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索引号
文号
公布日期
2021-03-18
公开方式
发布单位
统一编号
关于印发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1-03-18 11:20
浏览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杭州市西湖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将该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学习贯彻,全力抓好实施工作。
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
2021年3月18日
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二〇二一年四月
目 录
第一章 “十四五”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 - 1 -
第一节 “三全”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 1 -
第二节 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 4 -
第二章 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善之区............................. - 6 -
第一节 远景目标............................................................................................. - 6 -
第二节 指导思想............................................................................................. - 7 -
第三节 发展定位............................................................................................. - 8 -
第四节 战略路径........................................................................................... - 10 -
第五节 发展目标........................................................................................... - 11 -
第三章 聚力优势资源,在创新城区建设上引领示范............................... - 15 -
第一节 增强创新支撑力............................................................................... - 16 -
第二节 强化改革驱动力............................................................................... - 18 -
第三节 提升人才保障力............................................................................... - 20 -
第四章 聚力三创融合,在未来经济发展上引领示范............................... - 24 -
第一节 数字赋能“云创”发展....................................................................... - 24 -
第二节 加快提升“科创”水平....................................................................... - 27 -
第三节 做大做强“文创”产业....................................................................... - 29 -
第五章 聚力平台建设,在产业生态打造上引领示范............................... - 32 -
第一节 加快建设“三城”............................................................................... - 33 -
第二节 全力打造西溪谷2.0版.................................................................... - 34 -
第三节 大力提升“六小镇”........................................................................... - 35 -
第四节 构筑楼宇商圈生态........................................................................... - 37 -
第六章 聚力开放共建,在一体化发展上引领示范.................................... - 40 -
第一节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 40 -
第二节 扎实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 41 -
第三节 支持对口地区高质量发展............................................................... - 43 -
第七章 聚力品质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引领示范............................... - 44 -
第一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 44 -
第二节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 46 -
第三节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 47 -
第四节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 49 -
第八章 聚力惠民善治,在美好生活创造上引领示范............................... - 51 -
第一节 高质量建设全域优质西湖教育....................................................... - 51 -
第二节 深入推进“健康西湖”建设............................................................... - 53 -
第三节 全面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 55 -
第四节 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 57 -
第五节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60 -
第六节 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西湖............................................................... - 62 -
第七节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 65 -
第九章 强化实施保障,确保规划蓝图变成发展实效............................... - 68 -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核心作用................................................................... - 68 -
第二节 发挥政策协同效应........................................................................... - 69 -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 69 -
《杭州市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杭州市西湖区委关于制定西湖区(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善之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第一章 “十四五”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
第一节 “三全”首善之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加快打造全面小康、全域美丽、全民幸福的首善之区”的奋斗目标,聚精会神抓经济,对标一流谋发展,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1.数字经济发力,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7%,成为全市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城区,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587.6亿元,连续8年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数字经济开启加速模式,增速全省领先、全市首位。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空天信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金融科技、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表现突出。楼宇经济加速发展,成为杭州“亿元楼宇”集聚新高地。会展经济成为全区全市的新名片,成功打造云栖大会、2050大会等国际知名会展品牌。
2.特色小镇集聚,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紫金港科技城建设全面展开,纳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创建和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培育名单。落实省委省政府之江文化产业带发展决策部署,之江文化中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云栖小镇、龙坞茶镇、艺创小镇获省级特色小镇命名;蚂蚁小镇、浙大紫金科创小镇、云谷小镇成功列入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培育名单。黄龙、蒋村、莲花三大商圈楼宇经济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3.全域环境整治,“美丽西湖”成绩斐然。完成之江、三墩南北两大引水应急项目工程。全域消除劣V类水体,成功夺取“大禹鼎”。PM2.5平均浓度在主城区率先达到4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面实施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卫生和城镇秩序得到有效改善。大力实施“四边三化”行动,打造西溪路景观大道等公园景观节点。完成所有建制村的美丽乡村建设、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生态茶园建设。启动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推进龙坞、双浦美丽城镇建设。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长效管理,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成功创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主城区首个省级“无违建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4.坚持为民惠民,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和“幸福西湖行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优质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优质均衡发展指数省市领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有效。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省前10、全市前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47平方米,高于全国全省标准。幸福养老更具普惠性、智能性,率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镇街全覆盖。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5.探索数字赋能,现代治理成效彰显。城市大脑西湖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建成一批应用场景和数字驾驶舱。1630项政务服务事项(除省市有特别规定外)全部实现“网上、掌上”可办,行政审批服务满意率和实现率明显提升。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政府与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模式探索持续推进,成功创建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圆满完成G20峰会、云栖大会等重大活动安保工作。深化诉调对接、警调对接、检调对接,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专栏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 |||||||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发展目标 | 完成情况 | 属性 | ||
2020年 | 年均 增长 | 2020年 | 年均 增长 | ||||
1 | 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300 | 8% | 1587.6 | 7.7% | 预期性 |
2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户籍人口) | 万元 | 19 | / | 20以上 | / | 预期性 |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750 | 8% | 689.7 | 7% | 预期性 |
4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270 | 8% | 317.8 | 11.4% | 预期性 |
5 |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亿元 | 160 | 8% | 161.9 | 8% | 预期性 |
6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3200] | 8% | [2303.6] | / | 预期性 |
7 |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87 | / | 92.5 | / | 预期性 |
8 | 信息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35 | / | 口径调整,不再统计 | 预期性 | |
9 | 文创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38 | / | 口径调整,不再统计 | 预期性 | |
10 | 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比重 | % | 27 | / | 口径调整,不再统计 | 预期性 | |
11 |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16 | / | 16.7 | / | 预期性 |
12 | 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 | 2 | [0.39] | 4.1 | [2.13] | 预期性 |
13 | 高新技术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 | % | 60 | / | 80.1 | / | 预期性 |
14 | 专利年授权量(发明专利) | 件 | 6500 (2700) | / | 12549(5184) | / | 预期性 |
15 | 自营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33 | 7% | 34.6 | 8.1% | 预期性 |
16 | 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 亿美元 | 8 | 8% | 10.1 (省口径) | 4.8% | 预期性 |
17 | 人才资源总量 | 万人 | 45 | / | 45.2 | / | 预期性 |
18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 市统一 | 68666 | / | 预期性 |
19 |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43920 | 8.5% | 46180 | 9.5% | 预期性 |
20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 万人 | [10] | / | [30.23] | / | 约束性 |
21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 | / | 〈5 | / | 预期性 |
22 | 人口期望寿命 | 岁 | 83.8 | / | 84.5 | / | 预期性 |
23 | 其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 | % | 〉99 | / | 99.6 | / | 预期性 |
24 |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8.5 | / | 99.4 | / | 预期性 |
25 |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 张 | 55 | / | 59.2 | / | 约束性 |
26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 | 人 | 6.5 | / | 7.7 | / | 约束性 |
27 |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 / | 市下达 | / | 能 | / | 约束性 |
28 | 节能降耗 | / | 市下达 | / | 视同 完成 | / | 约束性 |
注: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年度预计数;2.固定资产投资因基数核减变动,无法计算年均增速;3.[ ]内为五年累计数。 |
第二节 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增添了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变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发展新动能不断积聚。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全省正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加快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杭州坚决扛起“重要窗口”省会城市的使命担当,锚定“头雁”标准,紧紧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战略导向,不断厚植创新活力之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大笔书写世界名城的时代篇章。
“十四五”时期,我区面临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长三角一体化、“四大”建设、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文化产业带、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云城等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部署,以及数字技术、新消费引领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都为我区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我区还面临多方面挑战,包括空间资源受到制约,整体已进入存量运营阶段,老楼宇、老商圈活力亟待激发;区域竞争加剧,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新冠疫情持续,基层社会治理、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省会城区人民群众的高质量民生需求仍难得到充分满足等。
