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区卫健局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平稳推进卫生健康机构改革,持续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和“幸福西湖”行动在卫生健康领域深入实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健康、转模式、强基层、重保障为着力点,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更贴心的健康服务,努力提升全区居民的健康服务获得感。 2019年,我区东西部对口健康帮扶工作获得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高度肯定;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顺利通过杭州市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等级C级评估;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绩效考核位列居全省第二和全市第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考核位列杭州市第二;“医养融合西湖模式”上榜全国200例医养结合典型经验,相关工作在浙江—吉林省际医养结合座谈会、全市老龄委全体扩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获评全国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镇街),成为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培训班的考察参观点;在文溪中学高标准建成西湖区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并被确定为省级青春健康教育基地。西湖区卫生监督所被浙江省卫健委评为全省第一批卫生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机构。三墩、转塘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国家卫健委2019年度“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中被通报表彰。 一、主题教育引领基层党建工作,卫健铁军凝聚力和责任感与日俱增。 1、牢固思想根基,锤炼党员干部自身素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抓住重点学、破解难点学、创新形式学,健全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机制,在党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中层干部专题培训、支部主题党日中,把学习《选编》《纲要》《摘编》等内容作为重点,积极开展集中学习和专题研讨。区管领导干部结合课题的进展,完成调研报告9份,全系统理论学习心得150余篇,学习强国APP参与率基本保持100%。“创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夯实文明创建基础”被评为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区疾控中心支部被评为市卫健系统党建示范点。 2、强化党建责任,消除组织工作薄弱环节。制定或修订了《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党建工作考核标准》《局属班子考核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党建工作责任意识。开展专项整治中提升,组织对80余名局管干部进行了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自查,对2100余名全系统在职和离退休干部进行了出国(境)证件管理自查。并结合实际找差距,收集各类特色清单42条、问题40条,梳理后形成大讨论查摆的突出问题18个,支部微建议8条。 3、抓好监督执纪,规范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主动开展区委第三巡察组巡察“回头看”情况反馈意见专项整治工作,局主要领导带头抓整改,对4名问题相关责任人进行了提醒谈话。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廉政风险排查防控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确定2019年度区卫健系统清廉医院示范单位的通知》《西湖区清廉医院标准化建设考评细则》等相关文件,加强定期分析分析,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级清单制度,运用好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对8家单位的12个问题组织了提醒谈话。建立卫健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品牌“健·西湖”清风讲堂,开展“清廉西湖”创意微信大赛作品征集,营造清廉医院氛围。 4、抓实人才建设,锻造卫生健康铁军能力。落实人才强卫战略,认真做好卫技高级职称晋升“评聘合一”政策解释和有关政策使用,晋升41名,其中正高3人。2019年完成区名医工作室与卫计人才梯队换届选拔工作,现有区级名医工作室7个,各层次梯队人才41名。认真抓好各层次人才培训,强化省市级科研课题的管理,全年组织申报省市级课题 13项,立项3项,在研课题共23项,指导验收课题3项。积极搭建平台,扎实开展各类岗位培训,全年组织375名医务人员参加国家级、省级继续项目培训班14期;组织456名全科医师参加杭州市全科医师继教专项培训;选派73名业务骨干到省市级医院进修全科、急诊、儿科、妇科、口腔等专业,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服务能力。开展卫健系统竞赛比武,检验医务人员技能水平,为培养人才和开展继教明确方向。 二、扎实推进健康西湖体系建设,“健康浙江”西湖模式取得积极成效。 1、健康西湖工作统筹协调水平进一步提升。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健康西湖建设工作机制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格局。区健康指导中心实体化运作,先后出台4个指导性文件,健康西湖推进工作实现连续、系统、协同、整体性。建立工作例会、信息报送和通报等制度,健康西湖建设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实现了健康西湖建设的面上协调统筹和局部重点推进,在2018年健康浙江考核中荣获“优秀”。 2、健康西湖考核指标进一步完善。围绕主要目标任务要求,组织开展2019年健康浙江健康杭州政策解读。结合我区实际,兼顾健康数据的可获得性,精准分解个性化指标,建立相对稳定的健康西湖考核指标框架。细化落实具体指标项目,实时掌握部门单位具体指标动态,逐步健全考核监测自评机制和健康西湖考核细则。 3、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快速推进。环境质量得到改善,1-10月,西湖区PM2.5指标位列主城区第1名。校园健康全面提高,开展“心理、体质、近视防治”等健康系列护航行动,预计健康促进学校建成比例2020年将达到60%以上。健康设施建设大力提升,浙大一院之江院区和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城西院区顺利启用,12家西湖国医馆分馆全面投入使用。