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总结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今年来,转塘街道办事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扣省委“三个一号工程”、“三支队伍”建设,市委“深化改革、强基固本”主题年任务,区委“两高两区”品牌建设,全力争创产业高质高效、城乡和美和谐、生活宜居宜业、基层共建共治“四个示范”,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聚焦中心、产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 一是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61亿元,位列全区第二;“5+2+X”重要经济指标中固投总量、信息软件业增加值增速2项指标摘得全区桂冠,实际利用外资、外贸、服务业增加值增速、税收4项指标位列全区前三,综合排名稳居前列。二是空间要素充分释放。西投横创中心、西投银泰城、白龙潭景区正式投产,杭州茶博会永久会址、未来社区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20余年未开发的永恒商务中心三期地块以33%的溢价率高价出让,申达地块历时12年顺利签约,历经14年之久的龙王沙留用地项目成功析产,停滞长达10年之久的龙心社区留用地成功解约,镜像里、理想城等问题楼盘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节能、喜来登等省市关注的停滞项目有序复工,全年实现固投146.89亿元,总量全区第一。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打好招商、留商“服务牌”,制定出台《关于建立园区(楼宇)、重点企业组团式服务机制推动楼宇经济提质增效的工作方案》,全年走访企业1730家次,成功认定省市两级总部企业8家,新增国高17家、省科小50家;培育亿元楼宇4幢、千万元楼宇10幢;落地亿元以上优质产业项目3个、高质量项目23个,招引外资4598.5万美元,综合排名全区第三。四是“三茶”统筹振兴乡村。持续擦亮“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金字招牌,全年实现茶叶产量244.5吨、产值2.56亿元;以茶为纽促进文旅经济,累计接待游客523.86万人次,完成营业收入4.18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3.27亿元,先后摘得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省金3A级景区村庄,省首批共富驿、首批“茶都十景”,共同富裕幸福建设杭州市先进集体等荣誉。 (二)绿色生态、艺术赋能,高颜值城乡实力出圈 一是艺术客厅华丽登场。在充分调研、广泛征集基础上,通过政府主导、政校合作、政企联动的模式,以“无垠之境·艺术社群”“BAC·艺术社区”“美遇集·艺术大院”3个点位为核心,打造长度约2300米的“U”字形环美院艺术街区,“塘人街市”共创活动精彩亮相。二是艺术乡建硕果频结。提炼完善艺术村长项目“六个一”工作机制,打造“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重点推进“罗文里”乡村艺创产业园区等项目19个,开展“共富向未来”茶园草坪音乐会等美育活动400余场,“艺术村长”团队获评2024杭州生活品质总点评“年度人物”称号,长埭村获评省首批“艺术乡建”特色村。三是数字赋能城乡融合。顺利完成上城埭村、何家村省级未来乡村创建验收;推进多感合一项目智慧化场景应用,启动西湖茶场村市级数字乡村样板村建设;填补农村地区建房管理空白,建立推行景区停车收费管理系统,龙坞地区长效治理初见成效。四是生态环境常抓不懈。全面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建设。理顺渣土处置链条,“一点一方案”规范渣土清运;,强化秸秆焚烧管控,劝阻处置露天焚烧900余起;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完成雨污分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各类工程;高标准完成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24件交办件,成功创建市级“宁静小区”、省低(零)碳乡镇(街道)。 (三)优化服务、改善民生,高品质生活触手可及 一是居住品质方面,西湖花园旧改顺利验收;龙门坎、长埭农居点建设有序推进;方家苑等12个农居安置小区6565户15312套安置房完成转移登记;实现与双浦镇首次大面积混合安置,2151户3916套完成结算交房;物业服务代表西湖在全市作经验交流。二是医疗服务方面,与辖区浙一之江等7家医疗、养老机构合作,组建医共体,创新推出“医疗村官”,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互通共享。三是养老育幼方面,创新推出“转享福”养老服务优享包,提供点单式服务。新增老年食堂11家、各类养老床位547张,完成适老化改造22户。完善生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发放各类补贴165.2万元,枫华成长驿站成功创建五星品牌。四是护航暖“新”方面。持续加强对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打造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完成58个小区、16个商圈的友好小区、商圈建设,开展中秋关爱等活动10余场。排查招募“友好商家”,绘制暖“新”地图,推动形成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格局。