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214-3/2024-31975 文号:
公布日期: 2024-06-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统一编号:
 
 
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21号提案的复函


 

沈**委员:

您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小和山科学城发展的建议》(第21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我局主办,区发改经信局、区教育局、区投促局、区规资分局、古荡街道、留下街道、西溪谷管委会、西湖城投集团、西湖科创投等单位会办,并报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小和山科学城以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以及715所等重点的高校院所为创新源头,围绕小和山科学城建设,辐射带动西溪路和天目山路两条双创带,统筹环小和山科学城高校经济圈、环西溪湿地总部经济圈、环蚂蚁集团平台经济圈三大功能圈,形成“一核两带三圈”(小和山科学城为一核,西溪路和天目山路两条双创带,三大功能圈)的空间布局,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量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打造集科技原创、产研联动、科企孵化、科创服务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二、前期所做工作

1、促区校合作。区政府先后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高层互动、中层联动、个体主动”的三级联动机制,深入三所高校重点二级学院及相关处室,积极促成项目合作。区科技局与浙江科技大学合作成立联合创新中心,重点推动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留下街道与浙工大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深化探索“一链一院一基地”模式,落地杭州市西湖区天道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小和山人工智能创新基地两家新型产学研基地。

2、育优质项目。紧盯浙工大及周边院校相关产学研项目需求,积极对接教授、校友资源,努力促成一批硬核科技主体落地。目前,已落地浙工大、浙江科技大学相关的高校经济重点项目53个,杭州博医微视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量磁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主要涉及人工智能、能源数字化、工业设计、数字经济、量子力学等前沿领域,其中由博士以上层次的人才所领衔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5%以上,成功引进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名。

3、优发展氛围。举办西湖区“科技八点半”浙江工业大学专场、与工大计算机学院联合举办“西湖科创杯”全国研究生大赛、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启动仪式,举办西湖区校地党建联建推进会暨小和山科学城“链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会议等活动,以重大活动提升该区域影响力。

二、下一步举措

根据建议,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山水融合、城景融合、产教融合”发展目标,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以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为核心区,建设高校经济圈,打造城西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实现“小和山振兴”。同时,向北与西溪湿地相融扩大生态人文优势设立环西溪湿地拓展区,打造文化文创文旅融合地,实现“古典人文与现代科学”相映成辉;向东联动西溪谷区块链创新园、蚂蚁创新园和古荡地区优质产业、商业空间,设立环蚂蚁集团拓展区,打造全国金融科创标杆地,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赋能”交相呼应,建设别具韵味内涵的小和山科学城。

1、创新运行机制,合力推动科学城建设。一是创新“三长”机制。科技链长制。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每条“链”设链长单位和功能性党支部各1个,集聚属地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等多方力量,通过创新圈工作、校地常态化合作互动,实现四链联动,形成创新的裂变、产业的聚变。科技村长制。以留下15个村社的16人为首批科技村长,加强村社与科技工作的互通互联,引导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在结对村社落地。科技楼长制。根据在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的7幢重点楼宇园区的产业特色逐一对应浙江科技大学7个二级学院负责人设立科技楼长,加强楼宇运营方与科技楼长的对接沟通,叠加政府、企业的扶持优势,引导学院师生项目和校友企业落户特色楼宇园区。二是强化党建引领机制。深化“链式”党建联建,利用“高校党建红盟”“西湖智创汇”等载体,开展专家讲堂、成果展示、创新大赛、股权投资等活动,打造“讲、展、赛、投”一体的创新创业新品牌。

2、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升科学城能级。一是拓展产业空间。完成老留下医院、西湖酒厂、屏峰北等7宗商住用地做地出让工作,推动石马10%留用地、南宁金诺等7个在建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厚植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科技大学中德大楼、林科院产业大楼、常青藤学校、省原蚕种场拆改项目、和创园等“两老”改造工程。着力推动东穆坞工业园、留下工业园提升改造。二是打造标杆园区。围绕区高校经济标杆园区建设标准,建成标志性园区--铂悦城科创园。提升周边和创园、汇峰国际、520新天地等楼宇发展能级;加快杭州市西湖区天道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点研发成果落地,在量子科学领域形成标志性的成果,打造小和山战略科技力量重点平台。、小和山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实现人工智能企业的集聚。三是提升科创服务。以楼宇党委为核心,设立党群服务中心、招商中心、为企服务中心,成立“园区、物业联盟”,加强园区、物业、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全力推动浙工大国际交流中心、浙工大西湖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等重要平台建设,打通成果转化通道。与蚂蚁和36氪合作,建立36C创客营,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活力。实施知名校友回归专项行动,用“校友圈”撬动“产业圈”。

