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67989215-5/2020-09628 文号:
公布日期: 2020-06-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湿地博物馆 统一编号:
 
 
中国湿地博物馆2019年工作亮点及2020年工作思路


 

2019年,中国湿地博物馆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立足生态文明建设,对标“六高”标准,举办专题展览和特色活动,丰富研究成果,着力打造“最有温度的博物馆”。截至10月末,接待游客89万人次,先后获得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代理执行主任乔伊斯·姆苏亚,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等多位领导的批示,现将2019年特色亮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特色亮点

湿地博物馆始终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到具体工作中,从生态环境研究、青少年绿色教育、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场馆环境等多个方面努力前行,践行“绿无边·爱无限”,积极展现西湖区美丽形象。

1、垃圾分类特色模式。

在世界地球日策划第二届废弃物艺术展,用展览的形式呼吁大家关注垃圾分类、关注地球环境。今年,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代理执行主任乔伊斯·姆苏亚率考察团也来参观了展览,并参与互动体验,写下了世界环境日的寄语。此外,博物馆还通过成立由240名小学生组成的“垃圾分类小小讲师团”、宣教员走出去开设科普讲座、上线“i垃圾分类”小程序、举办“垃圾分类好声音展”等,做好垃圾分类推广工作,形成涵盖展览、活动、线上推广三方面的宣传模式。浙江省副省长彭佳学前来调研考察;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专程前来考察并批示表示博物馆的有益探索“值得肯定”。

2、建成湿地植物网站。

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建立湿地植物的专业网站,建立向公众开放的湿地植物信息查询系统,网站包括入侵植物专题、保护植物专题和西溪植物专题,收录214科2167种湿地植物数据。目前已经上线试运行。

3、馆校联动打造场馆。

今年,中国湿地博物馆再次建设了第二座“校园博物馆”,把博物馆办到学校中去,让藏品“活起来”。联合杭州市行知第二小学建设以蝴蝶为主题的“校园博物馆”,并结合学校教学内容开发科普课程,如主题科普剧、生态学观察、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等。

4、绘画大赛创造新高。

2019“我的湿地旅行手记”湿地主题绘画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18409件,举办大赛同名获奖展览。此外,基于绘画大赛发起成立的“小火柿”助学基金,今年则以爱心企业家捐赠、义卖、拍卖、公益科普活动等形式募集资金,截至目前共筹得善款144000元,资助133名我区双浦镇困境儿童。

5、经典献礼70周年。

一是设计开发3条西溪红色旅游线路,拍摄《不忘初心,情系于民——毛泽东北高峰诗词之旅》纪录片1部。二是出版《西溪教育偶拾》、《西溪心影》、《西溪花语》、《西溪原住民口述史》、《廿四节气里的西溪韵味》、《杭州西溪历史文化景观研究》、《西溪名人》系列共5册;启动《西溪青少年读本》系列和《杭帮菜大全西溪篇》编纂工作。三是于上巳、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昆曲、越剧、越调吟诵、杭州本土相声等传统文化展演,引进古琴教学,惠民利民举办活动推进传统文化兴盛。

6、展览宣传生态成果。

今年,博物馆先后策划推出8场大型专题展览。展览从生态、文化、艺术三个方面着手,着力打造西湖区生态文明建设展示示范点,包括“久远的记忆——宁夏岩画特展”、“圣贤之道——阳明的故事展”、“匠客”废弃物艺术展、我的湿地旅行手记——2019年湿地主题绘画大赛获奖作品展、龙渊重器·韵绕九州——当代龙泉青瓷精品展、“我若盛开,蝴蝶自来——中国古典蝴蝶艺术形态展”、“活化-以中国土家族泛博物馆为例”、“跟着高宗游西溪——南宋记忆主题展”。

7、科普活动走出场馆。

全年完成场馆科普讲解300余场;围绕湿地生态学科普和湿地民俗文化课程两个版块开发11个主题科普课程;宣教员走进西湖区转塘、留下、双浦、蒋村、西溪等多个街道社区的文化家园礼堂开展12场宣讲活动;湿地生态学科普营前往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永康舟山镇杨溪源湿地、绍兴鉴湖三个省内重要湿地考察研学,以纪录片的形式在浙江少儿频道及视频网站播放,收获了近百万点击率。