四是公益助困方面,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累计发放困难救助、困境儿童救助金等超1600万元、爱心食品及用品2188件,联合社会组织、善粮公社等多方力量,开展各类公益活动180场,服务4286余人次。五是舌尖美食方面,原转塘农贸市场地处地铁TOD上盖位置,与中国美院遥相呼应,2024年以来围绕“开放性、地标性、复合性、持久性”四大目标进行提升改造,引入美院设计团队、第三方专业运营团队,重整外墙立面、重构功能布局、重塑市场业态,化身南街菜市,展现独有魅力。六是精神文化方面,深入推进省级文化特派员项目,挖掘打造特色阅读空间,开展“转角遇见美”“越剧+N”等特色文体品牌活动576场,参与达4万余人次。 (四)重塑机制、整合力量,高效能改革护航平安 深入推进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探索大体量街道基层治理新路径。一是三源治理走深走实。升级“小脑”“手脚”,拓展街道基层治理指挥平台功能应用,配强手脚队伍力量,完成警网协同、西湖码等各类事件17918件,受理各类信访4607件,成功化解积案6件,稳控重点人31人,大凉山彝族民工意外死亡事故平稳处置;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处理赋权事项案件446件,罚款705万元,严格落实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审查议题150个,审查合同231份,审核案件276件。实现“三升一降”(矛盾纠纷总量下降,诉前调解成功率、初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人民调解成功率均上升)整体目标。二是消防安全常抓不懈。完成街道级应急消防管理站规范化建设,新建区域微消站1个(累计建成6个),组建45人专业综合应急救援队伍,累计检查各类单位11579家次,发现并整改问题隐患5263处,整治沿街商铺“三合一”场所85处,处置消防三件套告警12679件,开展消防安全培训58次。三是凝心聚力同向发声。人大、政协聚焦中心、服务大局,累计开展走访调研、专题视察45次,议事协商品牌更加响亮,相关工作登上《中国人大》,并作交流发言。街道摘得“国”字号招牌,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同时,支持国防动员,扎实推进双拥共建工作。关心支持工青妇、老干部、科协、残联等群团社团工作,在民族宗教、人防、档案、地方志、爱国卫生和对口支援等工作均取得了新进展。 一年来,我们铸牢绝对忠诚,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折不扣抓好各级巡视和巡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一年来,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攻坚克难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一年来,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始终担当实干,提振精神士气,全力以赴争创“四个示范”,政府履职能力不断提升。一年来,我们守住廉洁防线,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相关精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动小微权力监管全覆盖,政治生态持续净化。 二、2025年工作安排 2025 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是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一年。根据区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五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区委十届七次全会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围绕产业高质高效、城乡和美和谐、生活宜居宜业、基层共建共治“四个示范”目标,全力实现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空间要素加快释放、城乡共富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争创亮点、基层治理破难攻坚“五大突破”,为西湖区打造科教文创高地活力品质城区贡献更多转塘力量。 一、三创融合,激发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全力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农夫山泉、宋城、新创建高速等龙头链主,亚厦、西投横创等高端楼宇,打造高能级总部经济“生态圈”。大力发展“三师”经济,抢抓杭州市中院“三庭”入驻契机,打造服务杭州、面向全国、联通国际的全链条“一站式”法律服务高地。全力打造文创赋能核心区。依托环之江文化创新圈,用足用好“五类十条”政策供给,巩固扩大《黑神话·悟空》风口优势,推动文创产业聚链成群。整合辖区旅游资源,加大龙坞、宋城、四馆等热门游览目的地的联动合作,让转塘文旅线上出圈、线下破圈。全力打造科创产业辐射区。全力推进钱塘大学建设,加强与云栖小镇的协同发展,围绕国家实验室、航天五院杭州中心等高新平台,圈层布局一批成果转化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之江科创陪跑空间作用,集中承载科创成果溢出。全力打好“促消费”攻坚硬仗。聚焦好物经济,擦亮“西湖好物·千转百美”消费品牌。在原有入围区“西湖好物”的7项好物基础上,精选形成40款吃、逛、享、住等7方面“西湖好物·千转百美”清单,全面开展进监测点、进部队大院、进银行、进民宿“四进行动”。突出街道特色元素,聚焦“IP经济”、“甜蜜经济”、“文艺经济”,持续跟进新消费监测点,继续丰富消费场景。