综合判断,“十四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区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同时,应充分认识机遇和挑战内涵新的发展变化,遵循发展规律,提升发展能力,做到既善于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又强化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趋利避害,奋勇前进,全力打造“重要窗口”的西湖风景线。
第二章 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善之区
第一节 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率先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西湖风景线。
——实力西湖。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经济实力全省领先,杭州城市大脑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丰硕,构建形成数智引领、协同发展的西湖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西湖。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区和科技强区、人才强区,杭州创新源、国际人才港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全面体现。
——文化西湖。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民道德素质、公民科学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浙江文教城对产业发展、人民生活的溢出效应全面显现。
——美丽西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全面建成全域美丽的大花园,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幸福西湖。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率先实现共同富裕,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等,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法治西湖。全面构建整体智治体系,基本实现区域治理现代化,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平安西湖、法治西湖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第二节 指导思想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杭州西湖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打造杭州创新源、浙江文教城、国际人才港和金融科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教育中心、未来城市中心“四大中心”,全力构建“北强、南启、中兴”协调发展格局,围绕“拥江揽湖核心区、数字科创引领地、幸福宜居未来城”的目标定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善之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争当示范。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域党建”,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科学决策、高效执行体系,全面提升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凝聚最大力量、提供根本保证。
——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对标一流,不断厚植战略区位和资源集聚优势,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争取各项工作走在前列、争创一流,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争当领跑示范、彰显西湖担当。
——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民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人民主体地位,锚定共同富裕方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深化改革创新。坚持创新驱动,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市场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和保护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形成更多具有西湖特色的改革创新成果,争当改革创新示范区。
——注重全面均衡。坚持系统观念,切实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化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提高对内对外发展水平,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充分发挥城市大脑策源地、三创融合先行区优势和生态文明模范生地位,全面提升经济质效、城市面貌、治理水平,积极打造展示西湖、西溪“双西”胜景,展现核心区核心担当、核心作为、核心价值的“拥江揽湖核心区”;加快建设资本、高端人才、前沿技术等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以创新为内核的主动能不断释放的“数字科创引领地”;持续建设践行“两山”理念,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绣花式”精细化城市管理,以“匠心”做好每一件民生实事,打造宜居宜业宜养的“幸福宜居未来城”。“十四五”时期,以“一区一地一城”目标定位为指引,聚力推进“四大中心”建设。
——金融科技中心。充分发挥我区金融科技产业基础和科技资源优势,加强蚂蚁小镇等金融科技空间载体建设,加快营造世界级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圈,集聚国内外高端金融科技资源,培育、孵化金融科技企业,构建较为完整的金融科技核心产业链,打造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先行示范区。
——科技创新中心。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发挥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氛围浓厚的优势,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校经济培育,使我区成为人工智能、“互联网+”、生命健康、金融科技等领域的科创高地,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和杭州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文化教育中心。充分发挥我区教育品牌集聚优势,联动长三角主要城市高端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与交流,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国际知名教育品牌,进一步提升教育优质化、均衡化、智慧化、国际化水平,加快建成具有西湖特色、国际领先的文化教育中心。
——未来城市中心。以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规划建设为契机,以之江未来城建设为主阵地,以数字化现代城市治理和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为支撑,以文创、科创、云创“三创融合”和未来产业蓬勃发展为重要特征,打造智慧与绿色、人文高度融合的未来城市建设典范。
第四节 战略路径
从我区实际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出发,全面推动形成“北强、南启、中兴”的协调发展格局。
——北强:高水平发展北部城区(涵盖紫金港科技城、西湖大学城,浙大紫金科创小镇、云谷小镇,蒋村街道、三墩镇),做强城西科创大走廊东起龙头。以紫金港科技城和西湖大学城为龙头,聚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创资源,完善教育、医疗、商务等设施配套,推进三墩老集镇等改造,促进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便捷流动,加快建设科创要素集聚区,打造科创大走廊科研核心功能板块、世界一流科创空间,形成“重要窗口”西湖风景线的标志性成果,树立全国、全省创新策源地的西湖标杆。
——南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之江未来城(涵盖云栖小镇、艺创小镇、龙坞茶镇,转塘街道、双浦镇),推动南部城区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以之江文化产业带之江发展核和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之江未来社区、之江文化中心“四馆”、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打造云栖小镇、艺创小镇和龙坞茶镇升级版,带动转塘、双浦产业转型发展,全力建设面向未来、产城一体、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级滨水新城”。
——中兴:高品质改造提升中部城区(涵盖西溪谷,蚂蚁小镇,北山街道、西溪街道、文新街道、灵隐街道、翠苑街道、古荡街道、留下街道),复兴提振楼宇商圈经济。通过老楼宇、老商圈提升和老旧小区改造,从塑造特色、完善配套、改善交通、提升环境、彰显文化、数字赋能等方面,提升城市品质,构建“互联网+科技创新+时尚元素+专业服务”的楼宇商圈经济发展新生态。深化与浙江大学等区校合作,探索利用浙江大学科创和空间资源发展人工智能等产业。完善西溪谷和留下区域基础配套,推动千年古镇和未来产业的有机耦合。
第五节 发展目标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力争2025年重要经济指标做到“三倍增、三突破、三实现”,“北强、南启、中兴”战略取得明显成效,“四大中心”建设进展明显,全力建设“重要窗口”的西湖风景线,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争当示范,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担当作为。
——综合实力实现争先进位。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在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左右,力争为全市经济提质增效作出更大贡献。西溪谷、紫金港科技城发展水平再上台阶,之江未来城核心产业初具规模,楼宇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到2025年,力争全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600亿元,税收亿元楼宇增至50幢。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依托“三创”融合产业发展新模式,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全省前列,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450亿元,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
——创新策源能力全面增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创新要素进一步集聚,创新生态不断完善,城市大脑产业协同创新策源地优势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居全省全市前列。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到4.3%,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8.2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1500家,技术交易总额增长50%以上;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0万人,其中青年人才6万人、海内外领军人才100人。
——文化教育品牌持续提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全域优质发展的西湖教育新格局基本形成。到2025年,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96%,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99%。
——城乡环境全域宜居美丽。全域美丽大花园基本呈现,绿色成为西湖发展最动人的色彩,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高于85%,PM2.5平均浓度低于32微克/立方米,单位GDP能源消耗量明显下降。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党建统领的“四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各类风险防范应对能力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到2025年,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25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7.8人,人均预期寿命84.5岁。
——法治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实现法治西湖建设新提升。到2025年,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全面实现目录化、编码化、动态化管理,负面清单制度执行率100%;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平台和学校法治宣传教育实现全覆盖。
专栏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 |||||||
类别 | 序号 | 指标名称(单位) | 2020年 完成 | 2025年 目标 | 年均/累计增长 | 指标 属性 | |
经济发展 | 1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1587.6 | 2000 以上 | 7%左右 | 预期性 | |
2 | 人均GDP(万元) | 16 | 20 | / | 预期性 | ||
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亿元) | 590.3 | 1000 | [409.7] | 预期性 | ||
4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 | 37.2 | 45左右 | / | 预期性 | ||
5 |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16.7 | 16以上 | / | 预期性 | ||
6 | 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亿元) | 339.3 | 450 | [110.7] | 预期性 | ||
7 | 旅游总收入增速(%) | -13.06 | / | 7 | 预期性 | ||
8 | 亿元楼宇数量(个) | 23 | 50 | [27] | 预期性 | ||
9 | 上市企业数(家) | 24 | 50以上 | / | 预期性 | ||
10 | 做地总量(亩) | 2984 | / | [10000] | 预期性 | ||
11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317.8 | 600 | [282.2] | 预期性 | ||
1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 -3.1 | / | 6% | 预期性 | ||
13 |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 5.5 (部口径) | 8.1 | [2.6] | 预期性 | ||
14 | 引进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个) | 2 | / | [6] | 预期性 | ||
15 | 引进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个) | 10 | / | [50] | 预期性 | ||
16 | 自营出口总额(亿美元) | 34.62 | 40 | 3.5% | 预期性 | ||
17 | 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亿美元) | 14.34 | 18.3 | 5%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18 |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 | 4.13 | 4.3 | [0.17] | 预期性 | |
19 | 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80.1 | 80以上 | / | 预期性 | ||
20 | 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 65.2 | 88.2 | [23] | 预期性 | ||
21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 700 | 1500 | [800] | 预期性 | ||
22 | 技术交易总额增长(亿元) | 100 | 150 | / | 预期性 | ||
23 | 引进人才数(万人) | 1.6 | / | [10] | 预期性 | ||
24 | 引进海内外领军人才(人) | 21 | / | [100] | 预期性 | ||
25 | 引进青年人才(万人) | 1.2 | / | [6] | 预期性 | ||
民生福祉 | 26 | 每千人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 2.2 | 〉3.5 | / | 预期性 | |
27 |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4.4 | / |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 预期性 | ||
28 | 人均预期寿命(岁) | 84.48 | 84.5 | [0.02] | 预期性 | ||
29 | 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人) | 15 | 〉25 | [10] | 预期性 | ||
30 | 失智老人专区照护床位数(张/千人) | 0.4 | 2 | [1.6] | 预期性 | ||
31 |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 55 | 60 | / | 预期性 | ||
32 |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个) | 7.7 | 7.8 | [0.1] | 预期性 | ||
33 | 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 | 98 | 99 | / | 预期性 | ||
34 | 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 | 95 | 96 | / | 预期性 | ||
35 | 养老保险参保率(%) | / | 99 | / | 预期性 | ||
36 | 户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9 | 99 | / | 预期性 | ||
37 |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 | 0.003 | 0.002 | / | 约束性 | ||
38 | 主要食品安全和基本药物抽检合格率(%) | 食品 | 96 | 97 | / | 预期性 | |
药品 | 100 | 99.5以上 | / | ||||
