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报讯(记者 蒲鸿刚 通讯员 张白云)晚春时节的西溪湿地,芦荻泛翠,鹭鸟翩跹,这座中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在此举行,会上,来自全球的生态治理智慧与二十载西溪经验进行交融碰撞。作为《湿地公约》大会的延伸实践,研讨会不仅见证了中国湿地保护体系从无到有、由点及面的发展历程,更向世界展示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育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全球汇智:湿地保护凝聚国际共识
湿地保护国际研讨会由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主办,《湿地公约》秘书处、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支持举办,与会代表围绕“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与“湿地与城市发展”两大议题进行案例分享和专业交流。
研讨会上,中国湿地保护成效获得广泛赞誉。《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杰伊·奥尔德斯认为,中国在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成功主办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为全球湿地保护注入新的动力,并在推动《湿地公约》实施给予支持,展现了大国领导力。中国实践:湿地保护工作高质量推进
今年正值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建20周年。20年来,我国高质量推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共设立国家湿地公园903处,有效保护了全国240万公顷湿地,持续探索统筹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湿地生态资源合理利用。不仅以占全国4%的湿地面积,抢救性保护了一大批高生态价值湿地资源,还不断优化湿地公园旅游观光、文化体验、自然教育、康体养生等产业发展,将约90%的国家湿地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需要,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案例。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中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截至目前,全国湿地面积稳定在5635万公顷以上,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初步构建了湿地分级管理体系,探索积累出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保护发展经验。 西溪立范:国家湿地公园20年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西溪湿地保护发展的20年历程,是从试点探索到典范引领的20年。
20年来,西溪湿地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开园贺信及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做好“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四篇文章,实现科学保护及合理利用的平衡,成为两山理论相互转换的生动注脚。
持续做好保护文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西溪湿地
截至2024年底,西溪湿地共记录维管束植物971种,昆虫918种,鸟类224种,与2005年开园数据相比分别增加了750种、441种、155种;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曲溪流一曲烟”成为真实写照。20年来,西溪湿地严守生态红线,确保生态保育区不受人为干扰,三基鱼塘得以保留,人文景观逐渐恢复。
持续做好管理文章
像绣花一样管理西溪湿地
坚持法治化管理,颁布《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条例》《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等规章制度,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坚持数字化管理,作为中国国际重要湿地数字化项目试点,建成杭州西溪湿地智治中心,实现湿地领域数字技术应用;坚持标准化管理,围绕一个湿地公园、一个管理主体目标深入推进跨区域一体化保护管理机制,打造湿地管理的“最强大脑”“最快手脚”,构建城市湿地的治理模版……20年来,西溪湿地以法治化、数字化、标准化为三个关键词写好管理文章。
持续做好经营文章
用“两山”理念经营西溪湿地
累计荣获“国际重要湿地”“国家5A级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国家级以上荣誉30余项,实现年均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年均旅游经营收入约2亿元……众多成绩的背后是西溪湿地一系列经营举措的落实。20年来,西溪湿地严控生态容量,优化业态内核,有效实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平衡发展。坚持“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免票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5.79平方公里。将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在地文化等传统文化传承转化为六大民俗活动;引入名人名企,带动西溪湿地多元化融合发展。
持续做好研究文章
用工匠精神研究西溪湿地
为做好研究文章,20年来,西溪湿地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研究,编辑出版80册《西溪文化丛书》。同时,还建成西溪水浒文化展示馆、西溪蔡志忠美术馆等文化地标,传承活化湿地水浒文化。还通过举办浙江省中小学生自然笔记大赛等研学活动,做好自然生态文化创新转化,扩大西溪湿地品牌影响力,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此外,还探索形成湿地公园型城市组团转型的POD发展模式,创造了全国共享的西溪经验。
在西溪湿地带动下,中国国家湿地公园达到了903家,切实推动了湿地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主流地位。这一“西溪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为城市发展与湿地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全球湿地治理积累经验。
站在新起点上,西溪湿地正引领中国湿地以更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未来,西溪湿地将紧紧瞄准“世界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和“国际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努力书写“保护、管理、经营、研究”崭新篇章,助推中国乃至全球更多湿地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