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政府信息公开年报
索引号
00250214-3/2024-31977
文号
公布日期
2024-06-24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科技局
统一编号
关于区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32号建议的复函
发布日期: 2024-06-24 09:53
浏览次数:
孔**代表:
您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建议》(第32号)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我局主办,区发改经信局、区卫健局、区人社局、区税务局等单位会办,并报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推动战略机制迭代升级
自2020年开始,西湖区以高校经济为抓手,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着力开展模式深度研究、资源深度利用、区校深度合作等举措,提出打造“1+3”高校经济集聚区和“一区一带一大道”的工作蓝图,并于“北强、南启、中兴”的高校经济圈中布局各类产业园、众创空间、产学研基地等创新载体。2023年,西湖区委、区政府提出全力建设“创新策源首选地、成果转化首选地、地瓜经济首选地”工作部署,高校经济工作紧盯“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重心,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升级发展体系,制定成果转化首选地、环大学创新圈两大行动方案,渐进式规划,多层次推进成果转化总体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区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建设三级领导(专班)工作体系。正式成立区科技成果转化科创中心,布局N个功能明晰、聚合服务的分中心,X个成果转化基地,构建“1+N+X”的全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着力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创新一公里”。二是围绕全域转化,建立成果转化体系。重点聚焦我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中的特点和难点,从全链条角度进行系统谋划设计,全面构建“全域创新策源体系、全域市场化评价体系、全域新型孵化空间体系、全域双链融合体系、全域金融支撑体系、全域创新生态体系”等6大成果转化体系,形成西湖区全维度、全流程、全周期的成果转化首选地体系。三是聚焦科教人融合,打造环大学创新圈,围绕成果转化的最近一公里,西湖区提出“环大学创新圈”建设,推进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融化发展,按照北、中、南三块地域,布局五大环大学创新圈:环紫金港创新圈,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作为核心策源,聚力发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产业,目前已被列入省级创新深化改革试点项目;环小和山创新圈,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等小和山高校群位于创新圈内,围绕智能制造、量子信息、工业设计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环云栖创新生态圈,聚焦打造实验室经济圈,推动空天信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成果转化;环之江文化创新圈,凝聚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艺术教育、人才资源,高品质推动文化创意、数字视听产业发展;环老和山创新创业圈,盘活老校区资源,打造环玉泉人工智能产业带、杭电数字经济创新科技园、浙财大金融科创园、浙师大科技园、浙商大创业园等“一校一带”“一校一园”新型格局,以“老校换新颜”模式推动老城区产业更新。
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范式
为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西湖区大力构建成果转化体系,探索标志性举措,从“0-1-100”全过程助力成果就地转化。一是搭建概念验证中心融合发展平台。聚焦区五大产业赛道,建设一批综合类、垂直类概念验证中心,挖掘释放科研成果的商业价值。建设西湖启真概念验证中心。健全完善与浙大控股集团“项目共选、成果共培、团队共建、项目共育”合作机制,深度链接浙江大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建成在生命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领域验证能力突出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垂直类概念验证中心。新建西湖大学创新药物概念验证中心、国科大建设智能光电概念验证中心、浙大城院建设增材制造概念验证中心,为校内科研成果及相关领域企业开展成果技术成熟度评估、样品样机试制、应用场景实测、商业价值评估、市场前景论证等多级多类概念验证工作。二是建立浙江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服务综合体,依托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以高价值专利转化落地为目标导向,对接北京、上海、深圳等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全要素资源对接、全流程投融资服务为一体的高端科创服务。探索高价值专利(项目)遴选、评估、培育、加速全流程跟踪机制,实现高价值专利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孵化。三是打造资本驱动型新型孵化器,与普华资本合作,建立西湖区成果转化(普华)中心,打造以“知名创投机构+科研院所+标杆项目”为孵化模式的新型孵化器,聚焦成果转化端,借助知名投资机构,招引行业龙头,“企业家+投资家+科学家”共同孵化培育拥有自主、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的硬核领军科技企业,推动国外和国内高端成果链接转化到西湖。同时发挥分中心的服务平台作用,为全区科技型企业有效链接创投、科研等资源,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助力算力行业产业链发展
为打造强大的算力支撑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数字经济提能、科研创新需求提供算力底座,西湖区聚焦算力发展,形成一揽子的支持举措。一是搭建算力公共服务平台。西湖区在《“发挥数智数治云创优势,奋力打造高效能改革实践范例”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探索“西湖之光”算力联盟“撮合商”机制。2023年11月,由浙江大学和西湖区联合发起的“西湖之光”算力联盟正式成立,通过搭建政府-高校-企业开放共享的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创新平台,统筹共建算力网节点资源,形成开放协同的算力创新生态。二是推动算力资源集聚。结合西湖区企业智算实际使用需要,采用“以租代建”方式服务区属智算企业。陆续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阿里云、华通云、卓见云、Ucloud、炬池云、并行云、火山云、苏秦科技、华兮云等11家企业签订算力资源供给框架协议,筹集掌握可控的算力供应资源,服务西湖区内企业智算使用。目前,西湖区已具备1464卡智算供应能力。已服务8家企业通过西湖智算提供算力资源,累计撮合服务336卡。三是加大算力政策支持。发布《西湖区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涵盖平台建设补助、举办活动补助、算力补贴、研发模型补助。其中对通过平台使用智算算力的企业,发放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的“算力券”,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提高算力使用效率。2024年4月11日已正式开启一季度智算企业智算补贴申报工作。
四、优化全要素保障生态
西湖区大力集成人才、空间、转化服务等要素,探索建立“成果+基金+资金”的科技成果转化“三融模式”,支撑全链路成果转化。一是政策有力护航。加快产业政策更新,支持成果转化全过程发展。出台《西湖区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塑造经济发展新优势的若干措施》、《西湖区飞天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设立2000万元的“青鸟计划”专项资金,加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前阶段的小微科创企业政策支持,每季度对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评审,优选一批高质量、高价值、高潜力成果在科技主体中转化。二是加强金融保障。强化基金支撑,设立规模1亿元的成果转化基地,吸引国内外顶尖投资机构,共同打造总规模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成果转化落地项目。加强北交所浙江基地服务赋能,引进东吴证券、浙江省经营管理职业技术中心等专业机构,全方位保障成果转化全周期发展。三是建立专业服务队伍。组建西湖区科技工兵,以政府科技岗专员、投资专家、科技转化专家等政府+社会力量,形成科技兵、孵化兵、金融兵等各兵种,为科技主体加速发展提供专业化赋能。同时实行区校干部“双向互派”机制,组织高校端和政府端专业人才队伍开展工作互派,及时准确掌握区域内优势科技成果的产出、转化信息,挖掘极具原创力的标志性成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溢出。
下一步,西湖区将不断探索解决成果转化难点的有效举措,深入调研各产业链企业发展急难愁盼问题,在医学大数据公共服务等建设上为更多企业增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平台,促进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等交叉学科融合发展,形成标志性的创新改革案例,打造成为全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和全市成果转化首选地的示范区的先锋兵。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联系人:董恬,联系电话:87939622)
杭州市西湖区科学技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