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索引号: 00250244-2/2024-32040 文号:
公布日期: 2024-06-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人力社保局 统一编号:
 
 
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97号提案的复函


 

吴**委员:

您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第97号)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我局主办,区总工会、区发改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鼓励创新创业,扩大就业容量

1.政策引领扶持就创。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对照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统筹谋划,定期调度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中涉及就业工作的进度,推动我区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就业大局保持稳定。制定《西湖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西湖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政策。编印《西湖区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与服务》政策汇编,开设集成服务专窗,梳理就创服务事项,实现政策“码”上集成。按照省市要求,持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加强大数据比对识别,推进“直补快办”“无感智办”“免申即享”等模式,进一步优化惠企政策经办流程。

2.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聚焦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大力推动全区特色产业生态圈建设和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挥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对就业发展产生的驱动作用,支持数字平台企业发展,挖掘其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潜力,给予依托平台的灵活就业者更多保障,发挥数字平台“就业蓄水池”、“就业加油站”的积极作用,促进产业就业联动,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激发稳就业促就业潜力。

3.惠企服务助力发展。努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服务,扩大创业陪跑空间辐射范围,联合镇街为园区企业提升一站式创业服务,加快创业贷款拨付速率,对入驻创业陪跑空间企业给予房租补贴优惠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更多更好地吸纳就业。聚焦创业项目落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项目孵化等需求,构建“空间+服务+资本”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整合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创业陪跑、资源链接、基金扶持、成果展示等服务功能,提供从项目培育到企业成长、成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布“西湖企服”数智平台,上线AI助企专员“西小服”,覆盖政策、审批、人才、金融、科创等多方面企业关心的领域,随时智能应答企业诉求。

三、优化培训模式,壮大工匠队伍

1.加强技能培训供给。优化“项目需求+定向式”、“专项能力+订单制”培训模式,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315”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诉求,加大培训支持和供给力度。联合辖区浙江公路技师学院、杭州第一技师学院等培育开发“病患护理”、“动力电池维修”等省级专项特色培训计划和项目,创新“互联网+”、工学一体等方式,促进产业链和培训链有效衔接。深化“新就业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方式”省级试点项目推广工作,发挥“小哥学院”、“工匠学堂”等新就业群体技能培训基地、平台作用,不断拓宽技能培训覆盖面。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233人次。

2.深化评价多元改革。充分发挥试点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评价机构作用,创新“考务流程模板化、质量监督清单化”模式,统一社会评价认定口径,通过评价方案预审、例行现场督导、线上实时督查、监控视频复审和随机飞行抽查等方式,对全区认定试点企业、社会评价机构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确保评价认定质量。今年以来,开展支付宝、绿城物业等试点企业、社评组织“一试双证”及智能楼宇管理员等15项数字工种技能认定工作,累计新增技能人才3058人,数字高技能人才580人。

3.搭建技能提升平台。构建“政行校企”多元机制,开展全区技能等级行业认证、教育共享、评价合作。联合辖区浙江公路技师学院、三替集团等技工院校、企业研发“病患护理”、“动力电池维修”等省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并计划全省推广应用,联合杭州万向、西湖职高等5家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开展汽车维修工、缝纫工等高级工等级认定,选派选手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选派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选手参加上级技能大赛53场,斩获世赛、省赛、市赛“杭州市技术能手”等荣誉28项。

三、完善就业服务,保障灵活就业

1.挖掘就业岗位。在精准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基层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社保、社会工作等岗位,拿出一定数量社工岗位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结合西湖区实际,拟制订新就业群体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配套政策清单,鼓励企业吸纳更多青年人员就业;支持人力资源机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推荐就业、用工余缺调剂等服务,使其在西湖区企业实现就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实施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针对重点群体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在援助举措、政策、服务上持续发力,挖掘社区“三保”公益性岗位,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2.做好政策落实。强化政策宣传,编印《快递外卖小哥相关权益问题解答》《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政策概览》等宣传资料,加大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群体相关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今年以来,面向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239人次1525.4万元。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开辟专窗服务,推进部分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设立“暖蜂专窗”,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灵活就业登记、养老保险参保等专项服务。截至目前,西湖区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3350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46人。

