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多方来袭,倒逼变革高效服务百姓 三墩镇位于杭州西北部,全域面积约38平方公里,人口超31万,其中常驻人口15万。区域内三墩北大型居住区是我市目前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居住区,其内经济适用房总量占全市1/6,廉租房总量占全市8.6%,镇内困难人员基数非常大,占常驻人口的19.5%。 与此同时,全镇共有社工428人,在当前的治理模式下,平均每人每月要服务困难人员400多个,收集审批材料300多项,跟踪审批流程500多道,巨大的工作量,面临着政策不能全覆盖的困境。 适逢新冠肺炎疫情强势来袭,多重考验下政府审批流程和管理方式变革迫在眉睫。杭州市“亲清在线”平台上线后,三墩镇积极思考探索,改变固有思维,以“百姓”为中心去思考问题,变“政策发布、政策解读、审核材料、政策兑现”的流程为“制定标准、协同数据”,将“坐店等客、审核材料”的管理方式变为“主动推送、无需材料、瞬间兑现”的服务模式。借助城市大脑下的民生直达平台,把惠民的政策秒达百姓,保障和改善了民生。 政策全面覆盖,确保应享者百分百惠及 三墩北有一名重度精神残疾病人孙女士,2018年10月迁入景溪社区。原本迁入当月即可申请两项残疾人补助政策,但由于孙女士病情严重把相关证件都藏了起来,家人无法完成申报,连续20个月未享受到相关政策。6月24日,三墩镇民生直达12项政策上线,该名人员数据直接接入城市大脑,一次性补齐了两项残疾人补助政策共计3500元。收到钱的当天,孙女士的母亲到社区表达了对民生直达的极度认可。 三墩镇通过民生直达共惠及困难人员23358人,惠及面达到了100%,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政策惠及面不仅覆盖到了每一个人,更温暖到了每一个家庭。民生直达能让省市区的惠民政策直达百姓,一个都不会少。 兑现及时到位,实现温暖零时差送达 7月1日是西苑社区居民赵奶奶80岁的生日,当天她收到了自己的第一笔高龄老人津贴,老人满脸幸福感地展示着手机上收到的提醒消息。 三墩镇有1.8万名常住老人,其中80周岁以上老人有近3000名,还有11位百岁老寿星。80岁老人高龄津贴是面向老龄群体的一项民生政策。在政策上线之前,每天社工都要去民政系统中人工查询80岁老人信息,每月收集好名单,在下月统一发放。上线后,系统通过对身份信息自动判别,在生日当天,可直接把高龄津贴准确无误地发放到老人的银行卡内,成为80岁高龄老人的“数字寿礼”。 本次上线的12项政策中有5项政策做到了零时差,原先一条政策兑现通常需要7—15天,现在统统归“零”,秒达百姓,实现了一天都不会差。 实现流程再造,解决资金层层审批问题 三墩镇上线这12项政策过程并不易,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亲自协调下,解决资金和数据两大难题,实现了流程再造。 “资金问题不在于拨付,而在于亟需打破资金的审批壁垒。”三墩镇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道,目前民生政策发放模式,资金从申请到发放需要经过个人提交申请、村社初审、镇街审核、部门审核、财政审批、部门发放六个流程,并由区级专项平台审批发放。最终,在区主要领导多次协调下,各部门统一了思想,将各条线资金汇集到一个专户,实现无审批一键直达。 据悉,本次上线的12项民生政策所需数据接口分别涉及公安、民政、残联、人社、卫健等多个领域,每一项政策的上线需要多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协同,在市、区两级数据局牵头组织以及与部门的反复沟通下,各部门转变了“通过审核来确保数据真实性”的观念,全力配合,把数据接口汇集到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数据集中运算,实现了“零”纸质材料,“零”申请,“零”等候,一键达。 践行基层减负,工作减量增效效果显著 本次上线的12项政策免除审核流程共计72个,免除线下纸质资料共计36件,减少审核等待时间共计105天,平均每天减轻社工工作时间约3个小时。“这些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更多地用在走访群众、解决问题上。”景溪社区书记朱恒峰对“民生直达”带来的减负效应连连称赞。 事实上,因为工作压力大,这两年三墩镇社工流失率近10%,民生直达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的同时,也切实实现了社工减负,降低社工因为工作压力大而辞职或调离的因素。 据悉,本次上线的12个项目惠及企退人员、残疾人、高龄老人、困境儿童、困难家庭等多个群体。在9月份前,还将上线12个项目,到年底实现三墩民生政策上线全覆盖。 “城市大脑创新了基层的治理模式,民生直达平台切实提升了百姓获得感。三墩镇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总体部署下,继续坚定不移地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方法和路径,为做强做优城市大脑,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窗口’贡献三墩力量!西湖力量!”西湖区三墩镇主要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