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西湖贡献”
发布时间:2024-05-30 16:15:51
来源:办公室 点击率:

战略擘画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2003年6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出席全省“千万工程”启动会,亲自部署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入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千万工程”有着历久弥新的旺盛生命力,有了新的“打开方式"。2017年开始,杭州市率先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实现“全域美丽、全民幸福、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杭州市西湖区决定以双浦、三墩等区域为重点,牢固树立“真保护、实恢复、强管理、优利用、快实施”的战略目标,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一、打通壁垒,全力破解“四化"问题

早在 2016 年,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华联村给人的印象还是:房前屋后违法建筑多、废品回收堆场多、作坊多;布局散乱无序,利用粗放低效。如今的华联村,已经蝶变为一座“桃花源”般的秀美村庄:河流清澈,道路整洁……而这一切的变化,得益于西湖区开展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引擎。

西湖区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乡村地区土地资源要素流动,实现了自然资源高效配置,优化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有效破解村中空间布局无序化问题。

耕地连片程度较低,农户经营分散,农业规模经营基础较差且形不成规模,这是大城市郊区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布局更集中”为目标,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垦造水田、恢复耕地等项目,推动耕地集中连片整治,逐步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

受制于简单追逐眼前经济效益的小农经济思维,农村产业“低小散”现象突出,加工、住宿和销售的“三合一”现象普遍,占地面积大,经济产值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盘活存量低效用地,腾挪建设发展空间,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质项目落地提供充足的空间要素保障,逐步破解了土地利用低效化的问题。

大城市近郊的乡村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非常复杂。一方面,乡村在承接城市产业梯度转移中处于被动地位,低端产业引起生态退化;另一方面,排水设施不完备,生产生活用水无法有效处理,引起环境退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开展矿山治理、流域治理、城乡绿化美化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可有效解决生态功能退化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让农村的青山绿水更加美丽。

二、建章立制,全面推进“五大提升”行动

西湖区通过规划引领,整合各方力量,打通阻碍城乡各类要素有序流动的壁垒,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主体、部门协同、各方参与”的工作机制,多措并举全面推进土地全域综合整治工程。农村人居环境美化提升。前期开展21个村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周浦、袁浦小城镇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立面整治、庭院改造、道路提升,打造景观节点,自来水及燃气管道入户,污水管网接户,电力“上改下”等基础设施建设,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西湖样板”。

通过开展“清洁田园”行动,清理各类堆场、堆积物、废品收购点、拆除甲鱼养殖场,消除乱搭乱建等现象;通过水田垦造行动,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改水田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杭州市主城区实现了垦造水田零的突破。通过生态型土地整治行动,从选址立项到设计、实施、监管、后期管护贯穿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理念,保持和维护农田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针对水污染严重问题,采取治水剿劣行动。打通23条断头河,提升改造30条劣V类河道,实施富春江北支江疏浚工程,建成社井配水泵站及沉砂池、沿山南渠输水渠道;采用生态护岸,种植各种水生、湿生植物,营造有利于鸟类及陆生动物生存繁衍的水生生态环境,改善动物、微生物和无机环境在内的整个自然环境结构。对于废弃矿山采用修整、复绿、挂网保护等手段,累计完成14座废弃矿山治理,面积达74.54万平方米,生态复绿6.4万平方米。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西湖区双浦镇规划部署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在保护优质耕地同时,创新都市农业开发模式,通过规模化整治流转,整合打通现代农业园区的区位界限,将“农地流转、农居集聚、耕地保护”这三项措施有机结合起来。西湖区持续推进百千万集中连片整治工程,截至2023年11月,共建成三墩镇毛家漾“百亩方”、双浦镇“千亩方”项目各1个。

三、融合发展,着力实现“1+N”综合效应

双浦镇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流转土地3.7万亩,发展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精品农业,双浦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建成开放,依托美丽乡村和美丽小城镇资源禀赋,探索“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产业新模式,遵循乡村自然风貌肌理,促进农业产业生态化。

通过“土地整治+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内外整洁干净,环境优美,水、电、气等全部进村入户,村内道路拓宽一倍,路网通达、乡风文明和睦,治安案件发案量下降了32%。群众的居住环境彻底改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

通过“土地整治+城乡融合发展”,发挥土地整治在发掘乡村价值、促进城乡良性互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城乡统筹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从而形成农旅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通过“土地整治+生态空间修复”,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水体自净和区域生物多样性大幅提升,水清岸绿、白鹭栖息的美景再次重现。

通过“土地整治+耕地有效保护”,解决了耕地分散化和碎片化问题,已建成的超千亩良田土地规整、布局集中连片,农田设施完善,耕地质量大大提高,非常适合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满天星”连成“百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