健康促进活动广泛开展,完成省市区健康机关、医院等12类健康细胞建设226家;举办 2019年西湖区“市民健康知识大赛暨第二届健康家庭大奖赛”,启动西湖区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三年行动计划,截至目前,15家农村文化礼堂已开展健康素养活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4、爱国卫生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实施“着力解决制约城乡环境卫生、影响市民健康因素”的问题导向性工作方法,落实精细化、网格化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工作,开展“区、镇街、村社”三级控制蚊媒全覆盖督查,建立每月2次的蚊媒密度监测和通报制度,圆满完成云栖大会、“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等重大活动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全面开展以“共推厕所革命,共促卫生健康”为主题的第31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形成全民参与爱国卫生的浓厚氛围。 三、不断夯实疾病防控安全线,全区公共卫生安全局势平稳可控。 1、卫生监督执法效能得到全面提升。以全力推进“双随机”抽查监管工作的实施为契机,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共完成国家和省级双随机任务501项,100%实现规定时限内行政处罚结果网上公开。集中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专项整治”“中医保健机构专项整治”“母婴保健专项整治”三个专项行动。联合区公安、教育、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开展全区公共场所控烟综合执法联动检查。进一步规划卫生监督执法和投诉举报受理等流程,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卫生监管方法,10月,区卫生监督所被省卫健委评为全省第一批卫生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机构。 2、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严格落实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专防专控,以及学校公共卫生每月会商等机制。扎实落实蚊媒监测、疫情评估、健康宣教、应急演练等措施,持续做好登革热、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防控,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可控。慢病综合防控深入推进,预防接种规范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监督执法检查实现预防接种全程全局全覆盖,未发生因疫苗接种引起的上访事件。 3、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精卫患者管控工作持续深化。在杭州市首创辖区产妇免费早期心理评估访视工作,全年完成产后心理评估5810人,及时转介或干预有心理异常情况的产妇。成功举办杭州市首次区、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联合进行的2019年西湖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应急处置演练。全区3895名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实现规范性分类管控,共随访19227人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4.62‰)、在册管理率、规范管理率、规范服药率等各项核心指标均超过健康浙江考核要求。对第一批筛选出符合治疗条件的3位患者进行了免费社区长效针治疗,相关工作经验先后两次在全市专项工作会议上交流,并得到陈卫强副市长批示肯定。 4、妇幼生命安全得到更有效的保障。引进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解放军903医院、市一医院等专家下沉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高危门诊,进一步做好高危孕产妇的早发现早干预。牵头在浙江医院三墩院区成立西湖区城西中小医院临床输血服务中心,解决民营助产机构输血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的难题,全力保障产科用血。全年未发生孕产妇死亡,未发现因母婴传播所致的艾滋病、梅毒阳性儿童。省市两级民生实事新生儿先心病筛查项目全面完成。城居参保适龄妇女两癌筛查(宫颈癌检查、乳腺癌检查)超额完成省级考核指标。 四、提档升级健康服务体系,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康需求得到满足。 1、区院合作项目全面落地,15分钟健康服务圈进一步完善。浙医一院之江院区1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城西院区10月16日顺利启用,5大区院合作项目全面完成,有效均衡了我区省市优质医院分布密度,有效提升了我区医疗卫生服务品质。区域院前医疗急救体系更加完善,浙医一院之江院区和浙江医院三墩院区的新建及改扩建急救站点投入使用。蒋村诚园、留下东岳等5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已完成建设,村社卫生服务站点覆盖进一步健全。转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已经立项,迁建资金由之江城投先行支付。12家西湖国医馆分馆全面投入使用。社区卫生服务相对薄弱短板逐步得到补齐,15分钟健康服务圈更加完善。 2、智慧医疗项目全面实施,居民健康获得感进一步增强。2019年区级实事项目: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甲状腺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省市区三级超声远程诊疗系统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对30103人进行了筛查,其中远程诊疗专家会诊19例;完成区平台对接杭州市城市大脑“舒心就医”综合数据平台系统,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市级医保参保人群推出“先看病后付费”舒心就医服务,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跨院调阅共享,截至目前,全年共服务265102人次,履约金额累计299.75万元,舒心就医指数累计35%,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跨院调阅诊疗数据累计132.86万次;在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区域医疗服务协作系统,以市中医院为载体,开展区域临床影像疑难会诊中心、临床心电疑难会诊中心,辖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三甲医院专家的免费会诊服务,全年累计为居民提供影像疑难病例会诊657例,心电疑难病例会诊312例。