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任务名称 | 一季度完成情况 | 责任科室 | 完成时限 |
1 | 提质扩容高能级科创平台矩阵 | 灵隐街道立足"高校赋能、生态协同、创新驱动"发展理念,通过构建"一谷四基地"协同网络、深化"教科人"融合机制、升级杭创营培育模式,形成以运行机制优化、转化生态构建、品牌活动培育为支撑的创新发展体系,积极推进企业创新研发载体建设,目前已进行相关宣传。 | 区域发展服务中心 | 全年 |
2 | 深化环大学创新圈建设: 高水平建设“科创五环”,探索建立以人才贡献度、研发创新力、项目转化率等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争创省级“教科人”一体融合试点、市级环大学大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试点2个以上。 | 1.人才贡献度:发挥街道科技工兵作用,链接好项目及政策资源,已成功落地移动机器人、除草机器人等项目12个。技术交易额方面,已沟通浙大设计院、江南工程等头部企业,做好技术合同备案,并计划开展相关培训,做好申报工作。 2.研发创新力:25年一季度已申报成果转化项目11个;一季度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预计12%左右,后续会走访重点企业,应报尽报,缩小差距。 3.项目转化率:已申报青鸟计划项目8个,第一批入选面试3个,申报成果转化项目12个。 | 区域发展服务中心 | 全年 |
3 | 深化环大学创新圈建设: 深化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创新策源、验证评价、全域孵化、产业承接、金融陪跑、生态支撑等6大体系,探索国有主导型、民营主导型、公私合营型等多种成果转化模式。 | 1.改革模式:杭创(人工智能)营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度孵化平台,协同链主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需求,以服务科学家为中心,以培养企业家为目标,服务科研和创业人才,是科技创新团队向科技商业公司进化的加速器,集项目挖掘、培育、成长于一体,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2.标杆成果:杭创营以“科创+产业+资本”闭环生态为核心,构建“陪跑式孵化”体系。联合元璟资本、杭州资本等机构,提供空间、政策、融资一站式支持,首期入驻企业闽通数智、凝思梦翔等3家已获多轮融资意向。从概念验证到市场拓展全程介入,整合阿里云、英特尔等头部企业资源,推动产品迭代;促成初创企业与浙大实验室高频互动,加速技术突破。通过“筛选-孵化-落地”链条,形成“人才引育-企业扎根-成果转化”的良性生态,成为西湖区初创企业成长的“加速器”。 3.机制构建:做深做实石虎山机器人概念验证中心,联动好上下游平台,跑通机器人概念验证项目。并筹备好概念验证中心成果展示活动,做好相关项目储备。 | 区域发展服务中心 | 全年 |
4 | 城深化“两镇六街区”改革: 统筹打好空间变革、数字底座、新业态培育、市场化运营组合拳,做优两大产业生态小镇、两大历史街区、两大艺术街区、两大国际街区,打造创意美学、消费产业、联动发展的街区典范。 | 2025年一季度完成2个优质项目招引,“宫宴”成功上规。围绕曙光路风情街建设,串联多处点位推出系列活动,保障黄龙体育中心多场大型赛事、演出,联动紫艺阁举办“诗画灵隐・四季读书会”。同时,放大文化赋能,结合街区特色推出92篇宣传报道,19篇被国家级媒体刊登,如“兵哥包子”、“球场边的一个小举动,让浙江方兴渡的外援连连点赞” 等报道获广泛关注,持续提升街区知名度。 | 党建群团办公室 | 全年 |
5 | 深化创新要素配置改革: 发挥综合律所资源优势,组建线下出海联盟,构建线上出海对接机制,做优涉外法律服务,打造黄龙、之江两大法务集聚区。 | 1.设立灵隐街道共享法庭黄龙商圈工作站,第一季度与西湖法院开展“小西普法团”走进黄龙商圈,主题为商圈内关注的“预付式消费的风险与防范”,商圈企业、律所代表共同参与。 2.对接省司法厅浙商涉外法律服务中心、杭州市律师协会西湖分会、浙江省公证协会、北京桦天律师事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促进项目落地。积极与区司法局、区发改局等有关部门保持对接沟通,推进法务集聚区政策制定工作。 | 区域发展服务中心、平安法治办公室 | 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