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讯息 |
|
4月14日下午,西湖区政协主席叶泽带队视察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实地考察五鑫未来价值产业园和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并进行了座谈交流。
何加新副主席、部分政协委员,相关部门、镇街负责人参加活动。
叶泽主席一行先实地考察了五鑫黄龙未来中心,中心将利用五鑫宾馆以及周边一些楼宇资源,聚焦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随后,一行人参观了石虎山智能机器人创新基地的展厅与人工智能十二工坊。该基地是以“智能机器人与未来科技”为主题,以“产学研创一体化”为特色的新型创新创业综合体,目前共落地智能协作机器人、巡检机器人、智能检测机器人、自主无人驾驶等12个创新工坊和16家人工智能标识度明显的企业。
座谈会上,区科技局和灵隐街道汇报了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建设及具体项目的情况。
浙大控制学院、计算机学院、工程师学院的院长们交流产学研合作经验,纷纷肯定了石虎山机器人科创基地在加速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浙大控制学院副院长侯迪波表示,浙大的科研人才往往不愿离开西湖区生活圈去其他地方发展,石虎山基地为他们就近提供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区域优势。
此外,院长专家们提出,高校人员专注于科研,在企业经营、市场对接方面不太擅长,希望政府助力加强高校经济项目、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政协委员结合产业带在人才资源、空间拓展、产学研合作、资本支撑等方面纷纷建言献策。
一、要留住人才,人才是科研生产的基础。西湖区要发挥区内基础教育的优势,为科研人才的子女解决入学问题以留住人才。
二、要长远规划,入驻产业带的项目后续壮大、投产后,需要大面积生产用地,希望西湖区提前规划,在区内选地承接,使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都真正落在西湖区。
三、要浓厚科技文化气氛,重视科研精神的传承,在产业带园区中充分利用空间,进行科研根脉、先驱精神的宣传教育。
相关部门纷纷做出回应。区委人才办表示做好高校科研人才的子女入学相关工作;区科创投表示在资金上给予高校初创项目支持;灵隐街道一如既往做好服务对接;区发改经信局、区科技局将加强高校经济项目、科研成果与市场的对接,架起高校与企业的桥梁,并及时制定相关政策。
叶泽指出
依托区域优势和浙大高校资源优势,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的成果已逐步成形转化,未来有无限的创新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叶泽强调
接下来,要解决好三方面问题:
一是建好机制。要完善好产学研项目从孵化、培育到成长、成熟的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企业、人才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二是用活政策。将现阶段已有的政策进行细分和梳理,提高政策服务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同时要根据产学研项目的需求动态调整政策,不断迭代升级,为行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好准备。
三是统筹谋划。要全盘考虑,系统谋划,及时整合资源,实时对接信息,让更多的产学研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推动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走得更稳更远。
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
建设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既是西湖区打造“一带一区一大道”高校经济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也是积极响应了杭州市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的规划要求,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广阔创新平台,助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
产业带主要以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为核心,东至教工路-黄龙路,南至灵隐路-玉泉路,西至紫荆花路,北至文三路-文三西路。在整个产业带范围内,按照“一院一楼”设想,布局5个重要点位:浙大科技园、石虎山机器人科创基地、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园、五鑫黄龙未来中心、智能电气技术创新基地。
产业带依托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控制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一流优势学科资源,突出“环玉泉校区”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技术链、服务链等“五链融通”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圈。预计到2025年,产业带将引进、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1000人,集聚人工智能创新企业1000家,集聚基金、专利等服务机构50家,累计实现人工智能产值突破500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自2021年11月环浙大人工智能产业带启动仪式活动举行,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正式开园以来,灵隐街道与浙大的合作不断拓展,并扩大至翠苑街道,与浙大电气工程学院共建智能电气技术创新基地。目前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招商入驻率已达到100%,园区获批中国自动化协会示范基地称号;现代国际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园与浙大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合作,已启动装修并完成首批项目评审,入驻5家企业;五鑫黄龙未来中心对接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控制学院、信电学院等优质科研资源,与浙大工程师学院洽谈项目落地事宜,已完成大楼整体拆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