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1年,留下街道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现将一年来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1.健全组织体系,夯实法治基础
一是完善领导小组。街道党政主要领导任法治政府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将法治政府建设纳入街道工作重要日程。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请慎用亲自、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全力推进基层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党工委副书记任法治建设办公室主任,负责具体抓落实。办公室专人具体抓业务,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二是加强保障机制。聘请专业化律师团队担任法律顾问,联合司法所,全面参与街道合同审查、政务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工作,确保街道各项工作合法合规。将依法行政工作经费、法律顾问经费、案件律师代理经费、专项工作律师咨询费、法律宣传费等列入街道年度预算,保障法治工作经费到位。三是增设考核管理。将“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建立健全街道领导班子述职述廉述法报告制度,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责任内容中,把领导干部述法工作纳入到班子考核中。
2.加强学习宣传,普及法治观念
一是组织专题学习。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工作作为班子学习重点任务,街道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年组织两次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学习活动并邀请区司法局陈建华局长、杭州智仁律师事务所陈志远律师赴街道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实务》《领导干部法治意识及依法行政常识》学习讲座,提高班子成员法治理念。二是健全社区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点位建设,深化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打造零距离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通过社区律师引导社区班子依法治居,促进村社将德治、法治有机融合,引导居民学法守法,切实化解居民疑难纠纷。三是开展各类普法活动。结合主题党日活动大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开展4次进社区、进企业法律集中宣传。结合“12·4”国家宪法日组织街道社区干部、两新党组织、社区群众参观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学习宪法、宣传宪法,营造良好学法环境。
3.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民主决策
一是做实政务公开工作。建立健全一整套较完整的与政务信息公开相关的办法、细则及相关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群众关注的重点事项,特别是征迁安置、拆违执法、股份经济、民生福利等重点领域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并公开信访和纪检电话,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充分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2021年街道主动公开文件40个、依申请公开文件43个。二是健全合法性审查机制。明确对重大合同、政府信息公开告知行为、村社村务(居务)公开行为、行政纠纷应诉等九方面重点工作,建立“各办提交、法律顾问把关、法制机构审核、分管领导初审、主要领导终审”的合法性审查流程。今年,我街道累计审查各类合同、政府文件82件,由司法所及律师给出修改意见170余条。三是拓宽民主决策渠道。街道班子在落实贯彻“三重一大”民主决策制度之外,积极拓展民主决策新渠道,增加决策民主性、科学性、合法性。通过开展街道居民议事会、“民生议事堂”“政府开放日”及乡贤会等活动,邀请居民代表、两代表一委员、乡贤、律师等对重大民生项目征求意见,大力推进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基层法治、自治、共治能力。
4.深化政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
一是强化数字赋能。不断推进政府数字化改革工作,依托“西湖码”数智化治理综合平台,深化基层治理,提升民生服务能力,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更好地为辖区居民群众、企业和个体商户营造规范、高效、优质的办事环境。二是延伸服务区域。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最多跑一次”服务向社区全面延伸,着力建设杨家牌楼、小和山、翰墨香林3个社区“就近办”服务点,努力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牢固树立“跑一次是底线,一次不用跑是常态,跑多次是例外”的理念,全面提升辖区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三是提升服务质量。全面提高办事咨询“一口清”水平,做到窗口事项、收件资料、事项流程“一口清”,打造“就近办”、试点推进“上门办”、大力推进“简化办”、切实推进“线上办”,通过整治流程设置不科学、硬件配置不到位、办事标准不统一、指南信息不一致等问题将“跑多次”变成“跑一次”甚至“跑零次”,实现群众满意率100%。
5.建设多元化解机制,推动矛盾调处
一是建设多渠道化解机制。健全完善基层矛盾化解纠纷多元化化解机制,以街道平安建设办为主体,依托司法所、派出所,利用数字化综合治理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律师、人民调解员、乡贤作用,深入村社“定纷止争”,全年调解矛盾纠纷372起,重大矛盾纠纷9起,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二是加强重点矛盾调处。对辖区内的涉稳事件、矛盾纠纷按“日常事”“突发事”“专项事”予以划分处理,对重点问题、重点人员的“突发事”“专项事”进行逐一排摸梳理,落实“五定一包”的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紧盯事件进展,成功化解杨家牌楼女儿户、王中昭房屋补偿、俞根泉工龄等两起信访积案,处置了中升裕迪汽车销售、有赞平台、云庐房屋销售等群体性事件。三是及时掌握涉稳动态。结合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重点场所安全隐患排查等工作,强化日常宣传引导和调查排摸,及时掌握各类重点人员动态情况。对上访的重点人员予以稳控和劝返,圆满完成了全国、省、市“两会”等重大敏感时期的维稳安保任务。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历史积案化解困难。近年来街道先后经历了5批次大规模的城中村搬迁工作,搬迁整治工作量大、时间紧,矛盾积压、涉法涉诉的风险较多。被纠错和败诉的案件多集中在房屋强拆的行为中,如东岳六层楼的行政诉讼案件、西穆坞社区相关行政复议诉讼、杨家牌楼女儿户信访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街道的历史遗留问题,街道虽多次召集相关村社和职能部门讨论分析化解对策,但始终见效甚微。
二是公职人员法治素质有待加强。法治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实操经验相比于目前越来越繁重的法治工作任务仍显薄弱,公职人员执法证持证率还比较低,在合法性、规范性、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已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法治工作要求,需要不断提高现有工作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专业素养。
三是群众法制意识仍显薄弱。主要表现为一些群众不懂法、不学法,对一些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常以自己是农民唯由,不讲法治,不遵法,对政府与村社的工作不配合、不支持,甚至扰乱政府机关和社区工作秩序,增加政府行政成本。
三、2022年工作计划
一是针对性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对全体党员干部、公职人员把学法守法用法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不断加深法治理念;对辖区群众,丰富普法宣传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拓宽法治宣传平台,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普法小讲堂,将法治思维“入脑”“入心”。
二是努力降低“两高一低”发生率。做好与当事人的各项工作,积极化解矛盾与纠纷,防止后续再产生诉讼乃至信访的情况,避免矛盾纠纷进一步扩大;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扭转街道行政争议总量上升趋势,控制行政诉讼败诉率在10%以内,依法推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提高行政机关负人出庭和应诉效果。
三是进一步推进矛盾化解多元化。强化信访投诉请求法定途径分类处理,推进信访与调解、信访与复议、信访与诉讼的衔接,提高法定渠道解决矛盾纠纷的比率。突出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关口前移,避免矛盾扩大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