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讯息 |
|
招引高校经济项目100个、促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实现技术交易总额100亿,为了更好集聚高校智源优势,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助力西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年初,西湖区定下高校经济“三百”行动目标。截至2021年11月,西湖区累计引进高校经济项目21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125个,实现技术交易额152亿元,10月各项指标均已破百,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任务,超前达成目标。
高校经济发挥产业孵化力,新增项目量多质优
随着“高校经济”工作的大力开展,西湖区不断整合高校科技成果、人才、创新等方面要素,串联起高校资源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新增项目量多质优,更上一层楼。
西湖区高校经济项目规模的金字塔结构已经基本形成,现已完成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塔尖项目5个。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代表科技前沿水平的高质量企业:落地人工智能领域的西湖机器人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等企业28家;生命健康领域杭州博医微视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29家;智能制造领域杭州阪泉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15家;数字经济领域纯白矩阵(杭州)等企业37家,充分体现了高校经济项目的创新活力。
从行业分布来看,211家高校经济项目(企业)行业分布主要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从来源来看,西湖区今年落地高校经济项目的类别以校友项目为主,师生创业项目和校企投资项目作为重要补充。其中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成为项目的主要来源。此外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省外高校校友项目也纷纷在西湖落地生根。
平台载体吸附科技集聚力,硬核项目落户园区
创新平台载体能够为企业的创业和成长提供综合性的功能服务,是承载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高能级的平台载体甚至还能为地方产业上下游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吸附和集聚能力。
今年西湖区新增杭电数字经济创新科技园、浙师大智慧儿童教育创新创业园、国科大杭高院HIAS科创园、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等9个平台载体,共拓展空间20万方;新增西湖基因编辑中心、摩贝互工业物联网研究院、浙江未来交通科创中心等高能级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为高校经济项目和产学研项目的“引凤还巢”提供了肥厚的创业沃土。
其中三墩产学研服务中心落地“浙大系”企业34个;杭电数字经济创新科技园落地数字经济企业28个;西湖大学科技园落地孵化西湖大学项目21个;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落地12个人工智能创新工坊和16家企业。这些平台载体大多依托高校共建,在科技研发和人才团队上拥有“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未来也将成为更多硬核科技企业释放创新活力的新空间。
高校赋能企业发展创新力,引智攻关技术难题
企业是创新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西湖区通过校企联合创新、产教融合等模式,精准链接成果和市场两端需求,让高校资源更好赋能企业发展。全区1-11月登记技术合同7281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52亿元,同比增长36.1%。高校转化能力显著提升,其中浙江大学输出成果3492项,实现技术交易额25.6亿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输出成果317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4亿元;西湖大学输出成果4项,实现技术交易额1345万元。
通过发挥高端人才的牵引作用,主动靠前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工作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我区促进了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今年西湖大学2个科研团队入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西湖大学科瑞欧博士、林德亚太工程有限公司于恒获得“钱江友谊使者”奖项。周南嘉团队创建的西湖未来智造、高晓飞团队创建的西湖生物等一批高科技领域前沿项目也相继落户西湖。“人才+项目”一体化联动正逐步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攻关,共创优质技术成果。2020年我区高校共有131项成果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14项成果由高校独立完成,117项成果为校企产学研合作完成。日前发布的国家科技奖获奖名单中,浙江大学15项成果上榜,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分别有1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同时,建立高效的科研攻关组织机制,为行业“卡脖子”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探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今年已新增企业联合创新体项目8个,其中有4家入选2021年杭州市企业创新联合体,并围绕优势产业和重要领域,研发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技术,赋能产业新发展。
下一步,西湖区将把握高校经济“三百行动”先发优势,进一步深入和辖区46家高校院所的对接,通过“高层互动、中层联动、个体主动”的长效合作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让高校科技成果溢出更好驱动创新创业发展,推动西湖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善之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