3、打造优势产业,奋力夯实科学城基础。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围绕“数字经济、量子信息、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举办量子精密测量研讨会、量子技术产学研合作沙龙,共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应用,打造量子信息领域科技创新新高地;对图兰朵、三只羊等落地项目,进行靶向盯引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加快形成直播电商集聚平台;推进微娱时代等腾讯系生态项目集聚。二是聚集产业体系。利用留下单元、小和山单元可出让地块,打好“产业政策+空间资源”组合拳,招引一批技术新、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量子信息、区块链、美妆日化等产业“链主”招引一批重点配套项目。全面开展以商招商,充分发挥蚂蚁集团、珀莱雅、有赞科技、715所、胡庆余堂、天堂伞等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企业融入到产业链招引中。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促进小和山科学城发展的优惠政策(试行)》专项扶持政策,对创新平台主体给予最高5000平方米全额场地租金支持、最高250万的一次性装修资金支持、最高50万元的科研与运营经费,全力支持企业以更大力度参与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充分运用区成果转化基金、浙大控股概念验证基金、西湖创新产业二期基金,持续筛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优质高校项目。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培育引导作用,鼓励大企业、校友企业及风投机构在科学城设立专项投资基金,集成政策资源,形成科学城基金池,助力成果转化及企业发展壮大。

4、提升基础配套,聚力营造科学城生态。一是强化人才服务。与浙工大、浙科大、浙外等高校重点优势学科建立深度联系,开展人才政策专场,聚焦“以才荐才”,发挥“栖西引智大使”作用,深化“杭帮彩”人才服务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高端人才在小和山落地;实施“建圈强链”人才招引计划,对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及高端人才提供专项奖励支持,对海内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最高两年500万元银行贷款贴息,最高三年300平方米免费办公用房。二是优化创业环境。每年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约60场,邀请知名投资人、产业专家等参加,通过赛会活动筛选高校人才和项目,提升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高校科技村长(楼长)圆桌会、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机器智能创新峰会、36C Demo Day、“西湖e企来”、“西湖链链看”路演等活动。通过赛会活动发现好人才,挖掘好项目,并提供融资对接、技术转移、市场拓展、人才招聘等一站式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面保障。三是提升生活品质。以留和路为轴线,集中力量优化沿线组团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公共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地铁12号线、良睦路小和山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完成4个地铁站点设施品质提升,继续推进小和山单元纵三路等8条道路整治。推进区域内保障性住房项目、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幼儿园项目、紫荆花学校及康复托养中心项目等13个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全力管控地铁口“最后一公里”秩序。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李景超,联系电话:87939622)

                                                              杭州市西湖区科学技术局

                                                                   

 

索引号

00250214-3/2024-31975

文号

公布日期

2024-06-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统一编号

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21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日期: 2024-06-24 09:48

浏览次数:

沈**委员:

您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小和山科学城发展的建议》(第21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我局主办,区发改经信局、区教育局、区投促局、区规资分局、古荡街道、留下街道、西溪谷管委会、西湖城投集团、西湖科创投等单位会办,并报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小和山科学城以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以及715所等重点的高校院所为创新源头,围绕小和山科学城建设,辐射带动西溪路和天目山路两条双创带,统筹环小和山科学城高校经济圈、环西溪湿地总部经济圈、环蚂蚁集团平台经济圈三大功能圈,形成“一核两带三圈”(小和山科学城为一核,西溪路和天目山路两条双创带,三大功能圈)的空间布局,聚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量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打造集科技原创、产研联动、科企孵化、科创服务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二、前期所做工作

1、促区校合作。区政府先后与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高层互动、中层联动、个体主动”的三级联动机制,深入三所高校重点二级学院及相关处室,积极促成项目合作。区科技局与浙江科技大学合作成立联合创新中心,重点推动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留下街道与浙工大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深化探索“一链一院一基地”模式,落地杭州市西湖区天道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小和山人工智能创新基地两家新型产学研基地。

2、育优质项目。紧盯浙工大及周边院校相关产学研项目需求,积极对接教授、校友资源,努力促成一批硬核科技主体落地。目前,已落地浙工大、浙江科技大学相关的高校经济重点项目53个,杭州博医微视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量磁科技有限公司等11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主要涉及人工智能、能源数字化、工业设计、数字经济、量子力学等前沿领域,其中由博士以上层次的人才所领衔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5%以上,成功引进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名。

3、优发展氛围。举办西湖区“科技八点半”浙江工业大学专场、与工大计算机学院联合举办“西湖科创杯”全国研究生大赛、环浙工大创新创业集聚区启动仪式,举办西湖区校地党建联建推进会暨小和山科学城“链式”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会议等活动,以重大活动提升该区域影响力。

二、下一步举措

根据建议,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山水融合、城景融合、产教融合”发展目标,将“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科技与人文”有机结合,以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为核心区,建设高校经济圈,打造城西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实现“小和山振兴”。同时,向北与西溪湿地相融扩大生态人文优势设立环西溪湿地拓展区,打造文化文创文旅融合地,实现“古典人文与现代科学”相映成辉;向东联动西溪谷区块链创新园、蚂蚁创新园和古荡地区优质产业、商业空间,设立环蚂蚁集团拓展区,打造全国金融科创标杆地,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赋能”交相呼应,建设别具韵味内涵的小和山科学城。

