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为西湖区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
发布时间:2020-07-10 10:46:29
来源:西湖区传媒中心 点击率:

xhb20200710-3-1.jpg

编者按:西湖不仅有颜值,更有智慧。近年来,西湖区在擦亮“美丽”金名片的同时,结合杭州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全国数字治理第一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西湖特色的数字赋能、迭代发展之路。

即日起,本报开设“数字赋能看西湖”专栏,通过报道在经济、民生、城市治理等领域数字赋能的显著成效,展示西湖区数字赋能让发展更高质量、让城市更有温度、让政府更加高效的生动实践。

钱塘江双浦一带的水位从7月6日下午5点的5.70米上涨到7月9日中午12点的7.73米;双浦内河水位在5.40米附近变化;钱塘江七堡一带水位在5.70米附近变化……

xhb20200710-3-2.jpg

日前,正值汛期,新安江水库正在泄洪,钱塘江水位也随之上涨,通过智慧治水综合管控平台,西湖区实时掌握钱塘江双浦一带的水位信息。该平台为江堤安全巡查和水位调控发挥了数据支撑作用。这是数字赋能在西湖区城市治理中的应用之一。

7月8日下午,西湖区举行“共享美好生活·西湖区数字赋能”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西湖区“数字赋能”工作情况,并介绍了城市大脑西湖文明实践平台情况和城市大脑西湖平台数字城管新探索情况。

数字撬动西湖新经济

日前,西湖区三墩产学研发展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浙江大学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三墩元空间也在这里同时上线。“一中心一基地”的亮相标志着浙江大学和西湖区的“政产学研”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西湖区紧扣“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坚定不移实施“做强、招引、培育、提升”“四个一批”,努力将数字经济打造成为西湖发展的重要引擎。

位于西溪谷区块的蚂蚁小镇,全力打造蚂蚁金服全球总部。此外,随着菜鸟供应链总部、阿里云产业园、中船重工等数字经济类项目的落地开工,将为西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19年,西湖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309.3亿元。今年,在疫情严峻考验下,一季度全区完成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117.1亿元,增长36.5%,增幅位列全市第一。并带动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58.48亿元,增长4.8%,增幅排名全省第二、全市第一。

今年以来,西湖区将疫情防控作为倒逼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大契机,加快建设城市大脑西湖平台和数字新基建,探索构建“1+6+13+X”数字驾驶舱西湖模式,强化数字赋能城市治理,努力打造城市大脑第一城。

xhb20200710-3-3.jpg

云栖小镇率先全市打造云栖小镇智慧泊车系统,将小镇所有12个停车场3689个车位全部接入城市大脑,利用精准调度算法,设置空闲车位道路引导牌,全面实现先离场、后付费。此外,欢快旅游20秒入园、30秒入住、舒心就医先看病后付费等场景应用持续推广。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总牵引,西湖区还依托“城市大脑”西湖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互联、实时信息共享。如三墩镇依托杭州城市大脑“民生直达”平台,首期上线12项惠民政策,通过政策流程再造、数据协同实现“零申请、零时差、零审核”。

目前,全区1798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共有1169项实现秒办,占比65.02%;除省市有特别规定外,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均已实现“网上、掌上”可办。

打造城市大脑西湖文明实践平台

家住西湖区的徐先生想周末找个地方和朋友打羽毛球,只需打开城市大脑西湖文明实践平台,地图上全区几十家运动场馆任他选择。若想要参加声乐培训,平台里搜索“声乐”,即可线上报名预约……上述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只是西湖区“数字赋能”的一小部分。

针对文明实践工作中存在的信息不畅通、供需不匹配等短板和痛点,西湖区用切实举措来补短板、解难题,目前正在试运行中的城市大脑西湖文明实践平台就是其中之一。

据西湖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大脑文明实践平台包括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医疗健康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志愿服务、文明创建等八方面内容,实现了文明实践的“阵地资源统筹”“人员队伍统筹”“群众需求统筹”。该平台App即将上线相关应用市场,向西湖区百姓进行广泛推广。

