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兰家湾,86岁的戚瑞金手上端杯茶,坐在自家门前欣赏风景:从一片田地转为破败墙头,再到如今的小楼林立、绿树环绕……不仅兰家湾,还有骆家庄、白沙泉等昔日烟火升腾、隐患丛生的城市洼地,蝶变成环境优美、产业融入的发展新蓝海,也塑就西湖区城中村改造的特色之路。
近年来,西湖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念好“拆治归”三字经,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确保“五年行动三年完成”。
党员带头公开公平推进搬迁
西湖区共有88个城中村,其中拆除重建63个、综合整治9个、拆整结合1个、“回头看”村15个,共需改造31219户,占全市主城区城中村总量近1/3。在城中村改造中,我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作用。比如,转塘街道第一阶段8个城中村改造,3天内,479名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全部率先完成签约;留下街道小和山区块3个村整村拆迁,36名党员拆迁户带头在3天内完成签约……
西湖区还坚持“一张图谋划、一盘棋部署、一条边管理、一把尺评估、一口价签约、一张表公示”六个一原则,各户补偿款、安置房情况等信息全部上墙公示,确保“政策执行前后一致、标准执行户户相同”。同时,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主动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2016年,西湖区在全市率先启动21个城中村改造,并对15个城中村组织“回头看”,受益住户9366户,完成回迁安置5579人。2017年,完成42个城中村改造,其中35个村完成整村签约,拆迁完成量相当于过去7年的总和。今年,西湖区启动10个城中村和3个国有区块改造,涉及征迁住户2173户,截至目前已完成农户拆除2029户、企业拆除114家,完成回迁安置1582人。
西湖区将安置房工程建设作为关乎群众福祉的大事,科学制定西湖区拆迁安置房建设回迁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西湖区已完成开工186.42万平方米,庆丰三期2号楼、文新街道骆家庄村等项目已完成回迁安置。
因地制宜实现城中村“一村一策”
两年前的西溪沿山十八坞,西溪路沿线,紧挨着的房子填满山谷间的空隙,落地违建、阳光房、简易棚随处可见,抬头就是蜘蛛网般密布的电线,路边生活污水横溢。城中村改造改变了这一切,在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只拆违建,不动根本”是基本原则。
十八坞中的王家坞、庙坞、小龙驹坞、大龙驹坞同属东岳社区。居民何秀芬惊喜地发现,当违建墙体推倒,逼仄的弄堂拓宽至消防车也能顺畅进出,久违了十几年的阳光又照进屋里。“现在环境好了,抬头能看见天,低头能看到流水,这日子惬意啊。”
浙江南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负责东岳社区四个坞的“城中村”改造设计,在最初规划时,设计师实地走了不下十遍。“王家坞生态环境最好,可重现‘一曲溪流一曲烟’的江南风貌;庙坞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重点打造‘禅文化’;小龙驹坞最精致;大龙驹坞最有生活气息。”
东岳四坞是西湖区城中村改造的一个缩影。“一村一方案”是在城中村改造启动伊始就定下的规矩,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是为了这些古“村落”再绽芳华。“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进行全面考虑、系统梳理。”区美丽办相关负责人说。
文化传承展现城中村独特韵味
城中村改造,是蜕变,更是民生福祉。
十八坞上头的杨家牌楼,曾因违建变成“暗渠”的牌楼溪变得更美了。在这里住了70多年的杨善昌很感慨:“牌楼溪中段有个亭子,看风景很好;下面有个五曲桥,拍照片很漂亮。”
牌楼里还新辟了一个便民服务中心,申请智慧养老设备、办理居住登记等,家门口就能办。“老底子的环境和感觉回来了,现代化设施一样都没少!”
将文化传承和民生项目结合起来,是我区城中村改造的特色之举。区美丽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充分发掘历史文化价值、科学研究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民俗价值,如建设骆家庄文化家园,记录老底子蒋村水上人家的过往。礼堂内有年轻人喜欢的健身房,也有老年人喜欢的茶室,进出中抬头一望,便是那千年龙舟。
“我区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点,河汊纵横交错,以骆家庄文化礼堂中小舟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传承,成为城中村发展变迁的见证。”区美丽办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