城乡环境 | 39 | 单位GDP能耗降低率(%) | 9 | / | 市下达指标 | 约束性 | |
40 |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 86 | 85以上 | / | 约束性 | ||
41 | PM2.5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 | 30.4 | 32以下 | / | 约束性 | ||
42 | 城市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 | 100 | 100 | / | 预期性 | ||
注:1.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2020年数据未出,表格中为2019年数据;2.[ ]内为累计增量。 |
第三章 聚力优势资源,在创新城区建设上引领示范
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策源、改革助力、人才集智“三位一体”,深化区校战略合作和产教融合,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强化与我区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创新源动力和要素支撑力,力争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第一节 增强创新支撑力
围绕打造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聚焦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金融科技、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探索构建高校经济“西湖样本”,打造创新创业新高地。
1.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坚持科技创新在推动西湖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全力加强科创平台建设、培育壮大科创主体,以科技创新催生“内涵型”增长新动能。全力推动“三城一谷六小镇”建设,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全力支持西湖实验室、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云栖工程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构建“国家实验室—浙江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研发平台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企业—国高企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加快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促进高成长性科技初创企业发展,打造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产业集群。
专栏3: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500家以上。 雏鹰企业:到2025年,市“雏鹰计划”培育工程企业达1000家以上。 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5年,“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企业达1400家以上。 |
2.完善全域创新创业生态。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全面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区域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人才链、资金链有效集成、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全天候、全过程、全要素、全社会参与的创新体系。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提质升级,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孵化器)+特色楼宇(加速器)+产业园”多层面、立体式产业创新创业基地,推动运营主体多元化、运营模式市场化。聚焦空天信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建设,全面提升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等向重点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推动科技金融创新,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3.打造高校经济“西湖样本”。推动区校深度合作,按照“1+3”高校经济集聚区总体布局,以“一带”(文一路科创大道)和“三片区”(紫金港片区、之江片区、小和山片区)为主阵地,重点推动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聚焦区域主导产业,挖掘高校资源,推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文一路校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校区等打造特色科创园区。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创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产业技术转化高地。增强浙商大创业园、文华·创立方等创新创业载体“双创”服务功能,培育壮大产学研项目。加强校企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探索推进定制化技术成果转化。实施“实验室共享”工程,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校友企业回归行动,拓展高校系企业主体规模。组织开展系列校地交流活动,营造区校创新创业、互联互动的浓厚氛围。
专栏4:“高校经济”发展计划 |
发展目标:成功打造全省领先的产教融合示范区,形成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发达、合作氛围浓厚的高校经济生态,高校院所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逐步增长,技术交易总额增长50%以上,高校院所成果在地转化率大幅提升。 空间布局:打造“1+3”高校经济集聚区。 “1”,即“一带”,打造文一路科创大道。以文一路为中轴线,连接学院路、教工路,挖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文一路校区、浙江财经大学文华校区、浙江工商大学教工路校区、浙江师范大学杭州校区等老文教区空间资源,重塑老文教区科创活力。 “3”,即“三片区”,打造三个“大学城+产业园区+特色小镇”的高校经济集聚板块(紫金港片区、之江片区、小和山片区)。以片区内高校为技术策源地,以区内产业园区为产业化基地,以特色小镇为产业集聚地,每一个片区形成一个从创新源头到创新成果转化的创新生态圈。 重点项目:西湖大学(产学研配套基地)、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浙工大总部及产教融合中心、商大创业园、浙财金融大数据产业园、浙师大智慧儿童创新创业园、全省数字经济产业园、浙江大学脑机智能研究中心、生命科学产业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西湖大学应急医学研究中心、西湖大学超级血液细胞平台、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学影像标准数据库、浙江省可视媒体智能处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三墩“产学研”发展服务中心、计量大厦产学研服务基地、青创迭代创空间、文华·创立方等。 |
第二节 强化改革驱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统领,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区。持续推进群众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持续整合再造业务流程,优化“一窗受理、四端协同”系统,加快简化办、网上办、移动办、就近办扩面提质。深入实施“千名干部联企业、千家企业评部门”“科技八点半”“企业服务周”等为企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踪服务机制。提升完善“西湖助企码”平台,进一步发挥“亲清在线”西湖平台作用,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政策支持包”,打造“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推进“就近办”事项下放和“跑小二”代办服务,加速“跑改”向“老楼宇、老商圈”延伸。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加强保护,构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保护体系。
2.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赋予国有企业更大经营自主权。深化区属国有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薪酬分配制度和企业内部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外部董事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等。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要求,适时稳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运营好政府产业基金,加大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力度。
3.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放宽民企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健全执法司法对民营企业的平等保护机制,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推进基层商会建设和发展,畅通企业家提出意见诉求通道,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涉企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充分听取相关企业的意见建议。推动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民营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大力弘扬新时代“西商”精神,广泛凝聚“西商”力量。
4.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深化乡村发展用地改革,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着力推进“一带四区六园”建设。加强全域土地治理和流转后连片可大规模产业化土地的利用,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挥西湖龙井茶、九曲红梅茶、西湖莼菜等区域特色品牌优势,构建精品特色优势产业链。拓宽集体经济增长渠道,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消除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下的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探索乡村建设审批“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整合优化村(社)留用地布点,加快推进各镇街留用地项目开发建设。扎实推进股份制经济合作制改革和农合联“三位一体”综合改革,提升村社“三资”管理水平。引导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流入农村,打通城乡要素循环、产销循环、市场循环。积极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第三节 提升人才保障力
全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努力打造人才满意、人才向往、人才集聚、人才辈出的“国际人才港”。
1.实施更高质量的人才引育工程。深入实施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更大力度实施“西湖英才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引进各类紧缺急需的海内外顶尖人才。坚持服务产业发展的人才开发导向,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人才领航计划、生命健康人才培育计划、金融人才集结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计划、名师名医名家集聚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专项人才引育工程。大力推进行业、领域重点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开展高层次紧缺急需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专项培训。到2025年,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0万人,海内外领军人才100人。
专栏5:重点专项人才引育计划 |
数字经济人才领航计划:以“高精尖缺”为导向,建设一批数字经济产教融合联盟和人才培育基地,支持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打造数字经济领域人才高峰。到2025年,引育数字经济领军人才30名以上,创新创业团队80个以上。 生命健康人才培育计划:发挥西湖大学、浙江大学人才资源优势,全面开展生命健康领域全球人才、技术、项目等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创新创业团队的扶持力度,支撑生命健康研发及产业化高地打造。到2025年,引育生命健康领军人才20名以上、创新创业团队50个以上。 金融人才集结计划:围绕金融科技中心打造,引进一批通晓国际金融组织和市场运行规则、善于开展国际金融合作的国际化金融人才。支持蚂蚁集团等龙头企业培养引进复合型、专家型金融人才,促进金融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到2025年,引育高层次金融人才100名左右,专业化复合型金融人才1000名左右。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计划:深入开展中小企业家培训工程,支持非公领域企业管理人才参加海外研修、挂职实训,着力培育一大批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5年,引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敢于创新、熟谙经营的企业家,重点扶持培育一批领军型企业家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家。 名师名医名家集聚计划:加大名师名校长引育力度,重点培养省市有影响力的名师名校长30名。加大名医和学科领军人才培育力度,到2025年,建设10个名医工作室和100名左右三个层次的卫生技术人才梯队。实施“文化名家”项目,大力开发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影视传媒、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文化人才。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积极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产校融合、校企合作等培训新模式,加强技能人才梯队培养,努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到2025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0名、西湖工匠100名、西湖工匠大师工作室30个,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5%以上。 |
2.创新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机制。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建设,为海内外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支持名校名企联合创建研究机构,形成高端科技人才梯度培育机制。深化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中国美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完善共育共享机制。实施英才计划、雏鹰计划、青蓝计划,引进一批高端师生人才项目、创业项目。健全市场化引才机制,通过社会组织、人才大使、人力资源机构等力量提高引才绩效。全面提升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西湖分会场、“云上西湖”系列活动、西湖“智创汇”资智对接活动、青年人才创业创新大赛等赛事和活动。
3.营造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推广“栖西人才码”,推进“人才云管家”“人才驿站”等线上线下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建设,实现人才各类事项在线评审、在线服务、在线管理。充分发挥政策性引导基金的导向作用,探索开展“人才投”“人才贷”等业务。着力提高人才项目成果产业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等方面的精准服务水平,激发各类人才创业激情和创新活力。畅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绿色通道”,健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等配套,建设一批国际人才社区,营造国际化宜居环境。
4.构建着眼未来的青年人才队伍。积极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构建具有西湖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为青年人才发展创造条件。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推进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深入实施各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提高青年人才入选比例。探索在高校、科研院所及领军型科技企业建设一批青年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作用,引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活力、成长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到2025年,累计引进青年人才6万人。
第四章 聚力三创融合,在未来经济发展上引领示范
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国内消费提质扩容趋势,统筹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全力推进“一基地两区”(杭州城市大脑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和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建设,积极推动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数字赋能“云创”发展