全区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接入杭州健康通APP,居民能通过APP实时在线预约社区专家号源、儿童疫苗接种等在线服务,还能查询体检报告、住院费用清单、电子健康档案等。 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更实,健康管理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家庭医生签约个性化服务举措从重点对象延伸到一般人群,截至11月底,开具慢病长处方130738张,建立家庭病床657张,完成2020年度家庭医生签约24.5万人。“西湖家医”APP使用功能进一步拓展,实现细化分类健康管理,互联网分级诊疗服务进一步优化。区属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数据与杭州市中医院、浙江医院的诊疗数据实现互联,家庭医生在进行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时能共享到签约居民出入院信息及相关的诊疗信息,实现了全程连续健康管理。坚持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绩效考核方案,进一步提高签约服务的可及性和满意度,全年通过“西湖家医”APP开展签约居民短信或电话服务92.6万人次,家庭医生接收签约居民上级医院出入院提醒1395人次,提供省市医院预约挂号等转诊服务26314人次。 五、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医疗安全和医患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1、狠抓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化解矛盾纠纷于萌芽状态。针对当前院感防控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组织全区348家民营医疗机构和12家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院感防控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提高医疗机构风险防范能力。联合区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医疗美容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对辖区所有41家医疗美容机构进行全面检查,进一步规范医疗美容行业。全面完成辖区医疗机构的年度校验监督检查工作。依托区医学会平台,将医疗质控管理覆盖面由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部门向辖区所有民营医疗机构延伸,实行同质化管理。及时处理群众信访,有效化解医疗纠纷,全年处理医疗纠纷、投诉共465件,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强化与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对接沟通,做到监督执法等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合力化解矛盾纠纷。辖区全年未发生较大较严重的医疗安全事件,未发生因医疗纠纷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医疗安全形势基本平稳。 2、扎实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以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复审。重点从人才、设备、经费等方面着手推进中医类特色学科的建设,北山、西溪、三墩3家中心获批杭州市首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项目。推荐北山、西溪和三墩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申报杭州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选拔留下中心的戴建兵为浙江省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十百千”人才工程(杏林工程)优秀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对象,西溪中心的黄丽华和留下中心的罗燕萍作为2019年省级名中医传承人继承浙江省名中医。加强中药饮片和代煎药品的源头质量管理,每季度针对全区中药饮片代煎代抓企业进行一次飞行检查。强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中医药服务项目管理,通过落实加强培训、定期督导、实时通报等措施,切实做好中心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工作。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角建设、中医义诊宣传等活动,遴选短视频、折扇等作品参加全省中医药文创作品比赛,组建队伍参加全市中医保健“八段锦”比赛并获三等奖,营造了浓厚的中医文化发展氛围。 3、积极开展对口健康帮扶,提升受援地区医疗水平。区卫健局结合凯里市、镇远县、宣恩县等西部三地群众健康需求,坚持输送精干人才、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并重,扎实推进卫健系统15家单位同受援地单位“一对一”结对帮扶,加快提升西部三地的医疗技能和健康管理水平。全年共派出专业人员38人赴西部三地技术帮扶,累计接待门急诊患者9668人次,培训当地医技人员3230人次;接待宣恩、凯里、镇远三地卫健系统共149名医务骨干来杭培训;开展现场交流帮扶活动71场。赴湖北恩施挂职的张瑾医生结合当地实际,努力建设慢病管理中心造福一方群众,其事迹被新华社刊文报道,得到市卫健委充分肯定,2019年12月24日,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湖北恩施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视察了由我区援恩施医生张瑾创建的椒园镇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充分肯定了杭州的对口健康帮扶工作,并向张瑾表示慰问和感谢。赴贵州凯里挂职的杨凯医生常年24小时驻守受援医院康养中心,被评为2019年度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六、持续深化卫生健康事业改革,着力解决“关键小事”增进居民幸福感。 1、医联体建设实现多模式发展。全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自主型医联体”“共建型医联体”等三类医联体,全面推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特色化发展,有效破解区域间医疗资源失衡问题。全年医联体内市级医院预约转诊服务近3万人次,每周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接省市医疗专家坐诊约60人次。 2、“出生一件事”实现零跑服务。加强与公安、人社、市民卡中心等部门的紧密协作,牵头协调推进“出生一件事”多证联办,在杭州市主城区首次实现出生医学证明、预防接种证、居民户口簿、医保参保、社会保障卡、生育津贴申领一站式联办服务,建立了“出生一件事”办理服务的“西湖模式”,截至目前,“出生一件事”已在辖区所属9家产科单位全面开展,全年累计办理1000余例。 3、省异地一卡通实现实时结算。