3.完善权益保障。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用工的劳动保障监察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纠正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深化“西湖无欠薪”行动,进一步整合优化劳资E智理系统功能,搭建线上线下纠纷调处“绿色通道”,畅通劳动维权绿色通道,为灵活就业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政策解答、纠纷调解等维权服务,确保劳动纠纷案件应收尽收。今年以来,受理各类劳动纠纷案件1596件。

四、加强常态管理,稳定扩大就业

1.网络体系延伸基层。依托西湖区“就近就业”应用场景,按照“分级建设、分类服务”的思路,打造线上线下“双网融合”零工市场,综合集成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政策咨询等多元服务功能,实现零工服务“全天候、不打烊”。建立完善“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合理优化工作人员结构和布局,将与企业、百姓有关的就业服务事项下沉到镇街及社区,方便百姓,方便企业。

2.智慧就业纵深推进。依托“就业创业一张图”,将市民码与数智就业平台、线下活动与线上服务、就业创业服务与城市电子地图有机融合,全力打造“一掌通、一站全、一链畅”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研发“就近就业暨重点群体帮扶E本帐”应用场景,实现就业岗位精准推送、技能培训线上报名、就创政策直达快享、帮扶信息实时记录,推动就业帮扶数字化。2023年以蒋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市级试点项目—西湖区浙里就业创业智服中心落地,提供就业政务经办、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孵化等综合性服务,推动帮扶精准化、服务高效化、管理规范化。

3.就创平台全域推广。探索青年就创综合体建设,出台统一的建设标准,设计了主题LOGO,探索一站共享式、邻里共建式、产城共融式“三共”建设模式,在蒋村、文新、古荡等镇街等打造单个面积不少于5000㎡的青年就创综合体,创新“1+ X”西湖模式。综合体内设置求职、创业、技能、服务、生活五大标准化空间,配置数字求职机、创业孵化工位、培训教室、青潮驿站等设施,集成就业微诊断、“首站学堂”青年来杭定制课程、技能培训、租房一张图等功能措施。全区已推出驿站房源143间,入住201人,提供优惠房源约12000套。引导各青年就创综合体充分挖掘、盘活优势资源,探索特色化服务举措,开展多样化青年社群活动。

四、下步打算

接下来,我局将根据工作计划时间表,做实做细各项举措,优化工作方法,有效提升工作成效。

1.优化政策支持,鼓励各类群体创新创业。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极、增长点,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强化数字赋能,促进各项补贴政策精准落地,大力推广“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模式,推动流程优化,积极探索“免申即享”“容缺受理”等模式,努力实现政策兑现环节少、材料简、时间短,高效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成本,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健全差异化的创业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网,改善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群体创业创新。

2.调整经济结构,以产业转型促进就业提升。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挖掘就业潜力,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优先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稳定就业总量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挥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对就业发展产生的驱动作用,支持数字平台企业发展,挖掘其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潜力,给予依托平台的灵活就业者更多保障,发挥数字平台“就业蓄水池”、“就业加油站”的积极作用。

3.加强就创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顺应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要求,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与公共服务,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创业和再就业能力。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制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鼓励企业、院校大规模开展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实施对贫困家庭子女、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群体的免费职业培训行动。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广“职业培训包”“互联网+职业培训”等新模式,培养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创新创业等时代要求相契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索引号

00250244-2/2024-32040

文号

公布日期

2024-06-2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单位

区人力社保局

统一编号

关于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97号提案的复函

发布日期: 2024-06-26 14:44

浏览次数:

吴**委员:

您在区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第97号)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我局主办,区总工会、区发改经信局、区市场监管局等单位会办,现答复如下:

一、鼓励创新创业,扩大就业容量

1.政策引领扶持就创。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对照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统筹谋划,定期调度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中涉及就业工作的进度,推动我区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就业大局保持稳定。制定《西湖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西湖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产业政策。编印《西湖区就业创业相关政策与服务》政策汇编,开设集成服务专窗,梳理就创服务事项,实现政策“码”上集成。按照省市要求,持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加强大数据比对识别,推进“直补快办”“无感智办”“免申即享”等模式,进一步优化惠企政策经办流程。

2.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聚焦服务保障三个“一号工程”,大力推动全区特色产业生态圈建设和平台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挥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对就业发展产生的驱动作用,支持数字平台企业发展,挖掘其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潜力,给予依托平台的灵活就业者更多保障,发挥数字平台“就业蓄水池”、“就业加油站”的积极作用,促进产业就业联动,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激发稳就业促就业潜力。

3.惠企服务助力发展。努力营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服务,扩大创业陪跑空间辐射范围,联合镇街为园区企业提升一站式创业服务,加快创业贷款拨付速率,对入驻创业陪跑空间企业给予房租补贴优惠政策,促进中小微企业更多更好地吸纳就业。聚焦创业项目落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项目孵化等需求,构建“空间+服务+资本”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整合社会资源,为企业提供创业陪跑、资源链接、基金扶持、成果展示等服务功能,提供从项目培育到企业成长、成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布“西湖企服”数智平台,上线AI助企专员“西小服”,覆盖政策、审批、人才、金融、科创等多方面企业关心的领域,随时智能应答企业诉求。

三、优化培训模式,壮大工匠队伍

1.加强技能培训供给。优化“项目需求+定向式”、“专项能力+订单制”培训模式,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315”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诉求,加大培训支持和供给力度。联合辖区浙江公路技师学院、杭州第一技师学院等培育开发“病患护理”、“动力电池维修”等省级专项特色培训计划和项目,创新“互联网+”、工学一体等方式,促进产业链和培训链有效衔接。深化“新就业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方式”省级试点项目推广工作,发挥“小哥学院”、“工匠学堂”等新就业群体技能培训基地、平台作用,不断拓宽技能培训覆盖面。今年以来,已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233人次。

2.深化评价多元改革。充分发挥试点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评价机构作用,创新“考务流程模板化、质量监督清单化”模式,统一社会评价认定口径,通过评价方案预审、例行现场督导、线上实时督查、监控视频复审和随机飞行抽查等方式,对全区认定试点企业、社会评价机构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管理,确保评价认定质量。今年以来,开展支付宝、绿城物业等试点企业、社评组织“一试双证”及智能楼宇管理员等15项数字工种技能认定工作,累计新增技能人才3058人,数字高技能人才580人。

3.搭建技能提升平台。构建“政行校企”多元机制,开展全区技能等级行业认证、教育共享、评价合作。联合辖区浙江公路技师学院、三替集团等技工院校、企业研发“病患护理”、“动力电池维修”等省级专项能力培训项目并计划全省推广应用,联合杭州万向、西湖职高等5家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开展汽车维修工、缝纫工等高级工等级认定,选派选手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技能大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选派技工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选手参加上级技能大赛53场,斩获世赛、省赛、市赛“杭州市技术能手”等荣誉28项。

三、完善就业服务,保障灵活就业

1.挖掘就业岗位。在精准开发公益性岗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基层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就业社保、社会工作等岗位,拿出一定数量社工岗位专门招用高校毕业生。结合西湖区实际,拟制订新就业群体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配套政策清单,鼓励企业吸纳更多青年人员就业;支持人力资源机构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推荐就业、用工余缺调剂等服务,使其在西湖区企业实现就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实施就业援助精准服务计划,针对重点群体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在援助举措、政策、服务上持续发力,挖掘社区“三保”公益性岗位,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2.做好政策落实。强化政策宣传,编印《快递外卖小哥相关权益问题解答》《新就业群体劳动保障政策概览》等宣传资料,加大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群体相关政策的宣传落实力度。今年以来,面向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239人次1525.4万元。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引导灵活就业人员按规定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开辟专窗服务,推进部分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设立“暖蜂专窗”,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灵活就业登记、养老保险参保等专项服务。截至目前,西湖区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53350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46人。