把握国家和省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打造数字经济高地,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1.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聚力推进城市大脑产业、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线上经济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以杭州城市大脑产业协同创新基地为载体,着力推进城市大脑协同创新、输出城市大脑杭州经验,把基地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大脑理念和技术的策源地、城市大脑产业的最高地。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平台,集聚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链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中心。发挥省区块链产业协会作用,加强区块链产业园建设,持续推动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零售、生活、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创新。促进线上经济加快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跨境电商、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型电商业态,鼓励发展线上办公、线上教育、线上医疗等在线新经济,促进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到2025年,杭州城市大脑产业协同创新基地集聚200家以上城市大脑产业生态企业,培育不少于10家上市企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专栏6:杭州城市大脑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建设八项任务 |
前景——理清城市大脑建设重要意义。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城市大脑建设的具体要求,切实承担起城市大脑发源地的责任,持续总结杭州经验。 标准——形成城市大脑技术标准体系。深入研究智慧城市以及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产业联盟的团体标准和基础通用类技术性要求的国家标准,建立完善城市大脑标准化体系。 推广——实施城市大脑品牌推广战略。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矩阵为一体的全媒体立体化传播体系,形成持续、稳定、系统的宣传体系。 打动——创新城市大脑宣传策略。多形式宣传,多渠道推广,增强各地方政府对大脑基地生态企业的认可度。 模板——打造城市大脑区县平台样板。深化推广三墩民生直达等已有场景,探索云栖小镇周边、留下杨梅山路街区治理场景,并在金融风险防控、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创新方式方法,先行先试,努力打造杭州城市大脑样板区。 培训——建立城市大脑培训服务体系。整合杭州城市大脑建设指挥部、政府专班、云栖工程院、生态企业等多方力量,加强人才培训服务。 跟踪——完善城市大脑推广考核机制。建立城市大脑全流程、系统性的跟踪服务机制,加强对业务团队的目标考核和生态企业贡献奖励。 合作——协调城市大脑企业竞合关系。制定城市大脑生态企业专项扶持政策,建设产业联盟,形成合力推广机制,打造城市大脑产业生态集群。 |
2.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探索推进“新工厂计划”,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继续深化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企业上云等专项行动,大力推广协同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等“互联网+制造”智能工厂新模式,打造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加快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拓展制造业发展空间,强化亩均效益,支持浙江大学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全面打造紫金港科技城“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和之江未来城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到2025年,新增数字化小微园区5个。
3.推进商贸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空间布局,着力推进黄龙、蒋村、莲花、之江等四大核心商圈建设布局。加快推进“智慧商圈”“智慧街区”建设,引进一批新型消费领先企业,打造新型消费示范区。鼓励黄龙商圈、蒋村商圈等核心商圈和有条件的街区开展数字化改造,依托各街区的区位特点和业态基础,推进特色街区建设。积极打造文三数字生活街区,从数字消费、数字产业、数字治理三大领域入手,聚焦数字生活、数字教育、数字文化、数字体育、数字智能家居等消费需求,明确数字、生活、打卡、流量、年轻、全时六大街区主题,对街区进行改造升级,全力把街区打造成引领示范的网红打卡点、杭州乃至全国的数字生活第一街和数字体验样板区。鼓励营造“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夜间多元化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到2025年,完成商圈智慧化改造项目4个,打造市级高品质步行街1条。
专栏7:浙江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创建计划 |
战略定位:以推进源头创新为动力,以狠抓产业集聚为手段,以发展城市大脑为抓手,形成“实体平台与虚拟园区相结合,做强存量和发展增量相平衡,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相促进,研发创新和产业应用相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西湖样板”。 总体目标:到2025年,形成数字金融、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空天产业三大产业集聚区;构建AI、云计算、区块链、空天信息四大技术高地;迸发智力与算力、高校和阿里系两大驱动引擎动力;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速和规模保持全省前列。 重点项目:蚂蚁小镇一期、浙江大学脑机智能研究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中国船舶海洋信息装备产业园、菜鸟云谷RFID数据采集设备研发制造项目、阿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天堂镓谷芯片研究中心、英飞拓智能生物识别芯片生产制造基地、石码总部大楼、杰华特高端电源管理芯片全球生产制造基地等。 |
第二节 加快提升“科创”水平
瞄准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推进金融科技、生命健康、空天信息、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5G产业、量子信息、类脑芯片、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打造西湖科创高地。
1.加快发展金融科技产业。依托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领先企业,加快构建世界级金融科技产业链和生态圈。重点发展智能移动支付、数字普惠金融、金融信息系统技术服务与智能投顾、分布式金融服务等相关领域,创新发展大数据风控、区块链金融等金融科技新兴业态。支持重点高校加强金融科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加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建设一批国际化的金融科技研发中心、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到2025年,集聚金融大数据服务相关企业35家以上。
2.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充分发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在生命健康领域的技术优势,支持校企合作,加强生命科学前沿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动科技成果在地转化。大力支持西湖大学牵头建设西湖实验室,打造生命健康领域引领性高能级基础应用研究平台,引导将基础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就地转化成服务于社会的成果和产品。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基因诊断产业,拓展干细胞产业链。支持发展家用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医疗机器人、智慧医院、远程医疗等智慧健康产品的研发及应用。到2025年,生命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120亿元。
3.大力发展空天信息产业。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数据质量研究院(北斗时空研究院)等重大项目落地为契机,加快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着力推动基于北斗的卫星产业链布局,探索空天信息与城市大脑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承接航天五院502所、504所等项目落地,瞄准空间天线与微波部件、空间人工智能、低轨移动通信星座、商业航天等领域,加快引进产业链企业,打造国内重要的空天信息产业基地和杭州首条百亿级空天信息产业链。
4.支持发展智能制造关联产业。把握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创建机遇,积极发展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智能测控装备制造等领域。支持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企业,拓展智能装备与系统开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化改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等智能制造相关服务。着力完善紫金港科技城、云栖小镇等主要平台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加强与浙江大学合作布局环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人工智能产业带。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跨地区、跨领域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服务。鼓励中小企业进入智能制造领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专栏8: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创建计划 |
战略定位: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构筑人工智能基础支撑层、技术层、应用层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打造人工智能开发先行地、产业应用特色集聚地、智慧城市发展试验地。 总体目标:形成智能芯片、空天信息、城市大脑、智慧医疗等若干个人工智能产业细分特色领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产值、千亿市值的城市大脑产业集群。到2025年,累计引进、培育人工智能龙头企业20家,培育细分领域的中小型创新企业500家以上。 重点项目: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浙江省可视媒体智能处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微波毫米波射频技术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企业重点研究院、研发中心等;打造智能制造、金融、医疗与健康、教育、商务、文化旅游、交通等领域人工智能便民服务应用场景示范项目10个以上。 |
第三节 做大做强“文创”产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创与云创、科创、旅游等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特色更鲜明、布局更合理、优势更突出的影视文化、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旅演艺、艺术创作五大文化产业集群。
1.推进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发展。做大做强影视文化,加快横店之江影视创新中心、浙江电影科技城、浙江省之江剧本创作研究中心(之江编剧村)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编剧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制作、发行放映、衍生产品研发等影视产业链能级,推动西湖区成为新时代影视文化创新中心和中国影视文化产业原创发源地。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大力推动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发展,进一步增强网络视听、数字阅读、动漫游戏等数字文化领域企业的自主研发和运营推广能力,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中心。提升发展文旅演艺,巩固提升宋城中国演艺谷,提高灵山风情小镇、龙坞茶镇演艺节目的品牌知名度,鼓励创作内涵丰富、适应市场需求的地域特色演艺精品。高质量发展创意设计,重点发展建筑设计、工业设计,以及基于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的人居环境设计服务。繁荣发展艺术创作,依托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艺术教育资源,打造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浓厚创作氛围的艺术教育社区。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450亿元。
2.构建“一核两带”文化产业发展布局。依托之江文化产业带发展核,环西溪影视文化产业带和环浙大数字文化产业带,形成特色更鲜明、布局更合理、优势更突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发挥好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艺创小镇、龙坞茶镇“两院两镇”文创资源,打造之江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引擎。依托西溪创意园、浙江电影科技城和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区等平台,建设国际国内优质影视产业平台和国际文化贸易出口的重要基地,打造环西溪影视文化产业带。充分发挥浙江大学智力优势,深化环浙大数字文化产业带建设。
3.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文化基因,打造“西溪民俗、宋城演艺、西山脉动、兰里研学、龙坞非遗、灵山度假”文旅金名片和一批文旅“IP”,擦亮“自在西湖外”品牌。积极推进全域旅游,高水平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全国有影响力、高颜值的全域旅游“西湖样本”。全力推进高等级景区创建提升工程,推进灵山、音乐学院等国家4A级景区创建。全面推进“特色小镇景区化”工程,高质量建成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试验区。加快推进灵山风情小镇二期建设,启动留下古镇开发建设,营造数字消费场景,打造具有国际标杆水准的、拥有坚实体验消费结构的“数字艺术生活概念小镇”“杭州西湖科创会客厅”。积极改善五里塘老街人居环境,推动文化旅游生活改造。探索推进未来景区、民宿(农家乐)助力乡村振兴、山地休闲旅游发展等试点示范项目。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415亿元。
专栏9: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重点项目 |
A级景区创建:浙江省音乐学院国家4A级景区创建、灵山国家4A级景区创建、浙大紫金科创小镇国家3A级景区创建。 重大文体项目:之江文化中心、新时代文化艺术创研基地、中国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永久会址、百姓健身房和西湖书房建设提升、西湖体育馆复建项目。 休闲旅游项目:灵山风情小镇提升、留下古镇旅游开发、五里塘老街提升、白金汉爵酒店。 |
第五章 聚力平台建设,在产业生态打造上引领示范
着眼于提升能级和竞争力、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省市重大战略部署衔接,与我区资源禀赋、人口布局、产业形态相适应,以“三城一谷六小镇”为重点,优化完善平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打造生产要素融合、产业融合、产城融合的产业生态系统。
第一节 加快建设“三城”
按照“北强、南启、中兴”的战略路径,加快“三城”(紫金港科技城、西湖大学城、之江未来城)建设和政策引导,吸引符合方向的优质企业在“三城”形成集聚。
1.紫金港科技城。紧密结合杭州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城西科创大走廊、杭州云城建设,紧抓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两大智源,按照产业发展新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型一流科学城的定位,高质量推进科技城2.0版建设,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和生命健康三大产业为核心的现代高新产业体系,打造“科技城、高新区、特色小镇、小微园”四联动产业载体。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两条主线,重点实施空间优化、改造升级、选商引智、公建配套、服务优化五大行动,持续推进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和“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建设,加快西科园提升改造,推动经济规模质量明显提升、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到2025年,完成改造提升项目50个,拓展产业空间146万平方米,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以上。
2.西湖大学城。对标借鉴剑桥大学城、斯坦福大学城等世界知名大学城,围绕全力建设“中国新型大学第一城”目标,积极探索“高等院校+产业园区→科学城”发展模式,将高教、研究实验、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载体等紧密结合,谋划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将科学研究与科技城产业发展紧密联动,打造以新经济策源为目标、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线、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原始创新为支撑,面向未来的人才、创新和产业高地。到2025年,确保云谷校区交付使用,建成66万平方米产学研接产基地,集聚260位以上高端人才,建成260个实验室。
3.之江未来城。紧贴之江文化产业带之江发展核和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核心区的目标定位,高起点实施之江未来社区建设,落实未来城市发展定位、产业业态、城市形态、开发模式、治理模式“五个不一样”理念,打造之江未来城的样板区。高标准推进东江嘴“三江汇绿心公园”、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灵山风情小镇等重大生态文化项目,全面建成沿江沿山绿道体系,巩固提升全域环境整治成果,打造两山理论转化最佳实践地。全力完善之江地区基础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和全力配合轨道交通、跨江通道、绕城高速改造、之江路改造等重大市政工程,优化电力、排污设施并妥善解决之江净水厂尾水排放问题,加强高品质商贸、教育、文体、医疗等设施规划布局,努力满足之江发展和之江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推动“4+X”特色产业和优质企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云栖小镇、艺创小镇、龙坞茶镇升级版。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1200亿元,文化产业总产出200亿元,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
