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索引号
00250200-4/2024-33495
文号
公布日期
2024-11-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发改经信局(区支援合作局)
统一编号
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20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日期: 2024-11-18 17:31
浏览次数:
张红缨委员:
您(你们)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西湖区发展AI生物医药产业的建议》(第20号)收悉,非常感谢您(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产业现状
近年来,西湖区充分借助数字经济先发优势,提早谋划AI生命科学等重点产业,布局“人工智能+生命健康(AI+BT)”产业赛道,加快建设未来生命科学园,培育集聚了西湖云谷智药、西湖心辰等一大批医学人工智能企业,进一步发挥浙江大学和西湖大学的科研优势,聚焦创新药、新型医疗器械和智慧医疗三大产业方向,探索双螺旋共生发展模式,让更多的医学人工智能产业在西湖集聚,加快推进我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能级持续提升。西湖区正在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两大智源为载体,汇聚生命健康人才与平台,为区校合作新机制新模式提供创新支持。以转化为核心,正孵化一批“西湖牌”企业。在成果转化方面,依托西湖大学、浙江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创立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在生命健康领域孵化培育了西湖生物、西湖云谷智药、西湖欧米等以科学家PI为主导的初创型企业。在产业培育方面,西湖区在AI 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已有一定的企业基础,特别是体外诊断赛道,已经有艾康生物、安捷伦生物、迪赛斯诊断、杰毅麦特等较为成熟企业,AI 医疗器械也于近年来涌现出德尚韵兴、普健医疗、海创未来等新兴企业。其中,德尚韵兴自主研发的超声AI产品“甲状腺结节超声影像辅助诊断软件”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审批,获得中国超声AI辅助诊断领域的全国首张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标志着人工智能在超声影像智能辅助诊断领域的临床应用获得了革命性突破。在产业投资方面,2023年区科创投投资生命健康企业约20家,占比投资总量的22.4%。涉及直接投资约2亿元,间接带动社会融资约13亿元。已投大部分医疗项目都结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加速药物或器械的研发。例如西湖欧米从事新一代蛋白质质谱临床转化应用,公司将蛋白质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基于质谱的生物样本数字化技术,开发基于蛋白质组和其他分子组学的辅助临床诊断新方法。
(二)产业优势逐步显现。一是充分挖掘人才优势。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浙工大等知名高校,深入挖掘科技人才资源,形成科技创新的“高校人才活力圈”。高质量开展“西湖英才”遴选,精准引进优质人才项目500余个,覆盖AI生物医药产业、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引进了一大批生物医药产业高层次人才。二是依托三大载体优势。以省侨界创新创业基地、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西湖园区)、西湖区留学生创业园等为载体,依托企业家联盟、产业联盟等平台,积极对接各校实验室和成果转化办,落地普元生物、祥实生物、惟宸生物等高校经济项目。三是借助政策优势。围绕117N体系建设,支持龙头生物医药企业加强新型研发载体建设,先后建成养生堂天然药物研究所和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两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并在政策上予以相应支持。2023年,兑现对新型研发机构相关科技政策200万元。
(三)产业空间日益拓展。至2023年西湖区成功完成云创镓谷、蘑菇街等第一批产业项目的建成交付,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目前在西湖大学东侧规划配套产学研基地,正以融合为主题,打造一片产业新空间—西湖大学城未来生命科学园,预计将于2025年10月陆续竣工,为西湖大学AI生物医药产业项目预留孵化空间,设置兼容性强的层高、布局灵活的空间组合模式,满足项目发展空间需求。项目以“统一设计、统一运营、统一管理”为原则,充分发挥政、校、企三方在产业平台打造中的优势,成为AI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二、存在问题
(一)细分赛道布局不够前沿。目前,我区主要以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为主,主要集中于诊断试剂、流式细胞仪等传统医疗器械,缺乏高端产品。“AI+”医疗器械企业仍在成长期,尚无产值上规企业;生物药、合成生物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以西湖大学系初创型企业居多,受限于环境容量问题,产业化落地项目较少。
(二)投融资环境不容乐观。受资本市场环境变化、行业竞争和政策调整影响,医药产业投融资市场处于低活跃期,A股和港股医药板块估值持续下降,企业IPO阶段性收紧,研发型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受限;医药融资市场从多元化PE转向以国有PE为主,产业招商过程中,大多数项目需要政府协调解决项目融资问题。
(三)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劲。生物医药产业链企业数量偏少,占全市数量仅7.7%,产值规模仅占全市的2.6%。且全区缺乏具有超强融合能力的“链主”企业,仅拥有艾康生物1家产值超10亿元的生物医药企业。目前,尚无50-100亿元本土企业,对产业链的资源整合能力、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缺乏中坚力量企业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老面孔”多、“新面孔”少,2023年产值超五千万以上企业仅5家,对产业链强链补链的支撑度不足。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
(一)健全研发创新体系。一是推动建设“AI·生物医药产业园”。拟以云创稼谷园区5000方楼宇,作为生命健康产业园投入使用前的接产空间,率先承接浙大工学院成果溢出项目,重点发展AI生物医药产业。目前西湖大学工学院已转化落地西湖艾凯利元生物、西湖心辰、西湖丝创生物等师生创业项目,涵盖生物技术药、AI医疗器械领域。同时西湖灵犀、西湖源肽生物等一批新孵化的AI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即将落地。二是重点发展三大赛道。生物技术药、AI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三大赛道,及推荐重点发展和延伸发展的细分领域。生物技术药方面,加快发展AI药物研发,立足西湖人工智能药物设计核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重点发展预测疾病靶点、药物高通量筛选、药物结构设计优化等领域。AI医疗器械方面,重点发展各种疾病诊断类AI医学影像,延伸布局手术机器人,积极培育脑机接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
(二)完善产业培育体系。一是构建“产学研医”协同网络。布局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开发,“政产学研医”协同攻关,加速AI生物医药研发联合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优势,依托基因编辑中心、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平台建设优势,积极开展细胞与基因治疗(CGT)等生物技术创新,做优生物技术药,完善基因、制药配套,打造生物技术药创新发展新高地。二是加大招引力度。充分发挥如联东、亿翰、两院四平台等资源优势,通过排摸走访、信息搜集和精准对接,梳理企业部件链、技术链和人才链,构建覆盖面更全的招商网络。重点聚焦AI生物医药总部、基因治疗与创新药、 CRO、“AI+医疗“融合方向,突出“原始创新、前沿科技、自主可控、回产替代“,以西湖大学未来生命科学园为核心,围绕深圳、苏州、齐鲁等城市,加大外出招商,招引合成生物学、AI制药、高端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领军型、专精特新、(准)独角兽企业,落地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总部。三是统筹空间资源。充分研判医药企业的能耗、环保等要求,利用好西湖未来生命科学园及紫金港科技城存量楼宇、厂房资源,解决要求不高的器械类、诊断类项目,同时协调“西湖—临安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区”土地、厂房资源,将宝贵的工业用地向要求较高的药物研发类、中小型生产类项目倾斜。并探索医疗综合体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西湖区关于促进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意见(试行)》,涵盖了从研发创新、注册认证、GMP厂房建设到产业化和市场开拓等全方位支持,作为《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杭政办函〔2022〕59号)的补充,对全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进行政策支撑。下一步将着重考虑制订扶持 AI 生物医药的专项政策,对于AI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速推动布局新产业、新业态、新赛道。
再次衷心感谢您(你们)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林惊虓,联系电话:89510552)
杭州市西湖区人民政府
2024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