城市大脑文明实践平台包括“一码”“一图”“一中心”和“一驾驶舱”。

“一码”是指对全区299个文明实践阵地进行统一编码,每个阵地对应一个“实践码”。大家只要扫码,就可了解该阵地的概况、设施和活动,并能扫码预约场地、预约活动,或直接参加活动。

“一图”则是利用电子地图和可视化引擎技术开发了“文明实践地图”,把所有编码的实践阵地放到“一张图”上,群众可以在这张“图”上寻找周边有什么阵地、这个阵地能提供什么活动、能享受什么文明实践服务。也可以直接搜索场馆或活动名称,在线查看、实时预约。

“一中心”是在“一码”“一图”基础上,对“八大平台”的内容进行海量充实,建设了一个“掌上的”“移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目前有10万多个音频、视频课程和电子图书,免费供大家学习使用。

“一驾驶舱”是指管理部门使用的“数字驾驶舱”,主要对平台上的所有阵地、活动、志愿者和参加人员等指标数据实时呈现,精准评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成效,为辖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xhb20200710-3-5.jpg

加快城市大脑西湖平台数字城管新探索  

西湖区地势低、高差大,水系密布、地下管网错综复杂,容易造成城区内涝和水体污染。今年以来,西湖区不断加快城市大脑西湖平台建设,积极探索用数字赋能解决“治水、治路、治气”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治水方面,西湖区应用云计算、IOT、大数据等技术,建立了“监测、预警、调控”三位一体的智慧治水综合管控平台。全区河网水系图、排水管网图、防汛态势图、卫星遥测图等治水相关的基础数据,集成共享,形成“治水一张图”。同时,联合城管、水利、环保等部门,建立全过程跟踪、闭环处置的监管模式。在全区主要河道和管网部署了7大类,370个物联感知设备,能实时监测河道水质、水位、流量、水温等变化情况,动态掌握全区降雨量、管网液位以及排水设施运行情况,做到常态下的实时监测。有了这些指数变化,西湖区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就可以实现从事后处置到事先预防的治水能力。

xhb20200710-3-4.jpg

西湖区在治路方面也有不少“新动作”,联合辖区企业合力打造了“云上坦途”道路智慧监管平台,着力提升西湖区道路管养水平。

在平台上,可以看到每条道路被划分成若干个小网格,通过搭载集图像、定位陀螺仪等各种感知设备于一体的小黑盒,将每条道路每个网格的实时状况反馈到云端,通过云端的AI能力,对道路管养中拥包、塌陷等16种病害做到可视化呈现、实时化监测、智能化监管。

辖区每条道路都有一个相应的道路健康码。扫一扫道路健康码,不仅可以实时感知道路病害,还能及时向道路管养单位自动推送检修工单、对修复时间和质量进行自动评价。“云上坦途”试运行一段时间以来,问题发现用时由原先的5至7天缩短到1至2天;每天检查覆盖范围由原先的16条道路增加到65条以上,实现主干道全覆盖。

为全面提升燃气安全管理的水平,西湖区还建立了瓶装液化气监管平台,给辖区沿街商铺使用的每个液化气钢瓶建立电子标签码,以“一码通”监管瓶装液化气从燃气公司到用户终端的全生命周期。

“平台打通了燃气公司、监管部门和终端用户全链条的数据,每个液化气钢瓶从一离开供气站大门到用户使用完空瓶回到燃气公司全周期纳入监管,做到了监管全过程。”西湖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湖区还将燃气公司的例行检查、监管部门督查等业务全部纳入平台,一旦出现隐患,平台不仅会通知用户,还会通知物业、社区和监管部门,实现隐患处置全线联动。

目前2016家沿街餐饮用户3956个燃气钢瓶都处于在线监管状态。据统计,三年来,累计告警4.8万次,消除了420个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