西溪、蒋村、三墩等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开通省异地一卡通业务,只要是西湖区省内异地参保人员,便可直接进行刷卡就医,刷卡后医疗信息及费用便直接联网上传至参保地社保局,医疗保险费用按当地规则结算生成报销,无须回到当地进行报销手续。 4、计生服务管理实现转型发展。人口信息采集管理实现互联互通,生育登记、再生育审批实现与“一窗受理”100%对接互通,线上线下协同办理。4个母婴设施项目完成建设并启用。全面落实各项计生家庭扶助政策,积极关怀计生特殊家庭。顺利推进基层人口家庭协会机构改革。在文溪中学高标准建成西湖区青春健康教育基地,并被确定为省级青春健康教育基地。“青春健康教育线上见”等主题活动和“沟通之道”家长沙龙形成品牌效应;流动人口计生 “商会+协会”服务模式覆盖面进一步拓展,新增重庆、山东两地商会计生协。 5、老龄健康工作实现协同共赢。以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为试点,扎实推进全省康养体系试点工作,依托浙江医院老年康复和护理团队资源,为失智失能老年人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居家康复和护理,探索以“医院—社区—居家” 连续性医疗服务为特点的“西湖模式”康养体系。“医养融合西湖模式”上榜全国200例医养结合典型经验,相关工作在浙江—吉林省际医养结合座谈会、全市老龄委全体扩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我区获评全国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镇街),成为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培训班的考察参观点。举办重阳节敬老爱老大会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敬老爱老助老“最美”系列推选等敬老月系列活动。 第二部分 2020年工作思路 2020年,全区卫生健康工作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区委九届八次全会部署,牢守初心,勇担使命,围绕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疾病预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重大疾病医保和救助、应急物资保障等环节,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幸福西湖”行动在卫生健康领域得到全面深入的落实,奋力谱写西湖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实现我区卫生健康事业“十四五”期间的良好开局。 一、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 1、加强学习教育,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成效体现到增强党性、改进作风和推动工作上来,恪守职业道德,廉洁行医,文明服务,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服务规范中, 多种形式开展“健·西湖”清风讲堂活动,加强对医疗系统典型腐败案例的剖析,以案说法,增强医务人员遵纪守法守责意识,从思想上进一步筑牢队伍拒腐防变能力。 2、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发展基础。将清廉医院建设作为卫生健康行业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创建载体,打造党风清正的政治生态,院风清朗的行业生态,医风清新的道德生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深化“党建双强”创建活动,打造最强党支部。抓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制度,严格党员教育管理,使每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每个支部都成为党旗高高飘扬的战斗堡垒。 3、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积极践行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选拔任用一批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才,推进干部轮岗交流以及培养锻炼,加强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努力打造一支敢想敢干、善作善成的干部队伍。在医务人员招聘、人才引进等方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疾控中心倾斜。继续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技术比武等活动,通过上下联动、合作、带教,努力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二、转变模式,突出特色,推进健康西湖工作融合发展。 1、推进健康西湖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健康西湖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创新健康西湖建设,培养健康西湖建设工作的骨干队伍。制定出台健康西湖“15+X”三年行动计划,健全细化健康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全区公共政策健康影响评价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大健康运作机制,综合利用有效资源,全力打造健康中国“西湖模式”。 2、打造区域特色品牌项目。培育亮点工程,突出示范引领,开展健康小镇和健康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如龙坞健康小镇等西湖特色亮点。围绕区重点项目开展公共健康影响评价,调动全社会积极参与,推进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实施的具体化、政治化、制度化、项目化。 3、推进健康促进项目实施。强化部门联动,统筹好相关部门资源,构建以“大健康、广覆盖、接地气”为导向的公益性健康教育传播体系,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行动,扎实推进健康素养进农村文化礼堂等活动。创新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形式,积极培育健康社区、学校、企业、机关等12类健康细胞。 4、巩固爱国卫生长效机制。继续做好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完成国家病媒生物控制C级评估考核;继续巩固国卫复评成果,全面落实爱国卫生各项工作机制。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工作安排,将于明年10月至11月启动2021年国卫复评工作,并启动新一轮国家卫生镇的创建工作。 三、夯实基础,强化服务,持续深化卫健领域改革发展。 1、深化区院合作办医成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养结合发展模式,依托浙医一院之江院区、市妇产科医院城西院区、省立同德医院之江院区发展,改善和提升辖区医疗服务能力。