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根据《西湖区2023学年第二学期幼儿园督学工作计划》安排,6月,幼儿园责任督学开展课程建设专题督导,通过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等方式全面了解情况。
一、特色亮点
1.课程方案整体架构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园具有较为完善的课程实施方案,课程目标科学,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教育过程优化,课程体系完整,具有个性化、实践性和创新性。枫华府第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方案完善,教师通过保教日志,以观察、倾听的方式发现儿童在体验岗中的角色认知,从中发现儿童爱与责任”的发展程度,并做相应的支持。诚园幼儿园“YI”生活美学课程,在大美育观视角下,从自然美、人文美、艺术美维度以开放、综合、生成的方式组织并形成审美文化,引发幼儿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文一街幼儿园石灰桥园区通过蓝本式主题活动、幸福日活动等落实课程内容,基于教师日常捕捉的幼儿感兴趣话题探索开放性课程,年级组每周根据主题开展前、中、后审议,每月课程视导推进,学期结束开展课程故事评比。周浦幼儿园持续开展“小玩家”游戏课程,推动课程建设,从观察、分析、评估三个维度出发,加强园本研修架构。和家园幼儿园重视班级项目课程评估,做好项目活动管理,厘清项目活动开展线,从点到线到面助推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和实施,确保全程监督和追踪。紫荆幼教集团“戏味童年:微戏剧游戏课程”,从课程管理制度、主题审议制度、课程考核制度、课程奖励制度及教科研管理制度等,确保集团内部各园区同频共振,共同实现课程建设的有效性。自在城幼儿园立足生活教育实践创新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开展社会性场馆游戏推进课程的生活教育模式到基于幼儿场景学习的理念升级、资源拓展与行动更迭,架构幼儿场景学习的新样态、促进幼儿未来生活力的新发展、优化教师高质量教育的新策略。文新幼儿园班本课程依据幼儿需求以不同的主题推进,借助四格循证单形式,引导教师关注幼儿主题中的兴趣、经验和需求的变化,尝试借助导引单进行课程调试及评价。
2.有效利用资源推进园本课程建设。幼儿园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各类活动,完善课程保障机制,强化基于课程实施的教师研修,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定山幼儿园优化空间作为课程资源,创设非遗馆体现中国文化的课程,每月开展不同专题的进班视导,园长、副园长和研修团队深入班级了解一日活动和师幼互动过程,形成协同学习、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西庐幼儿园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开展各类亲自然活动,教师有较好的课程观,会综合判断各环境条件开展相应活动,如偶遇小雨,也会让幼儿穿着雨衣开展适宜的活动,既保障孩子户外活动时间,又让幼儿在特定的天气下感受不一样的活动情趣。浙大实验幼儿园充分利用浙大校内资源进行园本课程拓展,开展“U-C-K”视野下适儿化高校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系列课程,运用宝贝启步平台进行课程评价的实施,实现幼儿发展追踪描述、家园沟通和课程评价一体化。嘉苑幼儿园构建全新促课程内涵建设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为主要目的研修模式,针对“健康生活课程”实践,从“前审议、常视导、深研讨”中辨析课程价值、助推实施深入、提升意义内涵,引领提升全体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莲花港幼儿园开展集群式园本研修,园区大教研每月1次自上而下的引领,年级组每月1次的线上跟进,班级教师结对而行的领域组研修,以科研引领的集群式研修小组,让全园教师积极参与。丽景路幼儿园课程过程评价借助班组复盘,采用图层批注的方式反思课程实施效果,通过保教日志的记录回溯之前预设办法的成效,不断螺旋上升。山水学前教育集团落实西湖区重大项目—“儿童艺术天性视域下师幼共生的玩剧创生实践”,目标明确,实施多元,重在体验,以“特级教师总园长”为引领的研训机制,课程保障和实施“贴地而行”。
二、存在问题
1.园本课程实施方案体系不够完善。一是课程方案内容较为简单,存在“两张皮”现象。部分幼儿园园本课程方案比较简单,课程内容不够丰富,实施措施不够具体,课程开发力度不够,课程实施方案还需进一步完善。存在部分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定位还需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方案与班级化实施的相关目标还存在脱离情况,特别是生成课程的连续性不够,很少能做主题课程;课程实践过程中,存在方案与实施“两张皮”现象;园本课程文化内涵提炼不够,想要表达的太多却显得不能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二是课程保障机制还需优化。部分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程开发、实施、监控和奖励还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三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还需加强。部分幼儿园课程方案中对周边自然环境资源有效利用还有待挖掘,课程资源库的提炼与分类还有待清晰化、结构化,课程方案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目标中的体现还有待思考和渗透,课程实施中教师与家长的合作粘合度不高。
2.课程评价标准不够清晰方式单一。部分幼儿园课程评价制定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评价标准不够清晰完整,评价内容局限于单个领域,还需构建全面多维度的评价体系。部分幼儿园缺少具体指向的评价工具,基于评价主体的课程反馈进行动态调整的信息较少,课程实施的过程性监测不足,对班级日常的课程实施视导和指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3.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建构能力不足。一是园本课程班本化推进中教师课程实施力不强。部分幼儿园教师缺少为课程服务的教学资源和工具的择选能力,无法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持和启发,对如何有效利用园本课程资源的思考还不够深入。部分教师在班本化课程实施中对于幼儿有兴趣的话题和问题捕捉不敏感,缺少有效支持的策略和方法,对于班本主题生成过程中,教师持续性观察幼儿的支持度还需进一步跟进。二是课程实施过程中主题研修关联较弱。部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与业务工作方案、师训工作方案和教研活动等材料间的关联性较弱,没有体现出课程目标的相对一致性,教科研学习和培训的系列化、主题化不够,散点状现象明显,教研形式比较单一,审议不够有深度。部分幼儿园对托班的课程以及课程实施缺少系统性的园本研修支撑,班级中课程实施的过程不够彰显。三是课程实施推进过程中对幼儿回应较少。部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以目的为导向,预设、干预过多,忽略幼儿的兴趣点和关键性事件,没有及时支持和深度推进,对幼儿个体的回应、教育、指导等质量不够高,对回应的时机、实施过程中班组教师的站位、真实情境下回应内容的价值判断等不够敏感,对每个幼儿发展情况的记录缺少持续性的关注。
三、改进建议
1.完善课程实施方案关注班本化推进。从托幼一体化的完整年段视角完善课程规划与实施,因地制宜全面的对园区情况进行盘点分析,建立完整的课程开发、审议、实施、评价、监控、奖励等系列保障机制。及时关注园本课程的班本化实施情况,打造“更儿童”“更园本”“更特色”的课程,让课程建设助力幼儿园发展。
2.充分发挥课程评价过程监测功能。进一步细化课程评价标准,推进课程建设性发展评价、幼儿观察及表征记录评价、实践中过程性评价。加强年级组班级主题审议指导和引领,建立管理人员每日走班巡查制。发挥评价数据的指导服务功能,将评价结果作为课程动态调整的参考依据之一。
3.提升教师的课程建构力和实施力。以课程为核心逐层设置推进研究主题,通过审议+教研的方式提升教师课程建构能力和实施力,持续推进“回应互动”质量提升的教研督导机制,坚持基于现场基于真实问题的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观察和支持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