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200-4/2024-33493 文号:
公布日期: 2024-11-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发改经信局(区支援合作局) 统一编号:
 
 
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复函


 

潘怡岚委员:

您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西湖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的建议》(第1号)已收悉,非常感谢您长期以来对西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我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提案中的各项意见建议对于我区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经我局主办,区科创投、区科技局、云栖小镇管委会、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区投促局等单位会办,并报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区具有丰富的数字经济资源,具备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的技术底座。近年来,为助力领跑产业发展新赛道、重塑竞争新优势,我区着力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产业高地。

一、关于“统筹规划,科学打造发展模式”。

1、立足数字优势,优化产业格局。西湖区充分发挥创新、数字两大优势,形成“龙头企业强化引领+孵化企业加速成长”的良好格局,全区汇聚以阿里云、永创智能、支付宝、咪咕数媒、飞步科技、每日互动为引领的未来产业企业,在智能制造、医疗、元宇宙、政务服务、交通等行业初步形成细分领域产业链优势,发力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构建创新平台,推动成果转化。西湖区正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18家高校和28家科研院所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全区建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个省级企业研究院。借助场景创新和需求牵引,与前沿技术形成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高效贯通创新、研发与应用各环节,加快产业化落地和规模化推广。同时,西湖区积极推动产业生态主体协同创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统筹要素匹配,加快产城融合,推动大园区牵引大产业、大平台带动大发展,持续激发镇街潜能后劲,进一步夯实“北强、南启、中兴”发展大框架。强化业务协同、产业联动,加快推动科创量变到裂变。为未来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差异化发展提供指导。发挥高新区、产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在产业环境和配套服务优势,吸引优质企业和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发展。

二、关于“政企联动,合力共谋资源撬动”。

1、增强源头创新输出。西湖区鼓励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平台成果输出,加快“117N”实验室体系建设,支持国家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载体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和重点研发项目,催生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和战略产品。探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依托全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和7个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高能级平台成果输出,加快脑机智能、高端装备制造、量子力学、AI生物医药等未来科技力量的培育。围绕浙大、浙工大、国科大、西湖大学等重点高校,共建校地协作体系,开展区校互派工作,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信息挖掘机制,从科研、实验中发现和挖掘一批优质成果,构建科技成果项目库。全面升级区校战略合作,共建成果转化机制,推进高校策源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应用为导向,鼓励企业成果创造。

2、建立高效沟通机制。算力不仅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关键力量,对于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态、新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推动“云算”向“智算”发展方面,西湖区以大数据打造大模型,依托阿里云通义千问、蚂蚁百灵等,联合阿里云、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三大运营商等组建“西湖之光”算力联盟,加快建设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并先后出台元宇宙、数字经济、算力等一揽子政策,助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1月,由浙江大学和西湖区联合发起的“西湖之光”算力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通过搭建“政府—高校—校企”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创新平台,统筹共建算力网节点资源,进一步深度匹配高校科研创新的算力需求,形成开放协同的算力创新生态,推动区域协同算力行业产业链共同发展。

三、关于“锚定目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2024年,西湖区定下“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比超4.4%,再夺科技创新鼎”的新目标。将“科教人贯通”作为着眼未来的长期战略支点,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

1、人才方面,西湖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开展“西湖英才引智工程”、“飞天计划”、“栖西聚才”专项行动,构建了“立体式”人才服务新体系。一是打造“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新链路。深化“西湖英才计划”提能升级,完善遴选机制,与西湖区“飞天计划”“高校经济新政”“招商合作伙伴计划”等政策叠加发力,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支持高端人才产业化项目加快发展。推动区域集群、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人才基地联合体,构建以云栖空天系、西溪谷蚂蚁系、艺创小镇文创系、紫金港浙大系、西湖大学城生命健康系、灵隐人工智能系等为代表的“1+6+N”引才基地链体系,推动“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形成。二是优化“引育留用”开放包容新生态。完善“人才+项目+资本”联动机制,加大与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科创直投基金等政府基金合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型、初创型人才企业发展,有效放大资金杠杆效应。发挥“杭帮彩”人才服务专窗、“栖西”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等线上线下“一站式”“交互式”服务平台作用,统筹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健康医疗、文旅休闲等服务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接轨国际的多元化公共服务,构建多元交互的人才发展开放生态。

2、未来产业的研究投入方面,西湖区积极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由区科创投牵头为科创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赋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重点前沿领域相关企业,已累计审批投资未来产业体系项目88家,2023年全年新增审批投资25家。在产学研转化方面,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强力推动特色数智化+未来产业的构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支持我区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持续推进3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组建,充分发挥西湖区知名高校集聚的优势,通过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和国科大杭高院联合组建市场化运作的院校基金,直接触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区科创投直投基金已累计审批投资高校成果转化项目43个,审批投资总额4.4亿元,撬动社会融资杠杆5.8倍,其中90%以上的高校项目投向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和国科大杭高院三所区内高校。

下一步,我区将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进一步聚力“三创”融合,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西湖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统筹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联系人:胡晏雪,联系电话:89510559)

西湖区发改经信局

 2024年5月28日

 

索引号

00250200-4/2024-33493

文号

公布日期

2024-11-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发改经信局(区支援合作局)

统一编号

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日期: 2024-11-18 17:25

浏览次数:

潘怡岚委员:

您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构建西湖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的建议》(第1号)已收悉,非常感谢您长期以来对西湖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我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提案中的各项意见建议对于我区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经我局主办,区科创投、区科技局、云栖小镇管委会、紫金港科技城管委会、区投促局等单位会办,并报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区具有丰富的数字经济资源,具备发展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的技术底座。近年来,为助力领跑产业发展新赛道、重塑竞争新优势,我区着力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产业高地。

一、关于“统筹规划,科学打造发展模式”。

1、立足数字优势,优化产业格局。西湖区充分发挥创新、数字两大优势,形成“龙头企业强化引领+孵化企业加速成长”的良好格局,全区汇聚以阿里云、永创智能、支付宝、咪咕数媒、飞步科技、每日互动为引领的未来产业企业,在智能制造、医疗、元宇宙、政务服务、交通等行业初步形成细分领域产业链优势,发力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构建创新平台,推动成果转化。西湖区正加快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18家高校和28家科研院所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全区建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个省级企业研究院。借助场景创新和需求牵引,与前沿技术形成双向互促的良性循环,高效贯通创新、研发与应用各环节,加快产业化落地和规模化推广。同时,西湖区积极推动产业生态主体协同创新,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统筹要素匹配,加快产城融合,推动大园区牵引大产业、大平台带动大发展,持续激发镇街潜能后劲,进一步夯实“北强、南启、中兴”发展大框架。强化业务协同、产业联动,加快推动科创量变到裂变。为未来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差异化发展提供指导。发挥高新区、产业园区等各类园区在产业环境和配套服务优势,吸引优质企业和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和创新驱动发展。

二、关于“政企联动,合力共谋资源撬动”。

1、增强源头创新输出。西湖区鼓励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平台成果输出,加快“117N”实验室体系建设,支持国家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等高能级载体承担国家战略科研任务和重点研发项目,催生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和战略产品。探索设立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引导各类创新主体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依托全省唯一的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和7个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高能级平台成果输出,加快脑机智能、高端装备制造、量子力学、AI生物医药等未来科技力量的培育。围绕浙大、浙工大、国科大、西湖大学等重点高校,共建校地协作体系,开展区校互派工作,建立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信息挖掘机制,从科研、实验中发现和挖掘一批优质成果,构建科技成果项目库。全面升级区校战略合作,共建成果转化机制,推进高校策源驱动;以市场需求为引领、应用为导向,鼓励企业成果创造。

2、建立高效沟通机制。算力不仅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关键力量,对于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生态、新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推动“云算”向“智算”发展方面,西湖区以大数据打造大模型,依托阿里云通义千问、蚂蚁百灵等,联合阿里云、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三大运营商等组建“西湖之光”算力联盟,加快建设算力公共服务平台,并先后出台元宇宙、数字经济、算力等一揽子政策,助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1月,由浙江大学和西湖区联合发起的“西湖之光”算力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通过搭建“政府—高校—校企”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创新平台,统筹共建算力网节点资源,进一步深度匹配高校科研创新的算力需求,形成开放协同的算力创新生态,推动区域协同算力行业产业链共同发展。

三、关于“锚定目标,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2024年,西湖区定下“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比超4.4%,再夺科技创新鼎”的新目标。将“科教人贯通”作为着眼未来的长期战略支点,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

1、人才方面,西湖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开展“西湖英才引智工程”、“飞天计划”、“栖西聚才”专项行动,构建了“立体式”人才服务新体系。一是打造“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新链路。深化“西湖英才计划”提能升级,完善遴选机制,与西湖区“飞天计划”“高校经济新政”“招商合作伙伴计划”等政策叠加发力,围绕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支持高端人才产业化项目加快发展。推动区域集群、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组建人才基地联合体,构建以云栖空天系、西溪谷蚂蚁系、艺创小镇文创系、紫金港浙大系、西湖大学城生命健康系、灵隐人工智能系等为代表的“1+6+N”引才基地链体系,推动“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形成。二是优化“引育留用”开放包容新生态。完善“人才+项目+资本”联动机制,加大与引导基金、产业基金、科创直投基金等政府基金合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型、初创型人才企业发展,有效放大资金杠杆效应。发挥“杭帮彩”人才服务专窗、“栖西”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等线上线下“一站式”“交互式”服务平台作用,统筹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健康医疗、文旅休闲等服务资源,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接轨国际的多元化公共服务,构建多元交互的人才发展开放生态。

2、未来产业的研究投入方面,西湖区积极构建未来产业发展体系,由区科创投牵头为科创企业打造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支持赋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量子技术、增材制造、商用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等重点前沿领域相关企业,已累计审批投资未来产业体系项目88家,2023年全年新增审批投资25家。在产学研转化方面,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强力推动特色数智化+未来产业的构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支持我区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持续推进3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组建,充分发挥西湖区知名高校集聚的优势,通过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和国科大杭高院联合组建市场化运作的院校基金,直接触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区科创投直投基金已累计审批投资高校成果转化项目43个,审批投资总额4.4亿元,撬动社会融资杠杆5.8倍,其中90%以上的高校项目投向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和国科大杭高院三所区内高校。

下一步,我区将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进一步聚力“三创”融合,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完善西湖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云创、科创、文创“三创”融合,统筹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抢占未来经济发展制高点。

(联系人:胡晏雪,联系电话:89510559)

西湖区发改经信局

 2024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