1、创新运行机制,合力推动科学城建设。一是创新“三长”机制。科技链长制。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每条“链”设链长单位和功能性党支部各1个,集聚属地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等多方力量,通过创新圈工作、校地常态化合作互动,实现四链联动,形成创新的裂变、产业的聚变。科技村长制。以留下15个村社的16人为首批科技村长,加强村社与科技工作的互通互联,引导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在结对村社落地。科技楼长制。根据在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的7幢重点楼宇园区的产业特色逐一对应浙江科技大学7个二级学院负责人设立科技楼长,加强楼宇运营方与科技楼长的对接沟通,叠加政府、企业的扶持优势,引导学院师生项目和校友企业落户特色楼宇园区。二是强化党建引领机制。深化“链式”党建联建,利用“高校党建红盟”“西湖智创汇”等载体,开展专家讲堂、成果展示、创新大赛、股权投资等活动,打造“讲、展、赛、投”一体的创新创业新品牌。

2、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升科学城能级。一是拓展产业空间。完成老留下医院、西湖酒厂、屏峰北等7宗商住用地做地出让工作,推动石马10%留用地、南宁金诺等7个在建重点项目竣工投产,厚植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科技大学中德大楼、林科院产业大楼、常青藤学校、省原蚕种场拆改项目、和创园等“两老”改造工程。着力推动东穆坞工业园、留下工业园提升改造。二是打造标杆园区。围绕区高校经济标杆园区建设标准,建成标志性园区--铂悦城科创园。提升周边和创园、汇峰国际、520新天地等楼宇发展能级;加快杭州市西湖区天道量子科学技术研究院重点研发成果落地,在量子科学领域形成标志性的成果,打造小和山战略科技力量重点平台。、小和山人工智能创新基地实现人工智能企业的集聚。三是提升科创服务。以楼宇党委为核心,设立党群服务中心、招商中心、为企服务中心,成立“园区、物业联盟”,加强园区、物业、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互联互动,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全力推动浙工大国际交流中心、浙工大西湖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等重要平台建设,打通成果转化通道。与蚂蚁和36氪合作,建立36C创客营,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活力。实施知名校友回归专项行动,用“校友圈”撬动“产业圈”。

3、打造优势产业,奋力夯实科学城基础。一是聚焦主导产业。围绕“数字经济、量子信息、文化创意”三大主导产业,举办量子精密测量研讨会、量子技术产学研合作沙龙,共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应用,打造量子信息领域科技创新新高地;对图兰朵、三只羊等落地项目,进行靶向盯引产业链上下游项目,加快形成直播电商集聚平台;推进微娱时代等腾讯系生态项目集聚。二是聚集产业体系。利用留下单元、小和山单元可出让地块,打好“产业政策+空间资源”组合拳,招引一批技术新、带动力强的“链主”企业。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围绕量子信息、区块链、美妆日化等产业“链主”招引一批重点配套项目。全面开展以商招商,充分发挥蚂蚁集团、珀莱雅、有赞科技、715所、胡庆余堂、天堂伞等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企业融入到产业链招引中。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促进小和山科学城发展的优惠政策(试行)》专项扶持政策,对创新平台主体给予最高5000平方米全额场地租金支持、最高250万的一次性装修资金支持、最高50万元的科研与运营经费,全力支持企业以更大力度参与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充分运用区成果转化基金、浙大控股概念验证基金、西湖创新产业二期基金,持续筛选具有产业化前景的优质高校项目。充分发挥产业基金的培育引导作用,鼓励大企业、校友企业及风投机构在科学城设立专项投资基金,集成政策资源,形成科学城基金池,助力成果转化及企业发展壮大。

4、提升基础配套,聚力营造科学城生态。一是强化人才服务。与浙工大、浙科大、浙外等高校重点优势学科建立深度联系,开展人才政策专场,聚焦“以才荐才”,发挥“栖西引智大使”作用,深化“杭帮彩”人才服务工作机制,全力推动高端人才在小和山落地;实施“建圈强链”人才招引计划,对顶尖科技创新团队及高端人才提供专项奖励支持,对海内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最高给予10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最高两年500万元银行贷款贴息,最高三年300平方米免费办公用房。二是优化创业环境。每年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约60场,邀请知名投资人、产业专家等参加,通过赛会活动筛选高校人才和项目,提升环小和山创新创业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举办高校科技村长(楼长)圆桌会、高校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机器智能创新峰会、36C Demo Day、“西湖e企来”、“西湖链链看”路演等活动。通过赛会活动发现好人才,挖掘好项目,并提供融资对接、技术转移、市场拓展、人才招聘等一站式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面保障。三是提升生活品质。以留和路为轴线,集中力量优化沿线组团的产业发展空间和公共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地铁12号线、良睦路小和山隧道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完成4个地铁站点设施品质提升,继续推进小和山单元纵三路等8条道路整治。推进区域内保障性住房项目、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幼儿园项目、紫荆花学校及康复托养中心项目等13个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全力管控地铁口“最后一公里”秩序。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李景超,联系电话:87939622)

                                                              杭州市西湖区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