第二节 全力打造西溪谷2.0版
对接钱塘江金融港湾和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围绕“全国金融科技第一镇”的目标,以金融科技为核心产业,以强特色、补短板、拓空间、优功能为主攻方向,加快蚂蚁小镇和留下古镇打造,推进数字经济和高校经济协同发展。高效开展西溪谷强园扩园工作,实现西溪谷向东辐射黄龙商圈,向西将小和山区块纳入,抓好征迁做地出地和老楼宇、老商圈改造,持续完善西溪谷沿线基础设施功能,推进蚂蚁集团总部核心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区、高端商务服务集聚区三大片区规划建设。加快西溪谷中部、西部开发建设,提升整体发展能级,加快形成“大片区、小园区”相互依托、各具特色、多业态、多层次、集聚化的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加快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圈,重点推进蚂蚁A空间、西溪金融总部园、青春宝总部大楼、桃源坞蚂蚁金融合作小坞、区块链产业园等项目,加快金融科技产业链生态企业集聚,依托天目里等楼宇资源,推动夜间经济、网红经济发展,增强经济特色和活力。更大力度发挥“金扁担”的黄金效益,到2025年,金融科技相关产业营收达1500亿元。
第三节 大力提升“六小镇”
加快推进“六小镇”2.0版建设,提升小镇产业发展能级和产业链竞争力,确保继续在全省特色小镇建设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云栖小镇,以涉云产业为核心,加快培育云智能、城市大脑、空天信息等特色产业,形成“空天地海云”产业生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镇”,到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000亿元。艺创小镇,深化与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战略合作,做好“高校经济”文章,推进艺术产业链、融合生态链、高效服务链、驱动创新链“四链协同”,打造全国最具特色的数字文创基地、全球文化艺术的交流窗口、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到2025年,累计新增文创高端人才500余人,引进文创产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2家以上。龙坞茶镇,加快推进有机生态茶园、国际茶博会永久会址等项目建设,加强西湖龙井茶品牌保护。整合生态旅游资源、龙头特色企业、网红文创园、商业公建配套等资源,深度植入数字生活元素,打造年轻化、国际化龙坞茶镇数字生活小镇,国际一流会奖旅游目的地,以及5A级景区标准的中国最美茶镇。完成蚂蚁小镇、浙大紫金科创小镇、云谷小镇的省级特色小镇命名工作。
专栏11:“三城一谷”重点建设项目 | |
“北强” (紫金港科技城、西湖大学城) | 西湖大学首期、二期、三期、阿里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菜鸟云谷园区、天堂镓谷芯片研究中心、谷尚智能新制造业基地、英飞拓智能生物识别芯片生产制造基地、蘑菇街总部大楼、个推总部大楼、二更总部大楼、石码总部大楼、杰华特高端电源管理芯片全球生产制造基地、南都电源电池研发制造基地、润禾高新材料研发基地、西湖大学(产学研配套基地)等。 |
“南启” (之江未来城)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杭州中心、数据质量研究院(北斗时空研究院)、海洋防务XXXX探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中国船舶海洋信息装备产业园、蚂蚁集团总部园区二期、养生堂生物医药(杭州)产业化建设、云栖小镇会展中心三期、博圣产业园、普太喷射增材智造创新中心、栖江科技新制造业、中节能之江华座、之江未来社区、之江文化中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筹)、创意路艺术街区、象山国艺公园、横店之江影视创新中心、杭州茶叶博览会会议会展中心等。 |
“中兴” (西溪谷) | A3蚂蚁科技总部园区三期(筹)、西溪金融总部经济园、正大青春宝总部、浙江电影科技城、绿城中国总部(筹)、小和山高校产业园区(留和路南地块)、浙工大总部及产教融合中心(留和路北地块)、留下古镇(历史街区)、杭政储出〔2015〕31号地块商务金融(集团总部)(捷木投资)、留下单元XH1311-27地块(爱知车辆厂)、杭政储出〔2019〕24号地块商业用房(海滨)、杭政储出〔2018〕49号(南都地产商业商务用房)、杭政储出〔2019〕46号(赛丽地产商业商务用房)等。 |
第四节 构筑楼宇商圈生态
以老楼宇、老商圈等存量空间改造提升为重点,以增量空间突破为补充,推动产业业态与城市形态同步提升,打造楼宇商圈空间高效运用的“西湖样板”。到2025年,亿元楼宇达50幢以上,为都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品质化推进楼宇改造。以“环境品质化、服务优质化、管理智慧化、企业高质化、配套完善化”五化发展为目标,全面推进老楼宇、老商圈的更新改造。实施绿化景观、亮化照明、外立面整治、内部翻新、老旧设施设备优化更新等改造提升工程,提升老楼宇、老商圈的环境品质。完善楼宇、商圈的交通规划,优化路网结构,进一步提高交通配套水平。结合杭州城市大脑建设,实现老楼宇、老商圈停车位信息的智能化调配,有效缓解静态交通压力。积极探索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圈运营新模式,推进智慧商圈建设。着力构建区级推动、部门引导、镇街(平台)主体、楼宇实施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楼宇商圈改造提升工作。
专栏12:老楼宇、老商圈改造提升重点计划 |
“老楼宇、老商圈”楼宇改造提升项目:浙江世界贸易中心A、浙江发展大厦、五鑫宾馆、杭州东海宾馆、东部软件园、新时代家居生活广场、黄龙时代广场、汇和城(物美大楼)、中茵大厦、虾龙圩综合楼、浙师大创业园二期、杭州德力西集团云栖创新中心、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信和创园、西溪九号、西投创智中心、中石油大厦、七树园、东信大厦、西溪国际商务中心、杭州创新软件产业园等。 “老楼宇、老商圈”公共配套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完成新建和修缮道路40条,竣工公共停车库项目10个以上。 “老楼宇、老商圈”亮灯工程提升改造项目:完成提升改造亮灯工程项目20个以上。 |
2.优质化提升楼宇服务。以打造亿元楼宇、特色楼宇等为目标,持续推进服务品质化,吸引重点领域的大企名企强企集聚。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楼宇商圈延伸。进一步优化提升服务楼宇、企业和员工的水平,推进重点楼宇企业“一对一”联系服务,在楼宇、商圈设立全程代办员,做好咨询、市场监管、税务等服务,做到“即时联系,随时服务,及时落实”。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立足商务消费群体的实际需求,加快形成高端化、国际化、大众化、精致化等不同商圈特色,打造商圈特色品牌。
3.高端化集聚楼宇业态。坚持存量调整、用好增量的原则,用好商务楼宇资源,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专业服务、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实现高端业态集聚。依托黄龙商圈、白沙泉并购金融街区和蚂蚁小镇,吸引金融控股公司、财务公司、财富管理、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并购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集聚。加快高层次、多门类、规模化专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集聚律师、会计税务、管理咨询、地产综合服务、信用服务、建筑设计、工程咨询、产业运营、检验检测、人力资源服务、会议展览及相关服务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推进总部经济提升发展,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区域性总部及职能总部入驻商务楼宇。
4.全方位拓展楼宇资源。加快推进重点商业商务项目建设,推动条件成熟地块上市出让。按照“三统一”模式,高品质谋划推进留用地项目开发建设,拓展经济发展新蓝海。充分利用地铁建设有利时机,加强与市地铁集团对接,科学规划地铁上盖综合体、地下商业街以及地铁口沿线业态布局。加强与市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争取将三墩云谷、双浦新区南、留下东穆坞等区域纳入城镇开发边界,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
第六章 聚力开放共建,在一体化发展上引领示范
充分利用杭州都市圈(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等契机,积极推动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支持对口地区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第一节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加强杭州都市圈和长三角区域合作,紧紧围绕“一体化”和“高质量”,共建互联互通、创新活力、产业协同、魅力人文、绿色美丽、开放包容、品质生活都市圈,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中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1.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着力增强紫金港科技城的科技创新功能,深度参与城西科创大走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等重点合作创新载体建设,吸引长三角更多创新资源合作落地,不断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全面支持辖区内高等研究院所建设,吸引长三角区域顶级科学家和高端人才集聚,强化与长三角高端科研平台的互动,加强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合力争取国家面向2030的重大战略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2.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引擎。全面参与杭州都市圈建设国际一流数字都市圈,共建数字产业集群、共筑数字科创中心、共创产业数字化示范、共享数字化成果、共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快构建杭嘉黄数字经济大走廊、杭绍智能制造产业带、杭湖数字经济发展轴“一廊一带一轴”发展格局。通过城市大脑和数字治理在长三角的推广,实现与长三角主要城市数字治理的协同推进。
3.提升长三角公共服务合作水平。积极参与长三角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计划,探索区内学校与长三角主要城市名校实现管理、教育、教学等双向联动机制。加强与长三角高端医疗机构合作,吸引长三角专家来坐诊、指导、科研等。贯彻落实杭州市政府服务“一网通办”和“长三角一体化服务专窗”工作部署,稳步实现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网上统一办事入口、跨区域身份认证和登记文件互认、市场主体资质类信息全贯通全共享,共建长三角一流营商生态圈。
第二节 扎实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把握国家和省市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契机,找准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着力点,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数字化发展。鼓励大型数字服务企业走出去发展,扩大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合作,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效跨境电商供应链和产业链。大力发展金融、研发设计、软件、动漫、游戏、医药等领域服务外包业务。推动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承载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鼓励建筑设计、工程设计、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等建运一体化服务输出,提升建筑工程承包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培育国际旅游服务品牌,提升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加强与上海自贸区、浙江自贸区杭州片区对接与合作,争取复制推广自贸区政策。积极参与杭州数字贸易发展工作,争取先行先试政策在西湖落地。
2.精准发力招优引强。牢固树立招商引资“一盘棋”意识和“经济社会发展源头活水”理念,落实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坚持各产业平台招商引资“主战场”定位,提升各部门、镇街“店小二”服务水平,推进“稳外资、稳外贸”工作,依托投资机构、上市企业、领军人物、高校院所、知名中介、卓越浙商等招商渠道,凝聚全区招商引资合力。按照建链、补链、强链要求,瞄准世界500强、独角兽、头部企业等方向,推进数字经济、空天信息、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丰富招商“云模式”,擦亮“云上西湖”招商服务金名片。充实“走出去”招商队伍,建立覆盖面更广、信息量更大、积极性更高的招商网络。充分发挥楼宇产业招商服务联盟作用,协助业主招优引强。积极探索境外招商新模式。到2025年,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80个、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0个、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个。
3.加快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以亚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着力提升城市街区道路、场馆设施、标识标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国际化水平,打造我区的国际化形象。持续运营好云栖大会、2050大会、中国数字阅读大会等成熟活动品牌,争取更多国际会议、国际赛事、国际组织落户。支持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亚运会、上海进口博览会等国际会展平台和林德工程等世界500强企业,加强投资环境推介,开展“以商引商”“以企引企”“以外引外”,提高我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节 支持对口地区高质量发展
立足我区优势,拓展支援和协作合作领域,提升支援和协作合作层次,协助对口地区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全力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根据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实际,更加注重协作方式创新、造血功能培育和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全力支持千岛湖智谷、智邦大厦、淳安—西湖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2.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协作合作。围绕新时期对口帮扶工作的新要求,按照省市统一部署,继续推进智力帮扶、产业合作发展、教育医疗支援和文化交流交融,推动对口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争取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坚持以市场化方式,加强与对口地区的合作协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对口支援和协作合作工作,共同营造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对口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七章 聚力品质提升,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引领示范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持续巩固提升绿水青山的生态品质,着力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功能完善、环境怡人、生态和谐的国际化美丽大花园,成为“宜居天堂”建设的重要展示窗口。
第一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以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为引领,围绕打造“生态环境模范生”的目标,持续推进全域整治,优化城乡品质长效化管理,不断深化美丽西湖建设,显著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1.全力推进污染防治。统筹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全面控制工业、农业、生活和船舶污染,加快推进之江净水厂建设,实现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处理全达标、饮水全保障、河湖全美丽。高标准完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监管。全面推进清新空气行动,加快产业、能源、交通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深化温室气体减排,实施PM2.5和O3“双控双减”。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加强生活垃圾收运、回收、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无废城市”创建。建立土壤环境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治理修复全过程风险管控体系。推进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防治。到2025年,全区河道水质达到Ⅳ类水及以上,实现地表水省控以上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100%,生态环境整体指标优于全市水平。
2.持续推进生态保护。打好“拆、建、治”组合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功能布局,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南部区域,按照三江汇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的统一要求,全力推进320国道整治、铜鉴湖防洪排涝调蓄工程等项目建设,努力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展示窗口。中部、北部区域,精心打造三墩水乡古镇、留下千年古镇,推进五里塘传统风貌保护开发,加强城市生态功能修复,注重保护原有山体水系。切实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防控和处置能力。按照区域绿道全线贯通、城市建成“区绿道网5分钟可达”的目标,加快完善绿道网络和城市绿地系统。积极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
3.高质推进美丽西湖建设。按照同步培育、分批创建、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要求,持续推进美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努力建设“五美”美丽城镇。按照“村村皆精品、达标全覆盖”的要求,全面开展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行动。加快推进景区城、景区镇和景区村庄创建全覆盖,健全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城乡融合、全域美丽新格局。持续巩固省级无违建县(市、区)创建成果。到2025年,确保32个行政村及16个撤村建居社区达到浙江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标准,打造一批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
