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走进西湖区环保企业 与专家共话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
发布时间:2021-04-27 11:39:47
来源:区科协 点击率:

/mcnpic/202104/20210426/2021042616194062878490909.jpg

千百年来,农业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衣身之源、文明之根,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在这一背景下,如何运用科技的力量,激活有数以百万亿计的农村生态资产,推动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建设的科技水平,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日前,主题为《春天不寂静——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的科学+”活动在杭州市西湖区举办。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科协主办,浙江省科技馆、西湖区科协、浙江双良商达环保有限公司、杭州可心悠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网易新闻、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北京科技报协办,同时也是2021年西湖区科协纪念“5·30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首场大型活动。活动通过云摄影和网易新闻平台进行了全网直播。

活动邀请了三位生态农业领域的专家,分别从生态产业、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和农业生态系统三方面入手,分享了自己对于未来农业发展的观点。

浙江大学工学博士、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浙江省环境科学学会农村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农林大学农村环境研究所所长、浙江双良商达环保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展望作了题为《碳中和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污发展路径探索》的主题分享,详细介绍了他与团队在生产、研究中通过机制和技术创新构建的“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的生态微循环模式。

郑展望介绍,该模式旨在将农村污水治理与乡村振兴各产业及碳中和相融合,推动农村经济完成从“卖劳动力、卖农产品、卖环境”到“卖生态”的转变。作为西湖区院士专家工作站驻站单位,浙江双良商达环保有限公司与浙江农林大学农村环境研究所开展产学研融合,在临安指南村开展相关项目落地,取得了具有探索性成果。

“污水治理、竹林种植、菌菇种植等产业,从单个项目来看经济价值或许有限,但是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将竹林打成造碳汇林,再引用污水处理体系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这样的微循环模式将带来可观的收益。”郑展望表示。

浙江省之江科技智库首批智库委员、浙江省科研院所联合会秘书长应向伟详细介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缘起与内涵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技创新的紧密联系,并通过浙江省的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详细讲解了该战略下一步在浙江的重点任务。

/mcnpic/202104/20210426/2021042616194062920937238.jpeg

应向伟指出,在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土地和人才“三要素”中,人才是创新要素的核心。要使农民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变成现代化的农民,必然要求科技创新推动农民全面发展。只有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武装农民,实现人的认识、观念、技能、素质协同全面发展,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扎实保障。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生态学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唐建军发表了题为《生态农业兴、春日不寂静》的主题演讲,介绍了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方向。

/mcnpic/202104/20210426/2021042616194063037418311.jpeg

唐建军指出,相较于过去,整个社会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农民要求运营易操作、高效率、高收益,市场希望农产品足量、安全、营养、多样化,环境要求农业无污染、可持续,社会要求生产低能耗、低排放、稳产出。唐建军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提出农业生产应注意科学认识并利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科学利用生物之间的正相互作用,从而助力现代农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分享结束后,三位专家进行了圆桌分享,就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相关话题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交流,并对现场以及在线收看直播的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回答。

/mcnpic/202104/20210426/202104261619406299804402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