湖龙井手工炒茶集训、九曲红梅制茶技术培训、技能评定等,“一绿一红”的袅袅茶香也在一代代茶人间传承。

在石人坞茶室里,从大厂辞职,回村做“茶二代”的戴清清正举着手机记录下师傅赵忠平的炒茶日常。在今年的炒茶王大赛上,年轻茶人也越来越来多,“茶二代”“茶三代”纷纷接过接力棒,加入炒茶的队伍中。

茶叶变产业,西湖龙井飘香世界     

茶社的隔壁是赵忠平的茶厂,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袋袋新鲜的青叶在这里变成了茶叶成品,销往市场。

手艺精湛的老师傅,为什么用上机械炒茶?

“像我全手工制作一斤干茶要8个小时,一台机器一个小时就可以做一斤干茶。”赵忠平的茶厂里有20台炒茶机,机械炒茶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成本。

每天一早,赵忠平就会设置好压量、温度、投茶量等参数,徒弟将经过摊凉、杀青的青叶放入机器中,机器便开始模拟手工翻炒。

从培育、采摘,到制作、销售,赵忠平的茶社和茶厂让“一片叶”变成“一条业”。“有些年纪大的茶农的茶叶没有销路,我们就收购他们的青叶,茶农只需要管理茶树,后面的销售等环节由我们来负责。”现在,赵忠平的茶企里既有西湖龙井茶、九曲红梅茶等品种,也有礼盒装、普通装和全手工、半手工等各类型,供顾客选购。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西湖龙井茶都带有它的“身份证”——西湖龙井茶防伪溯源专用标识。消费者只需扫描西湖龙井产品中的溯源码,就可以了解茶叶从茶园到茶杯的全过程。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湖区内像赵忠平般的茶农有6460户、茶企100家,其中市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2023年,西湖区茶叶产量394.36吨、一产产值33703.7万元,其中西湖龙井茶产量327.86吨、产值32150万元,茶农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

茶园变美景,解锁“茶+”新可能

茶叶,一头连着茶农,另一头连着消费者。

“从茶园低碳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治,到茶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低碳包装,我们给西湖龙井茶贴上了这张‘绿标签’。”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转塘街道西湖龙井碳排放20.446千克,在“2024西湖龙井春茶季”上,西湖龙井碳标签正式启用,就此西湖龙井迈入了绿色低碳新时代。

低碳茶园让乡村美景铺就“绿”的底色,“茶+”也玩出了新花样。

建起民宿、开起茶馆、办起露营地,正逢春日好时节,连片成行的茶园美如画,是个游玩的好去处。清明小长假期间,龙坞茶镇的春茶季乡村旅游受到了众多游客的欢迎,农家乐更是预定火爆、一位难求,共接待游客2.54万人次。

除了旅游,传承千年的茶文化更历久弥新。用西湖龙井叶子做的红茶、兰花香的茶叶是怎么炒出来、龙井茶等级划分……戴清清的视频号“茶农清清”里,更新着炒茶日常,科普茶叶知识。在转塘街道,上城埭村的茶农俞华明在茶园里唱Rap,引来了粉丝和顾客。西湖龙井春茶季活动、中华茶奥会、九曲红梅茶文化节,一场场茶事活动弘扬着茶文化。坐落于龙坞茶镇内的西湖龙井茶博物馆将各类龙井茶文物至于其中,讲述着西湖龙井茶的诞生和发展历程。

茶与科技相遇,也让西湖区有了新“茶道”。由西湖区政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筹建的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将整合优化人才、技术、平台、成果等茶叶科技创新资源,开展茶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我们着力打造茶树生物育种、数字茶业与茶叶营养健康三大平台,为茶科技发展提供集成、工程化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成果,进一步提升茶叶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西湖龙井,一杯茶香是千年的传承。从一片叶子到一条产业,在茶的背后,是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世代茶人的匠心传承,更是新一代的创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