4.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能力,加强环境风险防范。提升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风险防控和处置能力。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推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加大生态环境损害问责追究力度。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认真筹划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动员引导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专栏13:生态环境提升计划 |
水污染防治:高标准完成全域“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幸福河湖建设等。 垃圾处理:转塘环卫车辆停保基地、三墩环卫车辆停保基地、三墩循环资源处置中心、转塘循环资源处置中心4个垃圾分类末端处置设施建设。 城市绿地:杭富城际线附属配套工程(景观绿化工程)、横桥公园、方山公园整治改造工程、团结浦及杭富城际线灵山路以西两侧提升改造工程等。 绿道网络:重点建设省级绿道2条、市级绿道4条、区级绿道4条。 “无废城市”创建:2021年完成“无废城市”建设与创建申报,基本实现辖区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实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 |
第二节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行水平,打造新时代的生活通勤交通圈。
1.持续完善骨架路网。把握杭州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绕城高速、留祥路西延、文一路、之江路等骨干道路提升改造,着力打通苏嘉路、西园二路、浙创路、江涵路、镇南路等一批断头路,强化与主城区、余杭、滨江、萧山、富阳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骨干设施衔接,实现高峰期间与主城重点功能区45分钟之内互达。
2.优化提升交通微循环。在完善骨架的基础上,加快内部次干路建设,全面完善支路网建设,提升区内交通微循环水平。重点推进三墩、之江、留下等区域道路交通网络,强化区内南北的公共交通和道路联通,加强重大功能区块的联系,实现区内及邻近区域30分钟互达。
3.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全力配合轨道交通3号、4号、10号线和机场快线建设。积极争取加密双桥、双浦等区域轨道交通线网,强化与主城区和大型交通枢纽的联系。争取原轨道4号线西延串联云谷小镇,新增轨道交通连通之江未来城与未来科技城。
专栏14: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
轨道交通:轨道交通3号、4号、10号线和机场快线等。 骨架路网:绕城高速改造、留祥路西延工程、留下立交互通改造工程、文一路提升改造工程一期(紫金港立交—五常港河)、天目快速路改造工程、之江路(之浦路—复兴路)提升改造工程、良祥路(墩余路—振华西路)、云洪路(墩余路—振华西路)、苏嘉路(云涛南路—余杭界)、四号浦路(枫桦西路—四何路、袁浦路—周五路段)、枫桦西路(梧桐路—小江路)、小江路(枫桦西路—规划20米支路、袁浦路—枫桦西路段)、军师路(袁浦路—枫桦东路)等。 支路网:云林街、云涛北路、云创路、良南路、四何路、南村路等。 |
第三节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以未来城市中心为目标,以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和之江未来社区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功能更完善、人居环境更宜居。
1.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和未来社区建设。按照打造“六有”宜居小区的要求,以2000年(含)以前建成、近5年未实施综合改造且今后5年未纳入征迁改造范围的住宅小区为重点,全面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实施电梯加装、绿化提升、充电桩设置、停车泊位增设,完善消防设施,打造小区文化和特色风貌,落实长效管理。加快推进之江未来社区建设,谋划推进紫金港科技城全域未来社区建设,高标准配置九大场景元素,打造生态宜居、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杭州未来城市先行实践区”样板。探索将未来社区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适老改造、安置房建设、国际社区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
2.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本着“统一规划、综合利用、成片开发、互联互通、平战结合、确保安全”的原则,推动全区地下空间深层复合化、系统综合化、互联互通网络化建设。结合轨道交通和城市热点地区开发时序,实施“多廊道生长,多圈层开发、深层复合利用”发展策略,加大全区地下空间开发量,突出莲花商圈片区、之江未来城核心区等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充分挖潜存量建筑地下空间,积极推广地铁上盖物业开发和地下综合体建设相结合的TOD模式,逐步实现与周边地下空间的连通,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的综合效益。
3.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5G网络全覆盖。开展政府重大工程5G应用示范。推进5G、北斗地面加强系统、智慧城市传感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与城市公共设施功能集成,实施“多杆合一”“智慧灯杆”计划。加快老旧小散的数据中心淘汰更新和规模大、效率高、带动强的绿色示范数据中心建设。支持西湖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布局。
4.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以“美丽杭州”创建暨“‘迎亚运’城乡环境大整治、城乡面貌大提升”长效管理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提升“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综合管理水平。积极开展“智慧治水”“智慧治气”“智慧治路”“智慧垃圾分类”和城市管理综合管控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智慧城管”水平。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重心下移、职能下沉、资源下放,加快建立健全面向镇街、城乡统筹的跨部门、跨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到2025年,城市主、次干道路面状况、路面行驶质量评价指标优良率超过97%,城市清洁度、序化度达到95分以上,城市照明亮灯率达到98%以上,全域呈现“无街不美景、无处不精细”目标。
专栏15:城市有机更新重点工程 |
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改造提升小区93个,总建筑面积达560万平方米。 未来社区建设:之江未来社区、紫金港科技城全域未来社区(包括西湖大学社区、云谷社区、双桥社区、紫金社区)。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设之江银泰城、莲花商圈片区等地下综合体;结合地铁3号线和6号线,推进古墩路地下通道、之江文化中心等地下互联互通项目。到2025年,累计开发地下空间200万平方米。 |
第四节 促进资源高效利用
综合运用法律、价格、财税、投资、金融等手段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激发各类市场活力,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降低全社会的资源环境成本。
1.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生产力,适度集中生产空间,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减少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混杂布局。全面推进企业“亩均论英雄”综合评价,通过科学设置指标、严格分类规范、强化责任落实等,建立健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探索推进产业和区域综合评价。盘活闲置土地,加速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以双浦、三墩等区域为重点,高质量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利用。
2.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按照绿色低碳园区标准推进紫金港科技城、云栖小镇等平台建设,支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构建绿色高效产业体系,构建园区产业循环体系,全面提高资源产出率。实施“绿色办公”计划,继续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鼓励企业节能,编制并实施重点能耗企业节能降耗方案。鼓励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按绿色三星建筑设计,持续推广新型建筑工业化,“十四五”期间开工1000万平方米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和20万平方米的钢结构住宅;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建成区25%的区域化海绵城市建设,统筹解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等问题,实现蓝绿交织、水城共融、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格局。
3.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和规模。鼓励设立绿色农贸市场、绿色商场、绿色超市等,支持市场、商场、超市等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鼓励利用群众性休闲场所开设跳蚤市场,方便居民交换闲置旧物。严格落实禁止、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政策措施。推进节水型社会创建。积极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宣传引导。
第八章 聚力惠民善治,在美好生活创造上引领示范
紧紧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推动民生实事项目为重要抓手,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现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第一节 高质量建设全域优质西湖教育
坚持问题导向、未来导向,着力面向全体学生、落实全面教育、保障全程生长,持续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高质量建设全域优质的西湖教育。到2025年,优质学前教育覆盖率达到96%,优质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99%。
1.优化全面教育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建立中小幼纵向到底、校内外横向到边的一体化教育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初中提质强校、之江教育质量提升、名校集团化办学深化等行动,保障教育质量持续走在省市前列。到2025年,建成区域内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资源的有机融合,形成促进师生持续向上的教育生态场。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党员身份自信、教师职业自信、学校归属自信”主题教育,提高教师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平。出台并落实全区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意见,加强教师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到2025年,建成一支政治坚定、内心充盈、专业精深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四有”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3.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为导向,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协调公民办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依法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到2025年,基本建成更科学、更规范、更多元的学生、教师、学校生态评价机制。
4.拓宽教育资源供给。面向教育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优化教育结构布局。加快规划布点落地,按照省级标准建设学校。因校制宜推动校园改扩建,增加中小学和学前教育学位供给。全面深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到2025年,新建(含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1所。
5.加强数字赋能教育。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实施“数智教育”工程,构建“126”数字教育治理体系,打造数字教育驾驶舱,创设全方位的教育应用场景,整合全区名师名校名课,创新点单式等举措,让全区学生、家长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到2025年,基本建成省市领先、全面应用的西湖教育“数字大脑”体系。
6.推进教育合作共享。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提升行动,着力提高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质量。深化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交流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教育品牌。优化区域教育生态圈,加强与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教研院校等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以学校为核心的社区文化生态圈,以校园文明引领推动社区文明。引进高等院校合作办学,探索建立环浙大基础教育生态圈,扩大基础教育全国影响力。到2025年,西湖教育成为更高水平、更广领域的教育开放的重要窗口。
第二节 深入推进“健康西湖”建设
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健全健康服务体系,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1.完善医疗服务体系。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持续深化落实医联体建设,建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域医疗卫生规划布局,加快卫生基础建设。加强转塘、双浦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的标准化建设,支持儿科、老年医学、精神、康复等科室设置。做细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上规模、高层次的二级甲等医院建设标准及以上的综合医院和老年病、护理、康复、牙科等有特色的专科医院。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开展中医经典病房建设试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诊疗服务全覆盖,探索建立安宁疗护服务体系。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增强公立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医疗应急物资采购、物流、供应体系,全面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健全以社区(村)为基础的,社区民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居委会、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基层精神健康服务体系,具有精神障碍诊治能力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于2家。深入实施“母婴保健工程”“妇女健康促进工程”“残疾人精准康复工程”等,系统提高妇女、儿童、残疾人保健水平。建立健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3.提升全人群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健康科普工作机制,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全面推进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创建活动。积极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省健康促进学校创建率达60%。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大老年健康服务力度,提升医养结合质量。加强对边缘化群体健康情况的定期摸排、登记与监管,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加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力度。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卫生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4.大力发展智慧医疗。建立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构建支持区域业务整合的分级诊疗信息平台。深化智慧医疗在优化诊疗流程方面的应用,推广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等。支持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应用。规范信息化手段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使用,维护国家和公民个人生物信息安全。
5.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名医工作室、重点学科等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优秀中青年人才。强化对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临床医生流行病、传染病等公共卫生知识培训。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探索建立区疾控中心人员进驻社区带教机制,形成区、镇街、村社三级立体网络。进一步扩大专业护理员队伍,鼓励男性从事护理行业。严厉打击伤医、辱医行为,优化医疗执业环境。
第三节 全面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
以2022年亚运会为契机,引导各方面加大文化体育事业投入力度,高标准推进“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创建和文化阵地建设,推动文体事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