8、藏品征集收效显著。

截至10月底,2019年共征集到各类藏品1069件,其中腔肠动物标本45件,节肢动物甲壳类标本359件,软体动物双壳类标本665件。另外,协助行知二小征集节肢动物昆虫标本895件。

9、内部管理对标“六高”

一是主题教育提升精气神。通过输送科普进校园、精准扶贫、传播好声音、优化公共服务等特色做法,在规定动作之外,结合博物馆工作,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联系,对标高要求,彰显西湖特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二是对负一楼科普教室进行升级改造,建设科普法治基地;完成博物馆序厅澳大利亚大堡礁展项改造和场外绿化补种等工作,美化场馆环境;通过部分场所更名、入口LED屏幕更换、通道童趣彩绘、展厅采光顶玻璃防爆隔热,逐步改造场馆细节之处。三是出台内控管理制度。编制出台《中国湿地博物馆内部控制手册》,进一步提高博物馆的内部管理水平,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同时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二、问题不足

一方面是特色项目仍需进一步包装形成品牌。馆内的亮点工作如“匠客”垃圾分类、“校园博物馆”等,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拓宽合作渠道,形成整个西湖区的特色品牌。另一方面是场馆基础设施部分陈旧老化。博物馆开馆已经十年,陈展设施设备以及安防设备陈旧老化现象严重,很多设备已经停产淘汰,造成设备损坏无法维修,为博物馆日常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且随着博物馆运营的不断进步,现有展示空间布局不合理,限制了我馆在收藏展示、教育服务、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发展。

三、计划思路

1、打造生态文明金字名片。2020年,博物馆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创新的魄力,着重在打造“最温暖的博物馆”上继续努力前行。一是力争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模式。把第三届垃圾艺术展览进行升格,扩大展览影响力,全面打造“垃圾分类小小宣讲团”创造杭州生态环保理念宣传的平台。二是中国湿地植物数据库全面上线,建成后的数据库,根据湿地的标准界定湿地植物生境范围,研究形成中国湿地植物名录,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建立湿地植物网上查询系统,展示湿地植物数据信息,普及生态知识。三是深化推进“小火柿”助学基金,计划在绘画大赛“画一画”的基础上再配备“说一说”的形式,如“小小湿地解说员”大赛、“家乡湿地推广视频”大赛等,继续扩大活动影响力和参与性,鼓励青少年描绘祖国生态之美。四是推进校园博物馆三期建设。初步选定以螃蟹为主题,加强馆校联动,同时做好前两所校园博物馆的管理,打造青少年绿色教育典范。

2、开展“美丽中国·美丽西湖”系列活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我馆作为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西湖区唯一一家省级基地,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五星基地的作用,通过各项举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是开展绿色燎原湿地科普营。把省内湿地优秀经验如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通过青少年的体验学习传播出去,甚至走出国门,搭建生态教育大网,通过“生态护照”打卡的形式,鼓励青少年用脚步丈量“美丽中国”。二是继续深挖西溪历史文化,出版《西溪青少年读本》系列全6册、《旅游符号学视阈中的景观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杭州西溪湿地为例》和《杭帮菜大全西溪篇》共8册全书,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三是开展湿地主题绘画大赛展、中国竹篮文化展等专题展览,深化开发湿地生态学和湿地文化艺术科普课程开发,开展越剧、昆曲、杭州评话等传统文化展演等,丰富展览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美丽中国”形象。四是引进西泠印社文创商店,根据中国湿地博物馆主题和特色开发2-3款文创产品,探索“天下第一名社”与生态文明、湿地民俗的碰撞,深挖中国文化融于现代审美。

3、管理建规范发展聚合力。明年,博物馆除了对外的品牌建设,也要在十周年的基础上步入新的台阶,把内部管理和行业协作发展提升到新的层次。一是延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精神,做好常态化学习的部署,多开展服务群众的实践,实现博物馆WIFI全覆盖,继续多开展体裁丰富的学习,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二是作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湿地博物馆与自然保护区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立足西溪湿地,开展《杭州西溪湿地申报世界文化景观可行性研究》,为西溪湿地申报世界遗产提供基础性、引导性的技术指导,在此基础上凝聚全国同行,促进交流发展。三是以全区“美丽单位”建设标准为基础,对部分老旧展厅进行改造;重点打造策展人制度、安全防范机制建设,推动博物馆内部工作的改革创新,加强各部门的合力;同时完善工作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绩效,处处体现“西湖担当”,时时扛起博物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