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进展 |
|
首页 |
|
10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勉励他们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同时刊文《老骥伏枥老当益壮,发挥余热展现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的回信凝聚“银发力量”》。文中点赞了西湖区翠苑街道翠苑一区社区的养老服务工作。
“读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我们倍感振奋,将鼓励和指引翠苑一区持续服务好老年人群体。特别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表扬过我们社区的‘夕阳红’俱乐部,这些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像这样的群众性社团在翠苑一区已经有34个,覆盖了文化、艺术、体育、科技、便民服务等方方面面。退休后闲暇时间较多的老年人已经成为群众社团活动的‘主力军’,发挥了老年人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充分感受社区温暖,在共建美好家园中持续发光发热。
我们都说关心小朋友,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其实爱护老年人,就是爱护我们每一个人的未来。我们之所以要努力打造老年友好型社区,就是为了让我们每个人都不用担心变老,更有勇气慢慢步入幸福的老年生活。”翠苑一区社区党委书记项菲菲表示。
翠苑一区社区有常住人口近万人
社区老龄化率高达23.3%
社区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
为居民群众办实事
建成20多年的“老食堂”不断有新气象。走进食堂,系统可自动识别到老人,并在门口左侧的膳食推荐显示屏上显示“今日推荐菜单”和“不宜食用菜单”。点餐区里每一道菜品上方都有营养标签,显示菜品各项数据,帮助老人合理选餐。收银台可以自动识别菜品并智能结算菜价,老人刷脸即可进行支付。
为及时帮助社区高龄、孤寡、独居老年人,2002年社区推出“黄手绢、小红灯”呼叫帮扶服务。老年人需要帮助时,白天可在窗户外挂一条黄手绢,晚上可点亮小红灯,就会有志愿者或工作人员上门服务。如今,“黄手绢、小红灯”已变成老年人健康手环上的红、黄按键,线上呼救的一头连着社区,另一头连着老年人的家属。
社区为1800多位60岁以上失能失智、独居、孤寡老人安装了电感、烟感和气感预警三件套装置,提供AI马桶水位监测器、离园守护等服务,通过这些数字化智能产品,将接听呼叫变为主动发现需求。
由于老小区车位紧缺,子女回家看望老人时停车困难,翠苑一区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孝心车位”,子女可享受一定时长的免费停车服务。2022年,孝心车位2.0版上线后,子女可在“翠苑一区”微信小程序申请关联父母的住址和姓名,物业审核后,即可提前在小程序的“交通场景”版块预约,再通过车位引导精准地找到空余车位。
西湖区有常住老年人约20.89万人
呈现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长快
高龄化、失能化等特点
西湖区持续推进养老服务六大提升行动
以空间尽享、服务优享、医康共享
场景智享、文化乐享、人才助享为抓手
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获得感
持续擦亮“幸福养老”金名片
聚焦“一中心”
打造均衡优享服务网
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积极打造以老年人为中心的服务活动阵地,实现民生综合体、嵌入式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全域覆盖,推动老年友好空间全要素建设。
在老年人高密度居住的中心城区开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建设的共同富裕试点,率先启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医疗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同址、邻址建设,均衡优享的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网进一步织密。
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50家(其中镇街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家、村社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38家),养老机构17家(其中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8家),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的大社区养老服务格局。
聚焦“一餐饭”
优化可感可及助餐网
西湖区在各镇街设立了地理位置便利、膳食加工齐全、堂食外送一体且日供餐量200份以上的中心老年食堂。积极探索以平台经济打通老年助餐“最后一公里”,依托“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建立助老专送小哥队伍,为580余位失能、高龄、独居等困难老人提供不间断的送餐服务。
截至今年9月,全区累计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110家,送餐8.3万人次,并不断提升老年食堂膳食品质,拓展老年食堂多元经营渠道,精心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味道”。
聚焦“一张床”
构建医康养护融合网
深入推进康养服务体系建设,聚焦居家老年人实际需求,深化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和养老服务的融合,创新探索“养老一张床”建设,将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深度融合,实现申请、评估、服务和数据的四融合。
加大对多功能护理床、机构养老床、医院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的六床联动探索,加强全链式医康养护服务间的转化,努力加大医疗服务供给,充实医养联合服务体系。
目前,西湖区已累计建成670余张“养老一张床”,今年以来,优化政策制度,便捷建床流程,丰富设施设备及服务选型套餐,制定并通过市级“养老一张床”团体标准立项,累计提供专业医护服务6300余次,生活照料3.2万余小时,线上巡诊12万余次。
聚焦“一屏通”
集成养老服务数字网
打通省市区10余个系统,汇集电子津贴、老年助餐、养老机构、护理员、智慧手机、无感监测、康复辅具租赁等多个系统数据,基本实现养老数据一屏治理,同步集成在西湖区“幸福荟”数智平台中,实现西湖民政领域数字应用“一屏通用”。
深化“一键养老”数字应用,链接省市“浙里康养”“杭向颐养”等数字服务平台,充分运用技术手段赋能养老服务,搭建“智慧养老”标准化模板在全省11个市、147个未来社区及乡村落地复制推广。
聚焦“一品牌”
培育文化养老共享网
通过省地联动、文化互动等形式,积极开展以“金西善养”养老文化为品牌的系列专项活动,发布特色文娱养生打卡线路,联合属地镇街与浙江歌舞剧院联办艺术进社区,与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西泠印社携手选聘“艺术村长”开展养老服务政策宣传,着力打造杭城区域文化新名片。
以老年社团文化走亲为纽带,拓展文化养老辐射覆盖,带动老年文体队伍不断壮大,以文化走亲推进辖区文化资源共建。积极筹建区老年活动中心,整合老年大学、社区教育学院和退休干部职工大学等教育资源,有力推进老年人文化资源共享。
聚焦“一队伍”
建设高素质人才支撑网
围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目标,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开展分层分类的养老护理员、家庭照护者、养老管理人才的提质赋能行动。
以西湖区老年事业发展促进会为平台载体,通过开展“一月一主题”活动,积极整合多方养老服务力量,用好养老顾问团,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组建专业队伍等多种方式,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养老服务人才培训506人次,每万名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达27人。
截至目前,西湖区已先后荣获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浙江省政府养老服务督查激励、浙江省首批老年友好城区、浙江省养老服务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接下来,西湖区将继续顺势而为、主动作为,把积极、健康老龄观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扎实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用心用情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常怀敬老之心、倾注爱老之情、笃行扶老之事,共同营造“敬老、爱老、孝老”的良好氛围,让每位老年人都能幸福安康、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