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2025-00825 文号:
公布日期: 2025-03-0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统一编号:
 
 
西湖区科技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2024年,区科技局始终坚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区委“奋力打造科创高地”总目标,以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为主抓手推进成果转化首选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支撑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2024年度主要成效及亮点工作

1.三夺科技创新鼎。连续三年夺取浙江省科技创新工作最高荣誉“科技创新鼎”,科技创新指数全省第4,科技人才指数全省第3,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85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充分彰显。

2.科创五环成型成势。在省级创新深化试点“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基础上,全面铺开建设环老和山创新创业圈、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环云栖创新生态圈、环之江文化创新圈,“公转+自转”机制全面建成并有序运行,推动199个高质量高校经济项目落地,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5个,国科大杭高院纳入省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

3.国之重器稳步推进。全省唯一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杭州华大研究院入列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国家队”和“地方军”共同构成西湖科技创新“塔尖”“底座”。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达4.5%,提升0.14个百分点,位列全省前列。

4.成果转化全过程体系日趋健全。以区成果转化科创中心为枢纽的“1+N+X”网络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普华)中心、国科大HIAS科创园、西湖大学/西湖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相继成立,知识产权综合体投入使用,技术交易额325.76亿元,位列全省第2。

二、2025年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等精神,锚定“科教高地”首位目标,围绕“教科人一体融合”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两大重点改革任务,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在科技创新领导统筹上实现新突破,构建高效协同科技工作体系。坚持“大科技”理念高效运行科技创新委,组建成果转化专班、科技项目专班,研究谋划西湖区十五五科技发展规划,建好“科技专员”、“科技工兵”、“科技村长”三支队伍,打造专业度高、实战型强的科技服务队伍。

(二)在教科人一体贯通上实现再突破,打造高能级平台矩阵。以全省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牵引,建设“1717X”新型实验室体系重点保障国家实验室完成建设,推动西湖实验室挂牌国家实验室基地,实现国科大杭高院“引力波”大科学装置开工建设,加快西湖紫金实验室落地运行。进一步盘活辖区18所高校校产资源,按照“校园+产业园+孵化园”模式,探索新型产学研基地等载体的动态管理机制,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打造高能型、标杆型、专业型高校孵化载体。

(三)在环大学创新圈建设上实现新突破,构建有组织成果转化体系。聚焦五圈均衡化发展目标,探索建立以模式创新、项目转化率、经济贡献度、人才科研创新力等为导向的环大学创新圈绩效评价体系。整合力合科创、远璟资本等知名服务机构资源,链接区内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转化基地等,招引一批省内外知名服务机构(企业),把成果转化链涉及的所有环节融入一个空间,打造“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壮大升级“科技工兵”队伍,以专业化服务推动综合体实体运转,着力破解成果转化不同环节之间、产业链上下游间协同不足的问题。

(四)在培育高层次人才上实现新突破,打造开放协同创新生态。在5圈内充分挖掘现有国际科技合作基础,打造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加强与国内外专业人才机构的合作与联动,发挥区内高校国际合作中心作用,招揽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空天地海产业赛道,大力引进并培养首席科学家、科创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人才。

(五)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实现新突破,高效发展新质生产力。依托国家省市重点研发计划的实施,发挥我区企业和高校院所在量子计算、自动驾驶、智能物联、质谱检测、航空航天、海洋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的科研基础及优势,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新一轮科技政策修订为契机,围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空天地海三大主导产业,推动建设以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围绕主导产业赛道,实施“青鸟计划”,从成果转化项目中优选一批高潜力、硬实力的种子期项目。聚焦未来产业赛道,实施“新雏鹰计划”,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并具有核心技术的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