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区委全会精神,牢牢锚定“两个先行”奋斗目标,对标对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善之区”西湖目标,以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引领,以“共同富裕背景下高质量全域优质”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育好每一名学生;面向全体教师,成就每一位教师;面向全体校园,办好每一所学校。高水平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西湖教育。 一、聚焦政治引领,高质量打造红色先锋领航区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1.强化思想政治建设。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系统的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能,抓好教育统战工作,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完善四个层面学习机制,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将其转化为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 2.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工作,压严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坚决执行“第一种形态”和作风效能问责制度,严格落实钉钉月报制度。加强规范化支部和星级支部创建,发挥组织力量,做好党带团、团带队工作,高质量发展党员,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实现民办幼儿园、中小学、培训机构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高质量全覆盖。纵深推进“清廉学校”建设,做强示范引领和品牌培树。 3.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加强校级班子建设,突显“班长”的带头作用,真正把学校及师生发展牢牢扛在肩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上。推进干部队伍作风效能建设,加大问责追责力度,健全能上能下的干部选人用人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队伍活力,实施梯次培养,探索“研赛训”一体化干部培养新路径。 二、聚焦立德树人,高质量打造五育并举示范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打造“生长型”教育生态,使每一名学生都拥有向上生长的力量,助力学生全面、个性成长。 1.实施培根铸魂工程。加强思政和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五级四助推”班主任培养机制,健全“全员德育”工作机制。强化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以校园文化浸润实现全方位育人,牢牢把握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育人工作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文明城市建设、迎亚运等主题活动,鼓励学生争做亚运小主人,争当新时代“五好学生”。 2.构建综合育人体系。建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样态,校内深化“双减”“双新”背景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教方式变革和核心素养培育。出台西湖区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实施办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艺术、科技、劳动素养水平,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校园足球提质扩面,争创市科技节“14连冠”,孵化一批市级体育、艺术、科技特色学校和劳动教育基地。 3.推进健康校园行动。加强后疫情时代的校园健康管理,重点关注学生近视、肥胖和脊柱健康情况。深化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区建设,探索数字化赋能近视防控工作。数字赋能食堂管理全流程,实现吃得科学、吃得营养。做强“和谐心家园”,加强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和辅导站建设。持续开展洁美校园、平安校园创建,将绿色低碳发展融入教育教学和校园建设。 4.推进友好校园行动。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学校办学,以人为核心,提升校园制度友好、服务友好、权利友好、空间友好、环境友好指数。从硬件和软件双管齐下,美化友好校园空间,丰富校园生活载体,构建充满活力、和谐舒适的校园友好生态,进一步彰显校园人性光辉,推进区级儿童友好学校创建工作。 三、聚焦协同发展,高质量打造优质均衡首善区 聚焦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区域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推动各学段协同优质发展,加快建成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让更多老百姓乐意在家门口上学。 1.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普惠率、优质率和公办率,探索幼儿园自聘合同制,关心非编幼儿教师队伍成长,稳步提升非编教师待遇。深化幼托一体化工作,新增普惠托位300个,抓好保育员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加强对民办幼儿园的规范和指导,实现公民办幼儿园协调发展。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依法办学,巩固“双控”成果,深化公民协同,做好“双控”政策的后半篇文章。完善中小学的招生工作和中考升学工作。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质量提升行动,全面推进强校工程提质扩面。加大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分层走班、家委会运行、家长学校等工作的研究并出台相应制度。 3.高中教育特色优质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升高中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注重美术特色,兼顾多元发展。