抢抓民宿经济黄金期,拟于4月在龙坞开展百家民宿西湖链链看活动,打造之江消费新高地。 二、化遗破难、连片腾笼,推动产业空间合理布局 推动存量去化。全力做好珀莱雅、钱塘大学、行地集团等11宗1068.44亩做地攻坚工作;促进已收储的8宗675亩地块成交,其中一季度已完成1宗18.62亩土地的出让成交;加快破题推进浮山、凌家桥等6宗201亩留用地开发利用,一季度村口10%留用地已完成出让、凌家桥10%留用地已经挂牌公示,浮山、大诸桥10%留用地已收储。破难遗留问题。推动申达地块、龙心留用地134亩空间加快出让、之江核心区块龙王沙留用地10万方可招商楼宇面积有效去化、4.2万方的长埭文创园腾清改造、总面积244亩的原浙工大之江校区启动盘活,实现遗留问题项目逐个击破、之江核心地块腾笼换鸟。联片重组升级。全域推动楼宇焕新,区管干部带队包干,42幢楼宇(园区)配备楼宇专员,制定“一楼宇一定位一方案”,充实3名优秀招商员力量,聚焦楼宇(园区)精准服务,针对辖区200余万方楼宇摸清企业底数、挖掘数据存量、争取发展增量,破解转塘楼宇低效难题。全域整治低效用地,排查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征而未用土地,推动桕联、浮山700亩空间农文旅连片开发,实现变废为宝、点“闲”成金。 三、文化为根,自然为基,推动城乡共富融合发展 探索城市艺术更新。锚定开街目标,联合“两院两镇”,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生参与的街区可持续更新模式,迭代塘人街2.0版本,延伸街区范围,提升公共空间,打造艺术公园,扩大塘人街覆盖面、影响力。全力推动BAC、无垠之境等项目招商,吸引更多首店和总部入驻,将2.46万方打造为艺术与生活交织共融的诗意空间。推进乡村艺术再造。依托“校地大工委”合作机制,加强艺术街区、艺术村长两大艺术项目协同联动,搭建“艺术赋能城乡更新”的动态矩阵,深化艺术村长“六个一”机制,在外桐坞艺谷、罗文里乡村艺创产业园等基础上,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推动艺术在地生长,力争实现更多标志性成果。城乡建设提档升级。全力实施3个小区雨污分流工程,配合做好2个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全力创建长埭村水美乡村。提升垃圾清运实效,加大省市区系统内剩余存量违建的拆除销号力度。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成凌家桥、双流、石龙山社区130户回迁分房,实现安置清零。推进回迁安置小区整体移交,今年首发聚焦之江家园。全力推进农居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持续推动小区电梯加装。乡村文旅全省示范。充分发挥省级未来乡村示范带动效应,扎实推进西湖茶场村市级数字乡村建设。深化龙坞长效管理,筑牢文旅根基,规范停车收费、建房管理,重点围绕白龙潭景区、茶博会等核心部位,提升改造龙门南路、白龙路,进一步提升龙坞的环境风貌和乡村秩序。连片成面推动文旅出圈,整合辖区各类旅游资源,探索农业为基、文化引领、旅游创富的农文旅融合新模式。加大龙坞片与城市片宋城、四馆等点位的联动合作,开发推广多条特色主题游览线路,打响“时来运‘转’,度假天‘塘’”农文旅品牌,让转塘文旅更有辨识度、更有品质感、更有感知力。 四、民呼我为、探路未来,推动公共服务争创亮点 助推实现精神共富。深化“阅读第一区”建设,依托辖区杭州书房、西湖书房、杭州书房茶文化主题分馆、农家书屋等载体,充分利用省四馆一中心资源,挖掘辖区陆上书屋、觅奢空间等社会化运营点位,拓展优化阅读空间布局,开展“阅读一小时”系列活动,不断推动书香满“塘”。持续擦亮转塘“文艺一小时”校地合作文艺品牌,发挥省级文化特派员项目先行优势,推动精神共富先行示范。深耕重点群体关怀。持续加强新就业群体政治引领和关心关爱,积极开展夜间课堂、心理讲座等活动,不断增强新就业群体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升级“转享福”养老服务品牌,提升养老助餐服务,拓展与物业、平台合作,创新老年送餐志愿积分模式,打通送餐最后一百米。推动幼有善育,计划新建成长驿站1家。继续做好综合帮扶,确保救助服务精准落地。提高民生服务温度。以民生综合体为载体,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将服务送到“家门口”“楼底下”。深化“六办六进”,提升社险、企退等各类服务。以之江家园为试点,开展回迁安置小区物业提质增效工程,全面提升居民群众“家门口”的幸福感。 五、科技赋能、治理创新,推动社会和谐平稳稳定 数字赋能基层治理。统筹谋划无人机巡飞成果运用,广泛应用在环境整治、招商引资、应急指挥等多个领域,做到一次采集、协同利用,实现可视化指挥、信息化研判、精准化决策,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抓源促治化纠解纷。依托上泗法庭、检察室优势,融合“四所两队一机构”力量,全面梳理分析各类矛盾纠纷易发领域、易发点位、易发人群,打造“一‘塘’和气”大调解品牌,完善村社调解员体系化轮训机制,提升基层调解员队伍整体矛盾纠纷调处能力。提升健全应急体系。优化街道“1+6”应消站模式,建立“2345”应急消防联防联控格局,即制定日常工作和专项任务2张清单,发挥综合协调、执法检查、应急救援3项职能,抓好应消站、区域微站、网格、单位4支队伍,制定检查、处置、宣传、演练、培训5项计划,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整治、沿街商铺三合一整治等,提升辖区安全指数。完善机制规范运行。强化对小微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规范村社小额工程,创新经合社重大事项报备流程,开发浙政钉审批系统,将审批流程全面数字化。强化经合社三资监管,以“三清一促”结合经济审计的常态化模式为导向,全面排查问题合同、债务、工程及强村公司,做到即查即改,杜绝问题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