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踏勘是整个审批流程中耗时最长、技术最为复杂的关键环节,企业在申报时往往较难把握。为方便企业办事,少走弯路,区审管办从优化踏勘流程、压缩踏勘环节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审批服务“现场踏勘现场办”审批模式,大幅减少企业办事跑腿次数,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率。 一、部门审核前置,165个事项实现“提前办”。一是审批材料网上提交。牵头梳理西湖区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对其中涉及现场踏勘环节的16家部门共165项事项,打通全链条网上办理渠道,实现现场踏勘事项100%网上办。申请人可通过“浙江政务服务网”或“浙里办”App(浙江政务服务App)等线上平台进行网上申报,减少企业因提交材料、补交材料的跑腿次数。二是现场情况提前审核。企业通过网上渠道提交申请材料的同时,可将现场情况的照片或视频一并提交给办事窗口,窗口按照审批要求对企业现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指导意见。通过将现场情况审核前置的方式,有效提升现场踏勘“一次性通过率”。以城管部门“利用广场等公共场所举办文化、商业等活动许可”事项为例,通过审核前置,现场踏勘一次性通过率达到100%,较正常流程提高了40个百分点。三是建立预约踏勘机制。按照“预约踏勘、精准服务、高效便民”的原则,建立预约踏勘机制。接到踏勘申请后,第一时间与申请人取得联系,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前提下,提前约定踏勘时间,并按照踏勘模版高效完成踏勘,为企业省时省力。 二、带着批文看现场,100个事项实现“现场办”。一是缜密梳理事项清单。对全区165项现场踏勘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对于能够通过事后监管及时纠正或调整、无重大社会影响的,且区级部门能独立完成审批的100个事项,实行“带着批文看现场、现场合格就发证”现场办的审批模式。二是窗口批文提前出证。改革前,窗口需要在现场踏勘合格之后,才能返回制发批文或证书。改革后,基于对现场情况的前置审核,窗口对企业现场情况已有大致的了解,在组织现场踏勘前就将批文或证书印制出来,并在踏勘时一并带至现场。三是现场合格当场发证。改革前,现场踏勘合格后,企业还需再到窗口领取审批结果。改革后,窗口带着批文看现场,现场条件合格,当场就把批文发给企业,不但减少企业跑腿次数,也大幅压缩了企业拿到证书的时间。以民政部门“单位申请门(楼)牌号码及门牌证”事项为例,改革前,从窗口核定现场踏勘合格到企业取得门(楼)牌号码及门牌证需要10个工作日,改革后,平均时间缩短至3个工作日。 三、取消踏勘环节,38个事项实现“承诺办”。一是以承诺代替踏勘。对100项“现场办”事项中的38项高频简易审批事项,实行承诺制审批。在符合承诺审批的条件下,企业在提交申请材料时,可以一并提交关于申报信息的真实性、申请内容的规范性的书面承诺。审批部门在接到企业承诺书后,可立即予以制发批文或证书,并以邮寄方式进行送达,实现企业办事“跑零次”。二是强化事后监管。审批部门在做出承诺制审批后,通过加强企业履行承诺的后续监管,形成“服务告知、预警纠错”的日常监管机制,在申请人实施被许可行为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对其行为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实施监督。三是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按照《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浙江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等有关文件精神,探索建立企业承诺制信用信息共享工作机制。由10家实行现场踏勘“承诺办”的窗口单位及时向区行政服务中心提供企业失信信息,区行政服务中心建立并及时更新《承诺制审批失信名单》,向审批窗口实行信息共享。对“未按承诺内容达到申报条件”的申请人,审批窗口将不再提供现场踏勘“承诺办”改革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