坚持职普融通、育训并举,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打造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范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4.其他教育融合协调发展。优化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资源配置,探索融合教育新模式,开好心理热线,做优“和谐心”家长培训。召开社区教育大会,加快203个市民学习学校建设,提升服务品质,完善“未来社区”教育体系。拓展校外教育空间,做优做强“棒伢儿”总团和分团,创新活动品牌,提升中小学创新实践中心的影响力。 四、聚焦要素保障,高质量打造师生满意样板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教育民生热点,通过加大资源普惠,加强队伍建设,保障校园安全,落实督查督办,切实提升师生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打造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 1.供给保障再加码。推进30个教育项目建设,启动前期项目4个、新开工8个、竣工4个、续建14个,新增学位5460个,缓解“入园入学难”问题。加快小和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双浦中学、文三中小学、浮山小学、金地幼儿园、玉泉幼儿园、特殊学校等的新建。推进周浦中学、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三墩镇中心幼儿园等老旧学校的改扩建。完成全区78所中小学的95个舞蹈教室的地暖安装,新增建设15个新型教学空间。规范财务管理,科学统筹经费使用,发挥资金绩效。 2.队伍建设再加码。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发布西湖教师妙语、忌语,加强教师形象管理,提升师德修养层次。完善“杏坛”系列培养培训体系,优化项目制名师工作室联动机制,强化教育科研求实求真。健全教师工资长效保障机制,指导完善教师考核激励制度,强化名优教师招引,鼓励学历进修、职称晋升。完善“智慧人事”平台,健全人员配置和教师交流等机制,加大轮岗交流力度,提高编制使用绩效,缓解区域师资结构性短缺。 3.安心工程再加码。建立健全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工作机制,构建部门、镇街齐抓共管的校园安全治理体系。深化“智安校园”建设,提升校园安防配备标准,确保校园“安澜”。加大校园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治,完善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重视信访工作,发挥“教育联心桥”的作用,做到科学预警、畅通意见、化解矛盾,提升学校响应服务师生的水平。 4.督办创建再加码。加大教育重点项目、重大改革、民生实事、议案建议提案的督办力度,提高完成率和满意度。完善教育督导工作,以省市考核、常态督导、生态评价、内控审计为抓手,提升督导评估、监测评价、整改提升等一体化水平,指导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化学校、健康促进学校、儿童友好学校等创建工作,提升老百姓对西湖教育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 五、聚焦教育改革,高质量打造教育治理现代区 坚持依法行政,保障自主办学,深化教育减负,迭代升级集团化办学,推进教育评价和教育数智改革,提升西湖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与水平,充分激发校园生机与活力。 1.深化“双减”集成改革。建立健全“双减”工作长效机制,严格落实“五项”管理,加大学业负担专项监测,完善课后服务机制,丰富时段内容,提高服务质量,重塑校园生活。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健全常态化检查监管机制,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达成师生负担真减轻,教育生态真优化的目标。 2.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迭代升级集团化办学,修订完善《共同富裕背景下集团化办学实施指导意见》,举办全国区域教育治理(集团化办学)研讨会。推进名校教育集团的优化和重构,加大集团价值共塑、愿景共建、资源共享、教师共育、数智共赋研究,不断提升教育集团的办学水平。 3.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评价改革”省级试点工作,健全“局—院—校”三级评价管理机制。完善优化“5+1”学校生态评价和“五好学生”评价体系。加强教育评价队伍建设。研制“一校一报告”督导手册,推进评价督导闭环管理,促进学校办学的改进提升。 4.深化教育数智改革。推进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项目工作,优化“1+3+N”数智教育治理体系,夯实学生库、教师库和资源库的建设,丰富升级数智应用场景,总结提炼推广一批教育数字化改革成果。进一步加大智慧校园建设,优化数字资源供给,探索网络学习模式,实现学教方式变革,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 六、聚焦教育共富,高质量打造共建共享集聚区 坚持对外开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建立健全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机制,推进更大范围的教育共富。 1.结对帮扶促共富。积极发挥西湖教育强区优势,调动区域教育优质资源,加大对新疆、青海、四川、安徽等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帮扶力度。推动“山海协作工程”,深化与淳安、临安、城西科创大走廊等“教共体”建设,做好骨干教师选派管理工作,为实现教育共富贡献西湖力量。 2.优势互补促共赢。深化国内国际双循环合作交流,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教育合作。坚持线下与线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新机制,做好与匈牙利、奥地利、迪拜等国家的教育合作工作,积极培塑“亚运姐妹学校”,培育杭州市第六批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3.多方协同促发展。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大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加强与属地企业的沟通联动,加深与部门、镇街的联动联建,凝聚教育合力,促进西湖教育更快更好更优质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