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改革思维和数字赋能高质量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四级组织体系,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省市一流的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样本。高质量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复评工作,浓厚创建氛围、提升创建实效。大力实施“公筷公勺、反对浪费”等新时代文明生活行动,推进市民好习惯养成。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提前部署精品创作,重点支持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抗美援朝胜利结束70周年、国庆75周年、抗战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创作讴歌党、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
2.提升公共文体服务水平。按照“建、管、用”并重原则,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与服务标准,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的内部管理,确保高效运营。推进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标准化,完成亚运会场馆改造项目、西湖体育馆拆复建项目、之江文体中心项目建设,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体设施网络。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体领域,促进文体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到2025年,建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3.打造高质量文体活动。培育打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体活动,加大资源投入与支持,扩大活动影响力,提高活动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引入音乐会、交响乐、舞台剧等高雅文艺形式,培育群众的文化消费品位。联合浙江大学、中国美院、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做好现代文化产品的渗透和引入,满足群众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加大群众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力度,做优做精“文化三堂”及品牌体育赛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群众文体活动。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不含学生)比例达32%以上,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4%以上,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常住人口的2.3‰以上,文体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4.强化区域文化传承。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独特优势,加强对区内文化遗产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加大杭州雕版印刷技艺、越窑青瓷烧制技艺、蒋村龙舟胜会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开发一批非遗文创产品,实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深入挖掘水浒文化,讲好西溪水浒故事。多角度呈现留下千年古镇、之江钱塘文化、北山弥陀寺文化、西湖龙井等历史和文化记忆,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高标准实施茶文化、龙舟文化等重点文化元素基因解码,完成10项非遗项目的拍摄记录工作,打造5个非遗体验基地、非遗特色酒店(民宿)。
第四节 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效,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关爱,打造精准保障、幸福养老、温暖城市、移风易俗、智慧民政等先进示范区,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实现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全覆盖。
1.打造精准保障先进示范区。优化“幸福云”大救助体系,构建智慧化、精准化、多元化“三化融合”幸福救助西湖模式。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健全社会救助事项网上“惠民联办”工作机制。完善幸福探访制度,针对困难群众的风险高低分类实施每周、每月、每季的上门探访。推动临时救助对象逐步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拓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探索精神、智力残疾人融入社会的有效路径,推进“残疾人之家”“一家一特色”建设。
2.打造幸福养老先进示范区。完善居家上门、日间照料、喘息服务、机构托养、医养结合等分级分类服务模式。推动康养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康养联合体镇街全覆盖。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应建尽建。健全养老人才培训体系,探索配备农村养老协管员。发展“银发经济”,促进老年文化、体育、教育等服务业态发展,推动养老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2022年前完成区老年活动中心、福利中心二期失智老人照护专区建设和转塘敬老院改造提升。到2025年,实现每60张养老机构床位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
3.打造温暖城市先进示范区。推进慈善基地建设,出台星级评定标准,力争建成3家省级慈善基地。完善“幸福银行”“粮食银行”等线上平台,实现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支持开展多种方式的“慈善暖万家”活动。加快构建区慈善总会、镇街慈善分会、社区发展基金会三级互联互通的公益慈善网络,探索各类新型公益模式。深入挖掘优质志愿服务项目,打造富有西湖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带动更多的西湖群众参与志愿服务。
4.打造移风易俗先进示范区。建成5A级婚姻登记服务中心,强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延伸进社区机制。推进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实现省域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省通办。深化生态殡葬改革,探索公益性骨灰堂规划建设,扩大花葬、树葬等节地生态葬供给。推行“现场祭扫预约、网上绿色祭扫”。支持“红白理事会”参与治丧服务,推动“喜事新办、厚养薄葬、节俭养德”的社会新风尚。健全平安边界常态化管理体制。推进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常态化。探索老地名传承和保护机制。
5.打造智慧民政先进示范区。以社区治理、服务、协商、监督为重点,推动社区、街道、部门数据整合,形成社区治理大数据。推进“智慧社工”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懂数字技术又懂基层治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康养服务一体化、“幸福云”大救助、地名数据库、社会组织管理等智慧平台。贯通社会救助“码上协同”、社会组织“码上通办”、身后事“码上联办”等12个条线“码上办”服务。
专栏16: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建设计划 |
总体目标:以居民满意度为宗旨,努力建设分级分类、创新布局、统筹规划、温馨开放、智慧共享的“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努力实现全人群、全周期、全链条的民生服务,充分发挥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作用。2021年,实现“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镇街全覆盖;2025年,实现“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所有村社应建尽建,民生服务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基层治理能力更加精准全面、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重点项目:建成北山街道、西溪街道、灵隐街道、翠苑街道、文新街道、古荡街道、转塘街道、留下街道、蒋村街道、三墩镇、双浦镇11个幸福西湖民生幸福综合体。 |
第五节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始终坚持“保障民生、服务发展”工作主线,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着力提升就业创业质量,不断增强社保服务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住房保障,全方位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1.积极拓展就业增收渠道。坚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深入开展精准帮扶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个性化、菜单式的就业帮扶措施,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积极发挥产业稳就业、招商促就业作用。加大创业陪跑空间培育力度,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实现自主创业,大力实施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让更多创业企业获得实惠。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面向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有培训需求高校毕业生开展的就业技能培训。落实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2.不断增强社保服务能力。深化全民参保登记,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加强社保经办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不断创新人社业务经办模式,推进人社业务事项提速办、网上办、掌上办,一件事项联动办,高频事项就近办。“十四五”期间,养老保险全民参保率和户籍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
3.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持续深化“西湖无欠薪”行动,全面根治欠薪问题。加强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健全政府多部门联合、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体系。强化欠薪排查、预警、处置,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欠薪问题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深入贯彻实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健全劳动纠纷诉前调解机制,加强镇街等基层劳动纠纷调解处置能力建设,实现劳动纠纷前端化解、源头治理,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到2025年,进一步建成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4.健全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原则,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多渠道建设人才专用房,打造“人才社区”。坚持多渠道筹集、多方式实施,协调相关主体,最大限度利用空置存量房屋和暂时闲置土地进行改建或新建,加快蓝领公寓建设。加快安置房建设,打造安置房精品工程,全面回迁2020年末以前城中村改造拆迁在外过渡居民。进一步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严格落实杭州配建保障性住房的工作要求,并做好货币化保障,满足住房困难家庭阶段性居住需要。
5.完善退役军人服务管理。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到2025年,退役军人信息采集率达100%;退役军人党员纳入基层党组织管理率达100%;当年退役军人参加就业培训率达100%,建成2-3个退役军人创业基地;生活困难退役军人家庭对口帮扶率100%;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建设100%达到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标准。
第六节 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西湖
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加强重点领域的安全保护与风险管控,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全面提升平安西湖的内涵和水平。
1.坚定维护政治安全。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放在第一位,健全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管制度,完善反恐怖斗争工作机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打好反间防谍战争,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进一步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对各种矛盾问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广泛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深化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完善舆情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深入推进网络生态“瞭望哨”、网络综合治理、网络内容建设等工程,营造稳定清朗网络空间。
2.全面加强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完善地方金融监管规则,织密织牢“天罗地网”风险监测网,加大金融领域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风险排查,提升产业抗冲击能力。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维护水利、电力、供水、油气、交通、气象、通信、网络、金融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3.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推进以强化执法管控中心、情指联勤中心、合成作战中心、基础管控中心、刑事研判中心建设为核心的勤务机制改革。配套推进智安小区、智安单位及联勤警务站、警务支点建设,构建全息感知、圈层防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雪亮工程”建设,实现重点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100%、人脸抓拍卡口覆盖率100%。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以“百万义警”为载体,打造有影响力的群防群治品牌,努力实现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安全风险源头防范。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全力做好建党100周年大庆、2022年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到2025年,基本建成利民为本、法治为基、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现代警务模式。
4.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深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优化区、镇街两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专委会建设。持续推进对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危化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整治,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全面提高数字化安全生产监管水平,打造数字安全新高地。到2025年,风险智能监测率达100%;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精准智控率达100%;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码”的认领率达100%;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三大指标下降30%。
5.健全应急管理和减灾防灾体系。加强区、镇街两级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应急演练。建成应急管理支撑平台,实现省市区三级应急指挥平台全贯通。完善避灾安置场所设施配备,构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协同配合、有序参与的防灾减灾新格局。到2025年,实现应急管理体系“四个100%、四个精准”;完成200个避灾安置场所的规范化、可视化建设。
6.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的要求,全面构建协同高效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强化跨部门业务融合、协作配合、上下联动机制,努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夯实全链条全过程监管机制,打通生产、流通、销售全环节闭环管理,有效落实各环节主体责任,维护消费者权益,切实营造全区放心消费环境。着力提升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健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机制,完善安全应急处置体系,充分发挥投诉举报、媒体监督等作用,加强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监管手段方式创新,提高监管效能,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到2025年,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各项指标高于杭州市平均水平。
专栏17: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提升计划 |
教文卫:新建(含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41所;西湖大学建设工程(一期、二期、三期)等;之江文化中心、亚运会场馆改造项目、西湖体育馆拆复建项目、之江文体中心、三墩镇文体中心等;西湖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址工程等。 养老:区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福利中心二期失智老人照护专区建设、转塘敬老院改造提升项目等。 保障性住房:完成安置房建设项目33个,总建筑面积555万平方米,共3万套;杭政储出〔2019〕30号地块人才专项租赁住房项目。 公安:新、改建巡特警大队(民警训练中心、执法办案中心、民警之家)和三墩派出所、转塘派出所、留下派出所、蒋村派出所、双浦派出所、古荡派出所、翠苑派出所、北山派出所、省府路派出所等10个公安营房等。 应急管理:安全风险智慧监测告警处置闭环体系建设工程、200个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与可视化建设工程、应急救援装备建设工程。 |