全力推进转塘、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项目。202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工程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提升改造6个,新建2个。进一步完善村社一级的卫生服务站点15分钟全覆盖。 2、完善系统内信息化建设,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完善卫健数字驾驶舱,深化城市大脑“舒心就医”先看病后付费智能医疗服务模式的应用,积极推动“刷脸就医”服务等新技术的应用。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例与省市医院数据共享,实现电子票据应用全覆盖。建成12家区域医疗数字影像集中诊断系统,升级基层医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升辖区医生的诊断水平和居民就医获得感。 3、推动健康保障服务前移,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隔离点医疗保障人员配置,满足隔离点医疗需求,并继续做好疑似病例转运、诊疗的协调工作。持续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工作向医疗领域延伸。在目前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面开展夜门诊服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错延时服务,进一步优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提升群众在看病就医的“关键小事”中的感受度。 4、健全医政医管工作机制,规范医疗卫生安全有效。筹建区医疗纠纷调解专家库,完善医疗纠纷调解处理制度体系。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组织开展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净化医疗行业环境。强化疫情防控期间的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审、管、罚分段管理。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通行政审批、日常管理、卫生行政处罚等工作信息屏障,提升民营医疗机构管理效能。 四、有效防控,强化监督,全力保障公卫形势安全稳定。 1、加大疾病防控工作力度,坚守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继续按省市要求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抓好登革热、艾滋病等重点传染性疾病,及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加强传染病综合监测的基础上,确保学校等重点场所的传染病防控安全有序开展。强化卫生应急演练,确保学校等重点场所公共卫生安全。同时要继续加强预防接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疫苗安全。 2、健全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筑牢全区公共卫生网底。加大区、街镇、村社三级疾病防治网络建设力度,形成以区疾控中心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为基础,覆盖全区且功能完善的疾病防控体系。全面进行技术设备特别是实验室检测设备和现场监测设备等的配套升级,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中毒等技术检测需要。健全覆盖全区、组织严密、反应及时、处置果断的应急指挥体系,强化政令畅通、保障有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处理联动机制,确保人员、设备、车辆和物资随时处于临战状态。 3、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进辖区社会和谐稳定。在2019年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弱监护患者长效针剂治疗推广等5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精卫患者的检出率,持续做好所有精卫患者的规范化管理,重点做好肇事肇祸倾向患者的管理治疗工作,强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做好重大活动精卫病人稳控工作,确保重症精神障碍患者可管可控。 4、强化卫生健康监督执法,维护辖区医疗卫生秩序。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保持打击“两非”高压态势。推进智慧监管,提高执法效率的同时保证执法公平性。加大打击非法医疗美容力度,有效遏制非法行医蔓延。强化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监管,整合医疗废物监控平台,加强在线监控管理。 五、围绕中心,统筹发展,全面落实卫生健康工作任务。 1、扩大老龄工作品牌影响力。履行好老龄服务综合协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充分发挥卫生资源对老龄工作的健康支撑作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开展紧密医养联合体、安宁疗护、老年心理关爱服务等试点工作,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深化“敬老月”系列活动和“敬老文明号”创建等工作,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敬老助老活动的热情。以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健康老龄化环境建设,着力构建六位一体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力争首批国家级老年友好试点社区1-2个。 2、提高人口妇幼健康工作水平。重视并推进母婴设施建设,提高标准化母婴室的配置率和使用率,有效推进生育友好型城区建设。牵头做好我区0-3岁托育服务工作,加强日常监管、搭建综管平台、强化安全卫生工作、规范托育机构备案管理、加大政策宣传,加快对现有托育机构的摸底整改。继续巩固五星级妇儿保门诊创建成果,加快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儿童健康服务水平。继续落实基层人口家庭协会改革工作,有效发挥各级协会作用。 3、抓好医学科教和人才工作。围绕提升医务人员医疗业务能力,加强人才培养。多层次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继教培训、社区护士岗位培训等系列培训,提升卫技人员业务技能。积极推进中医“治未病”工程,加强中医人才梯队的培养。加强区级医学重点学科和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竞争力。 4、统筹做好系统其他重点工作。继续深化对口支持和健康扶贫,持续强化控烟、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综合治理、垃圾分类、文明指数测评、美丽单位创建等工作,继续做好健康宣教、干部保健等工作。优化无偿献血服务,加强无偿献血社会宣传。不断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