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湖区科技工作在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深入贯彻中央、省市相关决策部署,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高企提质增量”、“新制造业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双创平台提质增效”等“五大行动”,创新创业环境日益优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显著。西湖区科技进步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省第3,取得历史性突破;连续两年荣获市科技创新发展考核“优秀”等次;成功入选杭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培育名单;全社会R&D经费支出58.5亿元,总量和占比连续三年全省第2;全区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80.1%,创历史新高;企业技术交易总额111亿元,位列全省第1。
一、2020年度主要工作 (一)狠抓主体培育,科技企业规模实现新突破。以“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独角兽培育计划”、“雏鹰计划”为抓手,实施科技型企业做强一批、扶优一批、孵化一批的梯度培育计划,推进科技企业链条式发展。建立高企培育库,实行高企预审制,全年高频率开展线上培训、线下辅导,实现新培育国高企217家的佳绩,总量从2017年的309家增至2020年的700家,超额完成三年倍增任务。以普惠政策激励为手段,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数量,全年新增雏鹰企业8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41家,省中小培育数较去年同期翻了一番,由2017年1294家增至2020年2384家;培育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37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全市第1。 (二)深耕研发体系建设,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指导建设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创新研发体系初具雏形。西湖实验室列入全省首批浙江省实验室;迪安诊断、西湖大学等6家入选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全省第1;西湖实验室、国科大高等研究院等5家入选省级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新建省企业研究院5家、市级以上研发中心49家(省级20家);21个项目获省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数量较去年增长一倍。特别在疫情期间,企业开展抗疫科研攻关30余项。16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其中2项科技成果为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三)大力发展高校经济,产学研合作升级新路径。整合辖区18所高校、28所科研院所资源,创新区校互动模式、合作模式,打造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高校经济自5月启动以来,先后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签订了一批战略合作协议,促成区校合作项目23个,拓展区校合作空间26万方,总投资97亿元。其中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全省数字经济产业园完成改造施工,与浙大合作打造的“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经济带”及与浙工大合作打造的“环浙工大经济圈正正在积极谋划中。截至目前,通过与高校院所在空间合作、平台共建、技术支撑、人才引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落地高校经济项目130个,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89个。 (四)加快平台建设,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全面推进“三城一谷六小镇”建设,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北强、南启、中兴” 发展格局初具雏形。以紫金港科技城和之江新城两大新城为核心的“2+X”平台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成功入选杭州市首批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培育名单。紫金港科技城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启动建设3万方生命健康产业园,招引菜鸟网络、天堂镓谷等亿元以上项目18个;杭州城市大脑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在云栖小镇正式落地,城市大脑杭州经验输出至全国40多个城市;西湖云计算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3家被评为市级以上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增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6个。 (五)打响特色品牌,创新环境释放新活力。坚持精准化思维,推出“科技八点半”系列活动。区委区政府领导出席,以早茶会、路演等形式,点对点对接需求,全力助企纾困解难。活动自2019年11月推出以来,从围桌交流的早餐会1.0到引入资本、专家的科创路演2.0,实现了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的迭代创新。全年共举办16场主题活动,201家不同领域的企业参与,提出各类诉求、建议180个,其中130个问题得到解决和落实,企业对解决问题情况满意率达97%。坚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构建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出规模10亿元的科创直投基金,以政府直投形式对初创型企业、创业型团队进行政策性投资,已投资西湖生物医药等10余个项目,投资额8840万元,带动银行授信、风险池配资1.5亿元。持续优化科技金融风险池运行机制,通过申报流程、审批时限等流程再造,申请风险池基金企业较去年增长了50%,全年共有 35家企业获得贷款1.1亿元。 (六)强化要素保障,服务创新迈出新步伐。积极落实国家、省市人才新政,深入实施“英才计划”,围绕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人才和团队。全年新培育国家1人、省4人、市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4个、市“钱江友谊使者”1名,4人入选“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高端年薪类人才项目。全面优化为企服务机制,实施网格化联系走访服务,全年走访服务企业700余家次,举办科技政策培训10余场,7条科技政策在“亲清在线”平台上线,线上线上共兑现扶持资金1.9亿元,惠及企业1000余家次。外国专家办件事项从“最多跑一次”升级到“秒办”,办理各类来华工作许可事项达797件。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2021年是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结合“十四五”科技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全区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聚力优势资源,以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积极融入杭州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战略,大力实施全域创新生态、全链协同创新、全程创新服务三大“系统工程”, 在创新城区建设上引领示范,着力打造杭州创新源、浙江科技创新高地。 (二)重点任务 1、聚焦企业、技术、人才三大要素,打造“全域化”创新创业体系。 一是全力推进主体培育。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国高企业、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等梯次培育机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雨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独角兽企业“加速计划”、领军企业“引航计划”,全年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200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50家以上。 二是大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全力支持西湖实验室、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航天五院、云栖工程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建设一批在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有突破的省(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等50家以上。大力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探索区级研发补助政策,带动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聚力抓好人才引育。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推动企业核心团队建设,实现省、市领军型团队数量有新突破。打造国际人才高地,建立健全外籍专家人才库,积极推荐海外工程师、市“115”引智计划、“钱江友谊奖”等项目,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办理流程。 2、聚焦高校经济、人工智能两个重点,打造“全链化”协同创新体系。 一是纵深推进高校经济发展。开展高校经济“三百工程”行动,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合作,聚力打造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文一路科创大道。探索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机制,引育一批专业服务机构,搭建区级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全年新增高校经济项目100个,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实现技术交易总额100亿元以上。 二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区建设。健全推进体系,谋划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打造人工智能特色园区、楼宇,引进培育一批人工智能企业。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力争在应用场景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先行先试,成为杭州市人工智能发展示范样板。 3、聚焦双创平台、科技服务、特色活动三项任务,打造“全程化”创新服务体系。 一是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实施专业孵化器战略,对全区现有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的区位、体量、产业、品牌等情况进行综合梳理,筛选一批由龙头企业为运营主体的孵化器(众创空间),予以重点关注,围绕产业链布局和建设专业化、国际化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服务综合体1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5个以上。 二是持续深化科技服务。用足用好省市科技专项资金,修订完善新一轮科技创新政策,突出科技扶持向企业技术研发倾斜。深化局领导班子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创新政策培训。深化科技金融发风险池管理,用好新制定的风险池管理办法和银行考核办法,持续优化审批流程,提升风险池运行绩效。 三是建设“科技八点半”3.0版。升级“科技八点半”内容和形式,导入创新技术资源,从1.0版本的早餐会、2.0版本的路演会,打造以技术需求为主的3.0版本,开展 “揭榜挂帅”需求对接会等,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深化“西湖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组建高校院所联盟和科技金融服务联盟,举办各类创业创新、行业活动,营造活跃、生机勃勃的创新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