3.完善权益保障。加强对新就业形态用工的劳动保障监察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纠正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深化“西湖无欠薪”行动,进一步整合优化劳资E智理系统功能,搭建线上线下纠纷调处“绿色通道”,畅通劳动维权绿色通道,为灵活就业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政策解答、纠纷调解等维权服务,确保劳动纠纷案件应收尽收。今年以来,受理各类劳动纠纷案件1596件。

四、加强常态管理,稳定扩大就业

1.网络体系延伸基层。依托西湖区“就近就业”应用场景,按照“分级建设、分类服务”的思路,打造线上线下“双网融合”零工市场,综合集成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劳动维权、政策咨询等多元服务功能,实现零工服务“全天候、不打烊”。建立完善“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合理优化工作人员结构和布局,将与企业、百姓有关的就业服务事项下沉到镇街及社区,方便百姓,方便企业。

2.智慧就业纵深推进。依托“就业创业一张图”,将市民码与数智就业平台、线下活动与线上服务、就业创业服务与城市电子地图有机融合,全力打造“一掌通、一站全、一链畅”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新模式。研发“就近就业暨重点群体帮扶E本帐”应用场景,实现就业岗位精准推送、技能培训线上报名、就创政策直达快享、帮扶信息实时记录,推动就业帮扶数字化。2023年以蒋村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市级试点项目—西湖区浙里就业创业智服中心落地,提供就业政务经办、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孵化等综合性服务,推动帮扶精准化、服务高效化、管理规范化。

3.就创平台全域推广。探索青年就创综合体建设,出台统一的建设标准,设计了主题LOGO,探索一站共享式、邻里共建式、产城共融式“三共”建设模式,在蒋村、文新、古荡等镇街等打造单个面积不少于5000㎡的青年就创综合体,创新“1+ X”西湖模式。综合体内设置求职、创业、技能、服务、生活五大标准化空间,配置数字求职机、创业孵化工位、培训教室、青潮驿站等设施,集成就业微诊断、“首站学堂”青年来杭定制课程、技能培训、租房一张图等功能措施。全区已推出驿站房源143间,入住201人,提供优惠房源约12000套。引导各青年就创综合体充分挖掘、盘活优势资源,探索特色化服务举措,开展多样化青年社群活动。

四、下步打算

接下来,我局将根据工作计划时间表,做实做细各项举措,优化工作方法,有效提升工作成效。

1.优化政策支持,鼓励各类群体创新创业。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进消费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极、增长点,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强化数字赋能,促进各项补贴政策精准落地,大力推广“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模式,推动流程优化,积极探索“免申即享”“容缺受理”等模式,努力实现政策兑现环节少、材料简、时间短,高效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成本,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健全差异化的创业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网,改善住房、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重点促进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群体创业创新。

2.调整经济结构,以产业转型促进就业提升。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挖掘就业潜力,大力推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优先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稳定就业总量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挥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对就业发展产生的驱动作用,支持数字平台企业发展,挖掘其吸纳劳动力的巨大潜力,给予依托平台的灵活就业者更多保障,发挥数字平台“就业蓄水池”、“就业加油站”的积极作用。

3.加强就创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顺应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要求,完善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强化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与公共服务,提升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创业和再就业能力。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制度,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鼓励企业、院校大规模开展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实施对贫困家庭子女、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群体的免费职业培训行动。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广“职业培训包”“互联网+职业培训”等新模式,培养与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创新创业等时代要求相契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政府工作的关心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