第七节 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
以法治化、规范化、数字化为方向,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基本建成“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行政决策程序建设,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整合行政执法队伍,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培育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典型。严格落实并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2.加强法治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培育全社会处理事情依法、遇到困难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鼓励创作法治文化优秀作品。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坚持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促进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升区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工作质效,形成集“信访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社会治理事件处置、社会风险研判”三大平台功能为一体的工作格局。
3.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高水平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党建统领“四治融合”的“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区级、镇街、村社三级矛调中心建设,着力构建分层过滤、衔接配套的纠纷解决体系。注重整体智治,以数字赋能推动“基层治理四平台”协同作用,强化力量下沉,推进基层综合执法改革,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畅通社会组织和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深化网格规范化建设,提升全科网格工作质效,打造基层治理“前沿战斗堡垒”。提高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品牌化水平,城乡社区治理成效惠及人群更加广泛、服务供给更加充分,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到2025年,每个镇街至少建成2个和谐治理示范村(社),每万人拥有登记和备案社会组织达到45个,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1000人以上。
4.提升数字治理水平。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杭州城市大脑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标准,积极搭建城市大脑西湖平台“1+1+1+N”系统架构,建设全域智治西湖中心。持续推进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建设,精心谋划若干具有西湖标识度的改革试点和场景应用,探索实现“数据下基层”西湖路径。加大“去中心化”改革探索力度。加快从大屏到电脑,从电脑到手机的转型,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转型,努力打造杭州城市大脑样板区。建立健全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制度。加强涉及国家利益、商业秘密、个人信息的数据保护,推进数据安全保障和公民个人隐私保护。
专栏18:城市大脑西湖平台“1+1+1+N”系统结构 |
建设“一朵政务云”:推进区电子政务云平台与市电子政务云平台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城市大脑西湖平台和区属各单位的应用场景通过政务云提供统一的计算、网络、存储等服务,实现全区基础设施共建共用。 建强“一个数据中心”:按照“范围全覆盖、数据全口径、标准全统一”要求,推进各系统和平台有效接入,实现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数据联通,建设全区集中共享的一体化数据枢纽。 建好“一个数字驾驶舱体系”:贯通市级驾驶舱,建设区、部门、镇街、社区多层级全单位的数字驾驶舱,为各级“机长”提供可视化、智能化、精细化的服务管理平台。 建成“N个应用场景”:高标准推动市级成熟应用场景落地;做深做实“治理直达”“便捷泊车”“智慧治水”“燃气钢瓶监管”等区级特色应用场景;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控平台”“民生直达2.0”“校园周边治理”“舒心就医”“多游一小时”“数字生活街区模式创新”等创新场景应用。 |
5.加强社会信用建设。着力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深入落实失信行为认定、记录、归集、共享、公开、惩戒和信用修复等机制,提升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应用的规范性、准确性、完整性和时效性。积极打造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信用监管的主体责任,打造一批信用监管示范行业,推广一批信用便民惠企应用场景,联合惩戒一批严重失信主体,推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行。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重点领域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在支撑“放管服”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重要作用。
第九章 强化实施保障,确保规划蓝图变成发展实效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投资等各类政策手段,进一步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调动多方积极性,推动规划目标任务有效实施。
第一节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核心作用
全面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领导经济社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好各级党委(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建设与发展相融合,探索构建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的新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对统一战线和群团工作的领导,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对规划实施的共识和力量,共同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
第二节 发挥政策协同效应
增强各类公共政策与规划目标的一致性,有效保障规划落地。根据规划谋划推出一批政策措施,作为规划可实施、可操作、可落地的重要抓手和工作载体。强化与实施计划衔接,实施计划要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明确年度实施要求。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的衔接,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财政性资金优先投向规划确定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在风险可控和符合信贷政策的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平台、重大项目。
第三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镇街(平台)。以“六个一批”为工作抓手,各部门各镇街(平台)要制定有关目标任务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健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机制。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应当及时公布实施进展,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把监督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部门各镇街(平台)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规划编制、实施、监测、评估、监督、考核全过程的舆论宣传,及时报道规划实施过程中涌现的新机制新做法。
“十四五”规划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行动纲领。全区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为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善之区,在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中打造西湖的靓丽风景线而接续奋斗!
名 词 解 释
1.城市大脑(见《纲要》第3页)
是指为城市生活打造的一个数字化界面。市民凭借它触摸城市脉搏、感受城市温度、享受城市服务,城市管理者通过它配置公共资源、作出科学决策、提高治理效能。
2.数字驾驶舱(见《纲要》第3页)
是指依托城市大脑中枢算力支撑的数据协同数据化、在线化、智能化的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全新平台,使城市治理者可以实时掌握一手资料、一手舆情,并且通过分析、比较做出科学精准的决策和判断。
3.“重要窗口”(见《纲要》第5页)
是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
4.“四大”建设(见《纲要》第5页)
是指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
5.三江汇(见《纲要》第5页)
是指钱塘江、富春江、浦阳江的交汇处。
6.云城(见《纲要》第5页)
是指“西优”发展决策在杭州西部的重要部署,云城地处城西科创大走廊纵深拓展腹地,区域面积58平方公里,与紫金港科技城、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共同构成“一廊四城”,将以西站枢纽为核心谋划整体发展,集成杭州在新城建设、生态保护、数字化治理等方面的经验,将建设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最重要的科创新中心,打造“大走廊的重要窗口”。
7.三创融合(见《纲要》第8页)
是指云创经济、科创经济、文创经济融合发展。
8.高校经济(见《纲要》第9页)
是指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以“共生、共荣、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瞄准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西湖区产业升级的重要部署。
9.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见《纲要》第9页)
是指国家科技领域竞争的重要平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目前,中国拥有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10.未来社区(见《纲要》第10页)
是指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基本内涵,突出高品质生活主轴,构建的一个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11.“三倍增、三突破、三实现”(见《纲要》第11页)
“三倍增”:一是财政总收入倍增,力争由300亿元增长到600亿元;二是上市企业倍增,由目前的24家,力争到2025年达到50家以上;三是亿元楼倍增,由目前的20幢倍力争增到50幢。“三突破”:一是GDP突破2100亿元;二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三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10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7万元)。“三实现”:一是五年累计实现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50个;二是实现做地10000亩,出地6000亩;三是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500亿元。
12.“四治融合”(见《纲要》第12页)
是指“自治、德治、法治、共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13.“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见《纲要》第17页)
是指把产业、学术界、科研、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环境、服务十方面因素融合提升,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14.“一件事”改革(见《纲要》第19页)
是指以职能部门审批的“一个事项”为中心,转向以企业和群众办理的“一件事”为中心,用部门跑、数据跑代替群众跑,让办事群众进一扇窗,交一套材料,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一整件事的办理,是作为“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一窗受理、四端协同”(见《纲要》第19页)
是指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和移动端、个人固定端(PC端和电视端等)、自助端(综合自助机)、实体大厅端,主要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等技术,通过智能导引、在线受理、二维码生成、地址导航、快递送达等,实现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移动办的现代政务“新服务”。
16.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见《纲要》第20页)
是指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亲”体现了党中央对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积极性、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用的鲜明态度;“清”体现了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的严格要求。
17.“西商”(见《纲要》第20页)
是指长于西湖,发展于西湖或未来可能投资于西湖的企业家。
18.“一带四区六园”(见《纲要》第20页)
“一带”指西湖龙井茶产业带,“四区”指兰里、青芝坞、龙坞、灵山等乡村休闲集聚区,“六园”指五生农业、兰里研学、蓝城原乡、百盛精准等现代农业产业园。
19.农合联“三位一体”综合改革(见《纲要》第20页)
“农合联”指浙江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三位一体”指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的新型农村合作体系。
20.栖西人才码(见《纲要》第23页)
是指通过线上扫码为西湖区及以上人才提供项目融资、双创服务、文旅休闲、健康体检、疗休养等专属服务。
21.新工厂计划(见《纲要》第26页)
是指杭州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广“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应用,大力培育平台型超级工厂、冠军型链主企业、标杆型智能工厂、示范型数字化车间、轻量化云端工厂等5类新工厂。
22.新型消费(见《纲要》第26页)
是指文化、娱乐、旅游、健康、养生等方面的消费,主要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
23.空天信息产业(见《纲要》第28页)
是指运用空间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来自空天领域的信息并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由卫星制造、天基运营、地面平台和下游终端应用等环节组成。
24.文化基因(见《纲要》第31页)
是指相对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主要指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主动或被动,自觉与不自觉而置入人体内的最小信息单元和最小信息链路,主要表现为信念、习惯、价值观等。
25.“IP”(见《纲要》第31页)
是指知识产权,即人们就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是国家赋予创造者对其智力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专有权或独占权。
26.无废城市(见《纲要》第44页)
是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27.“五美”(见《纲要》第44页)
是指功能便民环境美、共享乐民生活美、兴业富民产业美、魅力亲民人文美、善治为民治理美。
28.“六有”宜居小区(见《纲要》第47页)
是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目标,打造有完善设施、有整洁环境、有配套服务、有长效管理、有特色文化、有和谐关系的宜居小区。
29.TOD模式(见《纲要》第47页)
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在规划居民区或者商业区时,使公共交通使用最大化的一种规划设计方式。
30.多杆合一(见《纲要》第48页)
是指为了合理、有序的使用城市道路空间,美化道路环境,对城市道路沿线的路灯杆、交通设施杆、路名牌、导向牌等进行整合。
31.“四有”教师队伍(见《纲要》第51页)
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32.“放管服”(见《纲要》第51页)
“放”是指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是指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是指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33.“126”数字教育治理体系(见《纲要》第52页)
是指1个西湖教育大数据中台,人事管理信息库、名师教育资源库2个库,校外教育学习、社区教育学习、综合素质评价、教育后勤管理、校园安全管理、学生健康管理6个平台。
34.“文化三堂”(见《纲要》第55页)
西湖人文大讲堂、西湖文艺大课堂、西湖非遗大学堂。
35.幸福西湖民生综合体(见《纲要》第56页)
是指集党群服务、文化活动、便民服务、城市书房、医养一体化养老、社会组织服务、心理咨询、青少年教育服务和老年食堂等为一体的民生服务综合体。
36.“四个100%、四个精准”(见《纲要》第62页)
是指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总体应急预案修订率、综合性救援力量建队率、森林消防等应急救援队伍人数比2020年增加、应急物资标准配备率“四个100%”;预警发布、抢险救援、恢复重建、监管执法“四个精准”。
37.“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见《纲要》第64页)
是指区级层面的区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镇街层面的基层治理四平台、村社层面的全科网络。
38.“六个一批”(见《纲要》第67页)
是指一批重点指标、一批重点平台、一批重大项目、一批领军企业、一批领先人才、一批发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